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希望每一个父母都明白:我们带孩子寻求价值,不是要寻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罗马。每个孩子生来不同,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风景,父母要做那个发现美的人。
本文来源:公众号“常青藤爸爸”(ID:ivydad_ivydad)。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点击卡片,预约精彩直播
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
河北邯郸杀人劫财、毁尸灭迹的3名初一孩子还在接受审问,河南驻马店一个初二学生竟又干下了捅伤老师、继而跳楼的事儿。
根据官方通报显示,当天这个学生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了。再加上老师有点拖堂,本就心怀不满的他立即爆发了,拿着一把小刀对着老师的后背就捅上去了。他自己呢,慌乱之下从楼上直接跳下去了。
事发之后,老师和这个学生都被送到了医院抢救,目前暂无生命危险。
不知道老师批评学生的时候是否态度极其恶劣,也不明白拖堂时如果学生尿急到爆炸为什么不直接出教室,而我最不能理解的是,这个孩子为什么要用如此极端决绝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难道要老师们以后上课都要穿着盔甲吗?!以防不小心又犯什么“错”?还是孩子会拿跳楼当儿戏,下次情绪激动了也想继续用这种方式解解闷?
这让人不禁想问一句: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
事件发酵到网络上后,很多人都说这个孩子是“坏种”,但也有不少人担忧孩子的心理健康: 压力大、神经脆弱……
这个孩子到底是一时冲动还是蓄谋已久,我们尚未可知。但从他跳楼的动作上看,我们大概能猜的出这个孩子并不开心,甚至有种同归于尽的悲壮感。
前段时间,清华大学甘阳教授的一番话发人深省,他说:“大学越来越像工厂,院系像车间。”学生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加班加点、没日没夜地学。虽然很努力,但换来的却是“焦虑、疲惫、未老先衰”。
“当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但当孩子只被当做流水线机器时,他们既没有体验过多彩的生活、也不知道为何而学习,所以即便衣食无缺也无法开心和快乐。
说到这里,我想起李玫瑾教授曾在一个演讲里谈起自己儿时的学校生活,她说:“我们应该压缩课堂时间,给孩子更多的天地,为ta创造体现价值的机会。”
孩子必须知道为何而活,才能活得有力量有活力,孩子必须先了解自己的价值,才知道为何而活。
那我们该如何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的人生出路呢?这是困扰很多孩子、同时也困扰父母的一道难题。常爸特意整理了李玫瑾老师这次演讲内容,希望能够帮到迷茫的父母们。
父母和孩子对青春期的感受,截然相反
对父母来说,一个孩子在他一生中主要不好管的时间段都是在青春期。
青春期是什么时期呢?就是十二三岁开始到十八九岁。
这些孩子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厌学,顶撞父母……让我感觉到,孩子在这个阶段的反抗是非常强烈的,强烈到父母已经按不住了。这时父母就很焦虑,焦虑的同时会加大努力再继续施加压力,继续按。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家庭会出现非常大的冲突。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孩子玩手机,父亲说“你马上要考试了还玩手机”,孩子不理他。父亲就把手机抢过来直接从阳台扔了下去,儿子立即冲到阳台也跳了下去。
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任何一个父母都要疯了。因为你对自己、对孩子所做的所有努力和尽心,在这一瞬间都化为乌有,完全无法弥补了。这时候家长都会问同一个问题: “为什么? 怎么办? 怎么了? ”
我之所以选择这个演讲题目,就是因为我认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有不同阶段的。我讲过很多次“心理抚养”,所谓的抚养包括3个阶段。
第一阶段,0到6岁,这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阶段,6到12岁,为潜伏期。这是最省事、最平稳,看不出问题的一个时期。
第三阶段,12到18岁,为性发育期。这段时期首先一个变化就是人的身高,其次就是性器官功能的出现。
性有第一性和第二性。第一性一般是器官性的,孩子一生下来就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但这个器官只是存在而已,没有功能。
12岁以后,性器官功能开始出现。女孩会早一点,男孩晚一点。第一个表现就是身高变化,一两年之内孩子就长高很多,这个变化会对孩子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第二个表现就是性发育。当女孩来了月经,男孩来排精后,心理就开始激动、躁动。他们的第一个感觉是,“我是大人了”“我长大了”。
这种心态的转变可能就发生在一个星期之内。但在家长来看,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并没有什么改变啊。
在家长的心里,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在孩子心里,却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转变:过去我看所有人都是仰视,但我今天看所有人都是平视甚至低着头。
这个阶段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
(《十六岁的花季》剧照)
当孩子进入到亚成年的阶段时,教育应该有哪些重点呢?
如果我说3岁之前要有恩于他,3到6岁要立威于他,6到12岁要建立学习习惯,12岁到18岁就是要了解孩子帮助他成年。
成年的第一个标准是,能够独立,自己解决问题。第二个标准,是你有很多法律上赋予的权利。
帮助孩子成年,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
被需要,就是人的价值
在我看来,人的价值包含三个方面:影响力、贡献、个人标价。
当一个人在求职时要求工薪必须达到多少时,就表示他开始建立自我认知了。
再具体点,价值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人在社会中对他人或别人的意义。(别人和社会因他的存在而受益)
第二,他因别人对他的需要而显出自身的价值。(因得到社会认可、对社会有自身价值而收益)
总之,人的价值既是养活自己的生存之本,又是社会意义的体现。
人的价值的本质就两点:一个是自身拥有他人需要,一个是他人需要的我拥有。
那人的价值从何而来呢?
概括起来有三点:遗传(由父母而来)、养育(被培养而来)和努力(自我发展而来)。
有的人就是天赋之才,生下来就赋有某种使命。只能是他,别人没法替代。遗传有个特点,一旦出现终身具有,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智能和特殊能力。
还有一种是后天养成的,像郎朗这样“后天经过痛苦磨练成才”。这是除了天赋外,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具备的资本。“磨难铸才”需要有意地培养,一旦形成也会终生受益。其中最重要的是技能(言语、计算)和性格。
总结一下,人的价值就是从智能、特殊能力、技能和性格四个方面来体现的。
价值多元化,
每个孩子都有出路
首先是智能,即人的认识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其中思维比较具体,包括概括、判断、推理。
智能是可以被测试的,得到的分数就是智商。智商,会体现在学习成绩上。这个东西主要是天生的。
曾有人问我,后天的教育对智力有什么影响?
我说,后天的教育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去培养和发展,但如果他不具有这个智力,培养是没用的。
智力这个问题很复杂。在思维上,有的人属于大智若愚型的,总是慢慢的,需要思考很深的问题。有的人属于非常敏锐的那种,反应很快。
在感觉上人和人也不同,我的视觉非常好,我孩子的听觉非常好。我跟她同样看一段文字,我会比她快很多。但是在听东西上,她能辨别出的音比我要多。
智力属于一般认识能力,还有一种叫特殊能力,即不教而有的能力,就是天赋。
比如王宝强,没进过电影学院,就在门口蹲着被导演看上了。第一部演个小角色,就获奖了。他演戏的能力就不是教出来,而是他本身就具有的。
这种能力往往和兴趣相关,并且超出众人:
这些能力都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但如果孩子没有这么幸运具备这些能力呢?
老天爷很公平,他还给了我们一条路,叫后天培养的技能。
技能,就像巴普洛夫对狗做的实验一样。狗本来见到肉才会流口水,但巴普洛夫让肉和铃声、灯光一起出现。久而久之,狗只要见到铃声和灯光也会流口水。
技能,就是完全在后天通过有意的重复练习形成的一种能力,让他建立神经系统上的暂时的神经联系,我们也叫“通道”。这个通道一旦建立,就可以形成一种技能,而且不用经过特别复杂的过程就能完成。
技能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比如说话、计算、写字、跳舞、驾驶等。由技能可以形成很多工作,比如翻译、理发、做饭、机械组装和修理等。
这些就是老天留给我们的发展途径。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性格。我们都知道,性格决定命运,但很多人并没有具体地解析过,为什么性格会决定命运?性格是如何决定命运的?
人的价值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性格价值。
比如一个人憨憨的不是很聪明,但特别认真。作为一个老板遇到这么一个人,一定会觉得很踏实、很放心。
性格,就是后天早年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里面既有技能也有社会性。
它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
吃苦耐劳:勤劳、忍耐、坚持、耐心;
心胸大气:包容、忍让、体谅他人;
大智若愚:不计较、肯付出、有底线;
乐于助人:仁厚、善良、担责、不怕吃亏。
我在研究犯罪中发现,很多犯罪人都有同一个简单的问题:从小没有养成勤劳的习惯。家里人不让他干活,这会造成一个现象,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能不干就不干,怎么简单怎么来。
这种状况呢,如果你智力很好够聪明也能解决问题。但如果你不聪明,就很麻烦了。因为你既不聪明又不勤快,谁愿意养着你?
尤其是男性,哪个女性愿意找这样的男性做丈夫?这种男性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找工作不顺利、找对象结婚后生活不顺利。
有些男人就很气愤,出去砍幼儿园了。既没能力,性格上还有缺陷的人,是最无可救药的人了。
此外心胸大气也很重要。都是聪明人,但有的人就招人喜欢有的人就让人讨厌。因为有的聪明人特别宽容、平和,而有的聪明人特别计较、心胸狭窄,不动声色地算计人。
我曾经带过一个学生,我一直觉得他的发展前途一定会特别好。因为这个孩子既聪明还宽容,什么事儿都不计较。那时电话费很贵,他陪我出差,有个同学给他打电话。如果是我,可能第一句就是“你有什么事,我在外地呢!”我就要让对方知道我在外地,电话费很贵。但那个同学始终没说,还特别耐心地回答人家问题。果然,他现在发展得特别好。
老天给了我们很多路,本来天无绝人之路,可现在很多人很有“本事”,居然设了很多绝人之路。
把学习框定在课堂里,
是对学习的窄化
能力有天生的也有后天的,但我们现在基本上都是一条道: 你好好上学,再考大学,不考大学你就没希望。
所以很多学生进入到中学后就很痛苦,因为要中考,要千军万马过一条独木桥。大家现在总觉得职高并不理想,就把考试和升学视为了必然之道。
这个必然之道的前提是,以考试作为个人价值判断的标准,以成绩作为孩子价值衡量的标准,以升学率为重点考核的指标。
结果就是一部分智商不是太好的孩子(智商不好别怪孩子,天生的)被家长不加鉴别地要求全面发展,一旦没达到目标就被讽刺“瞧你笨的,人家考100分你考70分”。
另一部分智商很好的孩子,父母觉得孩子一定很有出息,大包大揽,导致孩子在生活上是弱能。
这两种做法,都没法让孩子很好地找到自己的价值。该怎么做呢?
第一步,帮助孩子寻找他的价值。
天生我材必有用,但天赋是需要寻找的。
如果父母不主动帮助孩子寻找天赋,有可能孩子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比如钢琴,没弹过钢琴就永远不知道孩子是否有音乐天赋。
所以我们家长不要天天想着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去,可以带他去各种场合,接触并扩展自己的兴趣。
我小学到大学都是上半天课。我们会到农村、工厂、商店,学工学农学经学商全干过。这个过程特别有意思,各种事情、各种人都可以见到。
但现在的学生呢?从早到晚的上课。我觉得我们现在这个教育越来越扭曲的地方在于,把所有的学习都认定为课堂学习。
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应该压缩课堂时间,给孩子更多的天地,为他创造体现价值的机会。
我提倡要扩展孩子涉猎的范围和领域,很多家长一听这个就觉得是要带孩子出去玩,旅游。我说这不对,我说的玩是这周末咱爬山、下周末咱们溜冰去、下下周末打乒乓球、再下周末打篮球……你要进入不同的领域。
孩子到青春期,我特别强调一点,就是尊重孩子。我们应该把决定权交给孩子,应该怎么交呢? 简单说,就是你要给孩子做参谋。
比如告诉孩子这个事儿会有几种结果,你认为你想要哪种结果,这才叫尊重。
第二步,帮助孩子拓展他的价值。
一岁之内,天天陪着孩子。三岁之内,天天在孩子耳边叨叨。孩子听到得多,他就说得多。言语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有些人从来不会招人欺负,就是因为他一说话就让人乐。相反,有人不会说话,一说就让人烦,就容易挨揍。
家长怎么带孩子进入各种“社会圈”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串门儿。让他结识不同的人,或者参加不同的活动。
我们可以跟孩子聊一聊,自己在单位遇到了什么事儿、自己是如何处理的,然后问孩子“你觉得的呢”。这就可以带着孩子成长,告诉他怎么和社会打交道。
第三步,帮助孩子认识他的自身价值。
孩子要是智力好,就看他哪科学得好,确定适合的专业。 孩子学习不好,就根据兴趣看看能做什么职业。
从操作性上发现孩子的特长,从特长寻求职业。比如有人喜欢做饭那就做个厨师或美食博主。
如果孩子啥都不突出,那就从性格上入手。比如有人就喜欢和人打交道、帮别人,到工会估计是不错的。
总而言之,帮孩子找到价值需要结合两个方面:认识自己和认识社会。前者是寻求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东西,后者是了解时代发展,只要两方契合,孩子才能发展得更好。
有孩子考试680多分,但不知道该报什么专业和学校,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儿,很糟糕。
价值不在大小、挣钱多少,而在于孩子能否知道自己的价值,能否被人发现和认可,能否感受到相互需要。
价值有不同的类型,也不在某时某刻。我们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才能看到孩子擅长什么,才能明白不留下作品但留下欢声笑语,不能报效国家但能奉养父母也是珍贵的价值。
我们要让孩子向阳成长,父母给予空间和阳光,以引导和尊重为中心,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李玫瑾教授的演讲就整理到这里了,篇幅略长,整理也不易。但如果能让一个家长重新审视孩子,发现孩子的价值,这份辛苦就值了。
真心希望每一个父母都明白:我们带孩子寻求价值,不是要寻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罗马。
每个孩子生来不同,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风景,父母要做那个发现美的人。
常青藤爸爸。该公号由哈佛、耶鲁大学毕业,在世界顶级投行工作多年的奶爸运营,旨在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点击卡片,预约精彩直播
长按复制ID, 添加好友, 申请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