21深度丨银行拐点

时事新闻2024-03-30 08:01:18无忧百科

21深度丨银行拐点


作者|杨志锦

编辑 | 周鹏峰

设计丨梁俏

新媒体编辑 | 实习生赵熙楠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镜像。作为规模最大的金融子行业,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尤为重要。截至3月29日,43家A股上市银行中已有19家公布2023年财报。其中,国有六大行均已公布年报,样本足具代表性,透过它们的年报可管窥中国经济的情况:

一是通过降低贷款利率让利实体经济,净息差收窄后商业银行营收增速和净利润增速双双下降,但通过减少拨备计提反哺,银行利润增速仍高于营收增速。值得注意的是,银行业营收20年来首度出现负增长,但拨备反哺利润后,2023年银行利润得以小幅正增长。

二是银行业信贷结构调整和分化:六大行新增信贷占比创历史新高,中小银行占比下降;房地产贷款和融资平台贷款占比下降,制造业、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占比上升。

三是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整体好转,但房地产对公不良率较高。此外,受益于一揽子化债政策落地,融资平台的不良率仍较低。

营收首度负增长

Wind数据显示,19家样本上市银行2023年营收合计4.88万亿元,相比上年下降4%。如果拉长时间看,这可能是样本银行上市以来的首度负增长,或将是一个历史性的拐点。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四大国有银行背负着巨大的历史包袱,2002年末不良率高达21.4%。如果按规定提足坏账准备金,四大行将严重资不抵债,中国银行业已到了背水一战的地步。时值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决策层创造性提议:首先以动用外汇储备注资为主线、以成立的中央汇金公司为操作平台,然后再进行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新一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由此破局。

2003年末国家成立中央汇金公司,并通过该公司各向建行、中行注资225亿美元,正式拉开了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大幕。此后汇金公司又分别向工行和农行注资。通过核销已损失的资本金、不良资产的再剥离、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组上市“四步曲”,四大行涅槃重生。此后股份行、城商行也开始股改上市。

伴随加入WTO后中国新一轮景气周期启动,银行业营业收入保持较高增速。以四大行为例,2004年-2014年营收增速保持在两位数的水平,2015年-2021年降至个位数,2022年和上年持平,2023年负增长。股份行也类似,以“零售之王”招行为例,2023年招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391亿元,同比下降1.64%,是过去14年来的首度负增长。

究其原因,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实体经济的回报率下降。而近年在疫情冲击之下,实体经济生产经营困难,银行业通过降低贷款利率等方式让利实体经济,净息差持续下降。

“从经济发展需要看,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更大的支持,包括金融方面的支撑,利率下行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复苏。从这个角度看,利率进一步下行跟当前大形势是基本吻合的。一般来说,利率下行的过程中,银行业的净息差面临着持续收窄的压力。”中信银行行长刘成在该行业绩会上表示。

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10年-2019年十年间银行业净息差下降了0.3个百分点,而2020年-2023年四年间就下降了0.5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是此前10年的1.7倍。截至2023年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下滑至1.69%,已突破了《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中自律机制合意净息差1.8%的临界值。

其中一个重要背景是2019年8月的LPR改革:改革后LPR参考MLF,贷款利率则锚定LPR。换言之,贷款利率=LPR+固定点差。“LPR降,那么贷款利率跟着一起降;LPR不降,贷款利率也得降。监管部门窗口指导银行,要求每季度降低LPR点差,因此虽然有时LPR没有调整,但是我们贷款利率也有下降。总之,贷款利率降幅要比LPR大。”某股份行资产负债部人士表示。

央行数据显示,2019年8月至2023年末,一年期、五年期以上LPR分别下降80BP、65BP。2023年四季度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3%,相比2019年8月下降约180BP。

“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人民银行抓住难得的时间窗口,在2019年8月宣布改革完善 LPR 形成机制。试想如果没有在当时及时推出改革,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改革势必更难推出,市场化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目标就更难实现。”央行2020年9月发布的《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增刊》如是表示。

招行副行长兼财务负责人彭家文表示,去年贷款定价下降的幅度对银行的收入影响较大。主要有几方面因素:首先是LPR下调,贷款重定价,无论对公贷款还是零售贷款都会受影响;其次是供求关系变化,去年整体上资产供大于求,对优质资产的竞争比较激烈,导致整体资产定价下行。

值得注意的是,存款刚性也是银行净息差收窄的重要原因。具体而言,贷款利率下行的同时,存款成本并没有同步下降,而且因为市场竞争激烈,存款出现定期化、长期化趋势,推升了银行的刚性成本。深层次的原因是,疫情影响下居民和企业预防性储蓄上升。

以交行为例,2023年该行客户存款平均成本率2.33%,高于2022年的2.19%,无论是对公还是对私的平均成本率都有抬升,原因还是在于存款定期化。举例来说,个人存款中的定期存款2023年增长了28%,仅这一块的利息支出从587亿元上升到了2023年的744亿元,多支出157亿元。

在营收下降的同时,19家样本上市银行2023年合计实现净利润1.83万亿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长1.6%,出现了“减收却增利”,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拨备计提减少。


按照会计准则,计提拨备将计入资产减值损失或信用减值损失,冲减当期利润。2023拨备计提相比上年减少,相应对利润增长形成正贡献。前述股份行资产负债部人士称,国内银行业在营收增长比较高的时候会倾向于多计提拨备,而在营收不佳的时候就少计提减值拨备,从而达到平滑利润的目的,所谓“以丰补歉”。

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2020年19家上市银行信用减值损失合计值相比上年大增16.9%,而2021年-2023年均为负增长,2023年信用减值损失合计约0.87万亿元,相比2022年减少8.7%。换言之,三年来样本银行通过减少拨备计提反哺利润,使得利润增速仍高于营收增速,尤其在今年使得利润仍保持正增长。

展望看,未来银行业盈利能否企稳的一个关键在于净息差走势。彭家文表示,受多因素影响,今年的贷款收益率或将持续下行,但环比降幅可能会逐步趋缓。“一季度的息差可能会是一年当中压力最大的,同时今年的息差可能是未来几年的相对底部。”

交行首席风险官刘建军称,预计2024年净息差仍然继续承受一定的压力。资产端LPR下调、存量房贷调整的影响进一步显现,2月份5年期LPR下调25个基点,将进一步拉低贷款平均收益率。负债端存款定期化趋势没有根本性改变,存款结构变化使得各类存款新发生定价的下降难以带来整体负债成本的下行。


信贷投放的增与减

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中,银行贷款是实体经济融资的主要渠道。央行数据显示,2023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2.75万亿元,约占同期新增社融的六成。财报数据则显示,2023年六大行新增信贷规模12.6万亿,占全国新增信贷规模的半壁江山,而六大行机构遍及全国各地,其信贷投向具有风向标的意义。

拉长时间看,2011年到2018年六大行新增信贷占比呈现下降趋势,2018年末降至30%,但2019年以来该占比持续上升,2023年达到53%创出历史新高。这一方面说明六大行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小银行的占比下降,其市场份额压缩。

记者采访了解到,其原因可能包括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偏向国有大行;2019年以来个别中小银行风险暴露,导致中小银行发债补充资本的难度加大,相应制约了信贷投放;2019年以来四大行加大了普惠金融贷款的投放,客观上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但也一定程度上抢占了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

“因为有效需求不足,大行都在以低利率抢贷款项目,而中小银行负债成本较高,没有优势。同时,与其去投贷款形成不良,倒不如去买买债,所以中小行的债券投资力度加大。”前述股份行资产负债部人士称。

据记者了解,这其中已形成了一些新型的资金空转链条,有的大型企业从大行拿到低息贷款,再将贷款存到利率较高的中小银行吃息差,小银行则使用存款资金在二级市场购买债券,未能有效支持实体经济。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我们也在加强资金空转的监测,将继续密切关注企业贷款转存和转借等情况,配合相关部门,完善管理考核机制,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央行副行长宣昌能3月21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市场预计,相关空转的情况将会改善,但关键点仍将是大行、中小行市场份额的再平衡及二者如何错位竞争。

某上市城商行小企业事业部负责人称,中国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几千万家,但是银行业能够触达的比例不高。如果都触达了,就不会存在小微企业通过各类非持牌机构或民间金融借贷的情况,因此中小银行小微贷款仍有空间。

除普惠小微贷款外,六大行绿色贷款、制造业贷款增速也较快。数据显示,2023年六大行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贷款平均增速分别高达40.1%、34.7%、20.8%,远高于全部贷款增速,三类贷款的占比明显上升。


前述方向属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支持的重点领域,预计相关贷款增速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工行廖林董事长表示,工行已建立“五篇大文章”工作推动机制,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制造业、科创、绿色、普惠、乡村振兴及个人消费等领域贷款增速均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民营有贷户较快增长,有力支持了经济回升向好。

与此同时,房地产贷款占比则出现下降。如果以个人按揭贷款住房贷款、房地产业对公贷款加总的数据衡量,2023年末六大行房地产贷款余额合计为31万亿,相比上年末略有下降,显示房地产贷款需求十分乏力,主要受提前还款影响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出现下滑。从占比来看,六大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下降3个百分点左右至30%左右。


此外,融资平台贷款占比也有所下降。据记者梳理,平安银行、兴业银行两家股份行公布了融资平台贷款情况。如兴业银行年报披露,2023年末该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余额 1615.91 亿元(含实有及或有信贷、债券投资、自营及理财资金投资等业务),较上年末减少592.87亿元。

融资平台贷款占比下降主要因为监管部门要求严控融资平台债务增量。去年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据记者了解,多省份在去年已制定“1+N”化债方案,1指化债总方案,N指化债子方案。融资平台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属于子方案之一,该方案要求压降融资平台数量及债务规模。

某股份行总行信贷部人士称,授信时需查询融资平台是否在名单内,如果平台在名单内,新增融资会受限,其中重点省份名单内城投严控新增融资,非重点省份积极审批,有合理需求可以做。

城投、房地产贷款占据相当大的体量。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房地产贷款余额53万亿。城投贷款方面并未有官方数据披露,中信建投通过对3381家城投公司的金融机构授信情况、共计54702条数据汇总计算称,所有商业银行在城投平台已使用授信额度大约53.2万亿元。

两类贷款约占存量贷款的四成,去年两大“发动机”的熄火导致信贷需求不足,银行相应加大制造业、绿色金融、普惠小微等领域的信贷投放,使得贷款总量仍保持增长,但后者仍难以完全弥补前者带来的缺口,信贷稳定增长面临压力,监管部门表示要更加注重盘活存量。

“在盘活存量背景下,不要简单看信贷总量增长甚至‘同比多增’,而要评估增量和存量贷款支持经济增长的整体效能。短期一味强求同比多增,并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反而可能造成‘虚增’、‘空转’甚至透支中长期可持续增长的潜能。”接近央行的人士表示。

工行副行长王景武在该行业绩会上表示,该行将通过存量的移位再贷、适时开展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全力提升低效存量贷款的盘活效率。工行还搭建了直接间接融资的结合、存量增量统筹、融资融智并举的全口径融资服务体系,通过债券承销与投资、股权融资等方式向实体经济提供与表内贷款同等力度的投放支持。

从部分银行发布会看,今年一季度信贷需求仍不错。王景武介绍,从前两个月的情况来看,工行人民币贷款保持较快的增长,其中公司贷款较年初增长了近9000亿,创下新高。个人贷款同比多投了1100多亿,增幅近30%,制造业、绿色、科创、普惠等方面的贷款均实现了较快增长。

中信银行业务总监陆金根表示,今年以来,随着经济持续回升,对公信贷需求也呈现回升态势。中信银行自年初以来的信贷投放态势很好,3月中旬已提前完成行内设定的“开门红”信贷投放增长目标。从投放项目的领域看,主要是在绿色信贷、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创企业、制造业、产业园区等重点领域,这些领域的储备量和投放量占比都超过七成。


对公房地产贷款

不良率较高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则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实体经济的经营情况。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不良贷款余额3.2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63%,相比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

从19家上市银行的数据看,仅有一家银行不良率高于平均水平,显示上市银行资产质量在整个行业中较为优良。从变化看,19家银行中,1家不良率上升,1家持平,17家下降,后者占比达到九成。总体看,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整体呈现好转的迹象,一方面是因为宏观经济回升向好,另一方面是因为银行不良处置力度加大。

交行行长刘珺在业绩会上表示,2019年—2023年交行不良率呈下行趋势,拨备覆盖率呈上行趋势,拉开了一个比较大的喇叭口,口子的稳定形态会继续保持下去。“如果这四年间交行利润增长跑输同业,说明一定程度上交行通过财务资源的转移,来实现拨备的提高跟不良率的下降。而交行这四年,正好保持了资产质量的趋好和财务利润相对稳定,甚至跑出了市场平均速度之上的利润增速。”

分行业来看,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的不良率较高,诸多银行对公房地产不良率在5%左右,远高于全行不良率。比如2023年末交行房地产对公不良率为4.99%,相比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

交行副行长殷久勇表示,当前房地产市场销售依然比较低迷,部分房地产企业仍在风险出清过程中。房地产市场销售改善确实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未来一段时间房地产行业资产质量管控仍是重点工作。交行将持续加强对房地产业务风险管理,对重点房企实行提级管理,“一户一策”制定好风险管控策略,努力使房地产贷款总体质量保持稳定。

房地产调整的外溢风险也在显现。“这方面是有压力的,比如建筑业及以房地产抵押为主的一些业务品种。以建筑业为例,部分区域企业在我行的业务也出现一些违约的情况。针对房地产行业的生态圈和上下游企业,我行做了专项排查,从整个排查情况来看,目前资产质量总体处于可控的范围。”招行副行长朱江涛坦言。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招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5.26%,相比2022年末上升了1.18个百分点。

由于房地产市场调整,地方卖地收入相比峰值时接近腰斩,融资平台贷款资产质量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从公布数据的银行看,融资平台资产不良率较低,比如平安银行融资平台贷款不良率为0;兴业银行融资平台不良资产余额仅40亿元,不良率为2.5%。

究其原因,去年10月特殊再融资债重启发行,用于置换纳入隐性债务之中的拖欠款、非标、城投债券及银行贷款,目前已发行1.44万亿元。与此同时,金融系统尤其银行支持地方债务化解的工作也启动,银行参与地方债务化解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本行贷款展期降息,二是债务置换。“经过各方面协同努力,地方债务风险得到整体缓解,为做好下一阶段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2月23日的国常会如是评价。

胡罡表示:“中信银行是此次一揽子化债政策的受益方。去年我行已置换地方政府债务 155.8 亿元,其中退出高风险资产55 亿元,减值回拨 16.6 亿元,对我行资产质量和利润都起到了正面作用。2023年末问题资产余额22亿元,问题贷款率1.05%。”

谈及展期置换的影响,胡罡称,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期限拉长、利率下降是一个趋势,但同时也有利于银行资产质量改善、风险成本下降。根据初步计算,化债对中信银行营收的影响在 1%以内,而风险成本的下降会给银行带来更大的正面影响。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