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QE”要来了?据券商中国报道称,3月28日A股上涨的最大助力是一则流言:有消息称,央行可能下场买债,“中国版QE”即将开启。
一位资本市场大佬直言,这意味着央行扩表,遏制信用被动收缩。对于权益市场而言,这自然是大利好。著名经济学家刘煜辉也疑似在朋友圈发文称三支箭:1、央行扩表买国债、2、数据入表遏制信用被动收缩、3、发行国债注入民生。
不过盘后,“大摩”摩根士丹利称中国央行不会QE,只是为改进公开市场操作机制,从使用央行票据、逆回购和贷款设施(LFs)转向越来越多地使用国债交易来控制金融状况,这是全球央行的标准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央行目前并不能在一级市场上直接买国债。东吴宏观在研报中表示,买卖国债长期以来是央行分内的工作,但是在特殊的时点确实容易让人读出特殊的意味。东吴宏观分析,美日等央行开启购债的时点有些共同的特点:一是宏观经济承压;二是央行已经没有降息空间;三是央行购债或有“路径依赖”,一旦开启就难以退出。
美联储购买国债均开始于特殊的经济背景:首次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12月美联储降息至0%-0.25%触及正常利率政策底部,随后在2009年3月开始首次大规模购买国债;第二次大规模购债是在2020年疫情冲击下,3月美联储同样将利率降至0%-0.25%,并在同月开启新一轮大规模购债扩表。
日本央行购债同样开启于超宽松货币环境:继1999年将政策利率降至0%后,日本经济持续疲软,日央行不断加码宽松力度,并于2001年3月宣布在必要时直接购买长期国债;2012年日本经济再度承压,购债规模也在该年逐步加速扩张。
事实上,央行有购买国债的历史,但此前常规购买国债的体量不大,也不作为常规基础货币投放的工具。华泰宏观研报提到,央行资产负债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2月国债占总资产的3.4%。2001-04年间,央行对政府债权累计增加1,440亿元,当时可能主要是进行国债现券交易,仅占当时新增基础货币规模的6.4%。2007年,财政部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成立中投公司,央行向银行回购了这批特别国债、并持有至今,但没有用于扩张基础货币投放。
在华泰宏观看来,如果央行将购买国债纳入常规工具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替代其他基础货币投放工具的作用,但对基础货币及广义货币供应扩张的效果需要综合评估。短期内,即使央行重启国债操作,也可能需要考虑货币政策对内保持物价稳定、对外保持汇率在合理波动区间的制约。
中长期看,如果将国债操作纳入常规工具箱,对于协调财政和货币政策、平滑货币政策操作、以及对国债市场的长期发展都有一定的益处。如果央行将国债操作纳入常规工具箱,可能更多是出于中长期调整基础货币投放方式的考虑,不宜过度关注对短期逆周期调节的作用。
招商宏观此前在研报中就指出招商宏观认为“中国式QE”主要包括三个特征:1)定向:以优质房地产企业为目标,通过资产购置等方式修复其受损的资产负债表;2)协同:以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准财政工具为主,开展货币财政协同;3)结构性:突出结构性政策工具的使用,为特定领域提供流动性支持。央行施策“中国式QE”后,并不会出现类似海外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迅速扩张的情况,而是反映在央行资产结构的变化。
在招商宏观看来,中国式QE≠财政赤字货币化,央行准财政工具的使用才是中国式QE的真意。不同于西方的央行印钞向政府购债模式,中国的货币财政协同以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准财政工具的使用与基于公有制的金融资本支持财政为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央行资产负债表将以结构调整为主,规模扩张并非题中之义。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