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3月24日文章,原题:“中国制造”如何成为美国福音 1976年10月25日,美国商人查尔斯·艾布拉姆斯来到纽约市南街海港,迎接一艘来自中国的满载伏特加酒的船。艾布拉姆斯称这是1949年以来首次以商业方式从中国进口伏特加。港口飘着大气球,一箱箱伏特加卸下后,大家聚集在一家中餐馆,“伏特加和美食很快让客人们热闹起来”。
艾布拉姆斯属于美国新一代商人。在中国经历了20多年的冷战孤立后,他们开始与这个国家开展贸易。主导他们决策的不仅有理性的经济逻辑,还有各种情感。几个世纪以来,外国人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看到的都是潜在的客户。到20世纪70年代,贸易商将中国视为潜在的劳动力来源。他们共同推动了中国市场含义的根本转变:从一个销售美国商品的地方转变为一个提供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艾布拉姆斯及其他美国进口商营造了一种文化氛围。20世纪70年代的对华贸易商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的理解:非政治性和无威胁性的。对美国消费者来说,中国进口商品很快带上“异国情调”,美国商人成功地在文化上促进了对“中国制造”日常消费品的接受。
与美国新一代中国贸易商中的许多人一样,艾布拉姆斯对中国的兴趣由来已久。1976年,他开始从中国进口俄罗斯风格的伏特加,并针对美国市场取了个品牌名“长城伏特加”。这并非中国白酒,生产商最初是20世纪20年代逃离俄罗斯内战的移民。艾布拉姆斯通过谈判更改了酒名,用他的话说,“听起来更像中国酒”。源源不断的中国进口商品和艾布拉姆斯的宣传共同重塑了美国商人和消费者对中国市场的看法。
美国著名的拳击推广人唐·金也促进了围绕对华贸易的壮观文化。1976年夏,金开始从中国进口体育用品。聚会上,宾客们玩起中国制造的篮球和排球,在曼哈顿的大套房里互相投掷。金说,中国产品具有“神秘力量”。有了中国制造的篮球和曲棍球手套,球员们能有更多得分。
金和艾布拉姆斯都是出色的推销员,他们共同营销中国产品,推动美国国内的文化转变,将中国从冷战时期的敌人变成贸易伙伴——从“红色中国”变成“中国制造”。(作者伊丽莎白·英格尔森,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