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孩子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在一起玩,打闹和磕磕碰碰是常事,并非都需要贴上"暴力“的标签。但考虑到许多暴力行为都是由言语攻击、行为挑衅逐渐发展而来,且近期社会新闻中的种种案例也在提醒着家长们,千万不能把孩子“被打了一下”,或是“动手打了别人”不当回事。
今天,四位妈妈来分享孩子被欺负的经历。
无论是自己孩子欺负别人,还是自己孩子被人欺负,这两个看似以孩子为当事人的问题,实际是如今每个家长的必修课。
孩子被欺负这件事,涉及到的是一组关系——欺负人的人,和被欺负的人。家长们不仅要有孩子被欺负后的预案,也要关注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欺负人的那一个。
但在生活中,如果拳头没落到自己孩子身上,不少家长并不把孩子动手打人的行为当回事儿,甚至会在孩子动手后逃避承担任何责任。
@依然 分享了一次自家孩子在室内乐园被别的小朋友“甩巴掌”的经历。
她本以为孩子已经上小学了,可以不用时刻陪在身边一起玩,便坐在家长区远远地看着。两个孩子拉扯同一个玩偶,突然间,另个孩子对着儿子的脑袋侧面就是一个大巴掌甩过去。
儿子也没预料到这一巴掌,半拍之后才反应过来,痛得哇哇大哭。
小孩动手的人为固然令人生气,但她最愤怒的是,对方家长完全没有道歉的意思。不仅如此,还一直询问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因为他偷你东西你才动手”等问题。
@依然 在一旁越听越气,质问对方打了人不需要道歉吗?
对方态度依旧含糊,嘟囔着“不就小孩头上打了一巴掌,有什么大不了的,非揪着不放有意思吗”这类言论。
因为对方态度实在太差,@依然 在确认有监控的情况下选择了报警。警察到来确认打人的事实后,对方家长才软下态度承认,自己刚和别的家长争吵,情绪有些失控才会这样。
@绵绵妈妈 同样经历过孩子在玩耍时,被别的小朋友打耳光的事情。
女儿带了很多小玩具到小区附近的公园玩,陆陆续续地有几个小朋友加入进来。
大家的氛围一直很融洽,也很有秩序。她准备带女儿回家时,贴心跟小朋友们讲因为要先离开,所以要把玩具都收走了,并许诺下次再一起玩。
小朋友们很配合地帮她收拾,突然,一个小男生跑来和女儿抢玩具。第一次没抢成功,伸手就给了女儿一耳光,见女儿没有松手,还想继续动手。
好在@绵绵妈妈 动作快,冲上去制止了他,小男生撒腿就跑。
《金字塔游戏》剧照
整个过程,小男生的家长都在一旁看着,既没有主动道歉,也没有制止自己孩子,更没有上前询问情况。
只是等到小男孩跑远了,才远远地冲着他喊:“你看我回家不削你!”@绵绵妈妈回忆到,公园里其他家长都看不下去,对那位家长喊:“别等回家了,你现在不教,回家他早忘了!”
《金字塔游戏》剧照
翻阅社交媒体,会发现这样的家长不是少数,他们在自家孩子动手打人时,总觉得是小孩间的吵吵闹闹,不必计较。
最近有一部热播的韩剧《金字塔游戏》。班级里的同学通过游戏被分为A到F几个等级,A等级在班级里地位最高,可以欺负F等级。其他等级在A等级的允许下,也可以欺负F等级。
游戏中的“欺负”从最开始的孤立,到言语攻击,到偶尔动手,最后再到暴力霸凌,除了F等级以外的人都默认这是一个“游戏”。
《金字塔游戏》剧照
孩子之间嬉戏打闹难免会有嗑着碰着的情况,也并非所有的“打了一下”都是校园霸凌。但是不是玩闹,要不要计较,是否造成伤害,一定不是由动手的人来进行判断。
孩子会做出什么行为,很多时候来自于父母处理这件事情的态度。让自己的孩子不要欺负、伤害别人,实际上也是家教问题。
《金字塔游戏》剧照
邯郸初中生遇害案发生后,人们是感到愤怒,也有感到担心,还有不少疑问。
愤怒为何有如此的人性之恶,担心嫌疑人因未成年身份免于被责罚,疑问的是如果三位嫌疑人最终因未成年人身份而免于责罚,其家长是否应该承担责任?
寻求真相、判罚、量刑、法律的制定与修订是一个专业性极高的系统工程,我们无法武断地要求“子债父偿”。
但身为父母,必须明白自己身上承担的责任——要让孩子从小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知道越是有力量,越是不能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
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做客《开讲啦》时,被观众问到“如果孩子被打,您支持他打回去吗?”,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肯定会(打回去)啊!”
“打回去”或许是让孩子不被欺负的一种方法,但它并不适用于所用人,也绝非预防霸凌的最优解。
有些孩子外向好动,本身就是“你打了我,我就要还回去”的性格,教他“打回去”或许能起到作用。
但也有很多孩子是内敛的,没有安全感的,即便父母一直鼓励他“打回去”,他大概率也不敢打。这种情况下,不仅不能帮助孩子,还会让他们更加受挫。
只告诉孩子要“打回去”,实际是把孩子推出去解决问题。可让孩子不受欺负,也是家长的重要功课。
01鼓励孩子勇敢自我表达
如果孩子在被欺负后愿意告诉你,是一件好事。
@豆包妈妈 在接孩子放学时发现他脸上有划痕,见儿子不主动提,她只能问问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开不开心。聊天的过程中,慢慢把话题引到脸上的伤口,开玩笑地询问“怎么毁容了呢?”
没想到,孩子只说不知道怎么弄的。
到了晚上,她才在家长群里得知,原来是两个小朋友玩对抗类游戏,对方有点“上头”,把儿子摔在了地上,导致脸上、胳膊、脖子都有伤口。
《金字塔游戏》剧照
睡觉前,她认真告诉儿子,你需要任何帮助都可以和妈妈讲,妈妈永远会爱你、保护你。儿子这才给她讲了白天学校发生的事。
她问到为什么白天不愿意讲时,儿子的回答是:“害怕被你以为我在学校不听话,生气打我。”
@豆包妈妈 一边和对方家长沟通,一边反思自己:“他因为怕我生气不愿意和我讲,真让老母亲心里五味杂陈,还好这次不严重。是我平时对他太严厉了吗?”
小打小闹也就罢了,许多校园中“欺负人”的行为大多极具隐蔽性,连老师也无从知晓,家长更难以知道孩子在学校的每时每刻都发生了什么。
家长们需要在家庭生活中多鼓励孩子,勇敢进行自我感受与需求表达,让他们感到自己被尊重、被支持,被爱护,且自己的感受与意见是被重视的。
这样,他们在走出家庭后才更愿意与父母,外界沟通,也能有更足的勇气和底气面对不友好的,甚至暴力的言语以及行为。
02捍卫孩子的态度与感受
家长们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孩子表达后更要从行动上捍卫他们的感受。
孩子勇敢表达后,家长的两种态度容易让他们产生“心理内耗”:一是太不当回事,二是太当回事。
有家长看着孩子身体上没受到什么伤害,便告诉孩子:“那是他在和你开玩笑呢”。这样的情况也不仅仅发生在小朋友之间,在家庭中,孩子或许也会因为父母的一些“玩笑”而感到不适。
也有家长会觉得孩子经历的是一件小事,比如和同学吵了两句,被老师批评了几句。自己非要找老师沟通的话,难免成为“很事儿”的家长,便选择忽略孩子的情绪。
表达了不舒服并开口求助,但没有得到回应和支持,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对求助这件事失去信心。
《金字塔游戏》剧照
另一种情况则是家长太当回事。比如知道有小朋友动了手,情绪上来,便立刻给对方贴上“暴力”的标签。哪怕孩子本人只觉得,是朋友之间的合理的打闹。
对于家长来说,或许不必费心翻阅法律条款,去考证某个行为是否属于暴力霸凌,某句话是言语攻击还是“小玩笑”,重要的是孩子本人的感受。
他是否觉得自己没有被尊重?
他是否觉得对方有恶意?
他是否觉得自己被伤害了?
他是否因此对对方感到恐惧?
每个人承受的“阈值”不同,不说孩子,即便是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也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分寸感”这三个字。
所以,我们需要把决定权交给孩子自己。
无论是言语之间还是肢体之间的游戏玩耍,只要有人或者一方觉得不舒服——不管是心理还是身体上——那就是欠妥当,此时孩子应该知道叫停、离开、或者换个游戏。
03可以反击,但要讲规则
不反对孩子在被“打”时进行反击,并非鼓励孩子“以暴制暴”,而是给孩子一个态度: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在李玫瑾的学生时期,父亲曾教过她防身术。比如别人从后面抱住了你,你可以狠狠地跺他的脚趾头,又比如一些反关节的方法,到现在她还能熟练运用。
《金字塔游戏》剧照
但她也指出,家长们还要告诉孩子,正当防卫时不要伤到别人的什么地方,要有规则。因为“人越是进入到‘武道’中,越是要讲规则”。
@小夏妈妈 也有一套关于“反击”的规则。在她得知在学校有同学对女儿说脏话,甚至动手打人后,给女儿的态度是,可以当下立即还手,但如果你决定还手,必须要遵守三个原则:
不能使用刀、石头等危险品,伤人伤己;
不打眼睛、鼻子、脑袋等敏感部位;
不过度反击,达到震慑效果即可。
“被欺负了当然要告诉老师,但老师一般会让小朋友道歉,人家道歉了就只能接受,孩子凭白无故被打了心里还是会觉得委屈”,@小夏妈妈解释到:“所以我才不反对她当场立即还手,用反击的方式告诉对方自己的态度。”
近日的社会新闻,除了让人感到愤怒、担心、疑惑之外,相信已有不少家长们深觉自己身上责任重大——身为父母,不仅要让温柔与善意成为孩子面对世界的态度,更有责任让力量与智慧,成为孩子保护自己最坚硬的铠甲。
去年,我们曾写过一篇文章:《校园霸凌事件不断,我们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吗?记住这15条,关键时候有用》(点击可查看),希望给家长一份关于如何预防、应对校园暴力的指南。
但我们同样希望,家长们永远不必用到它。
文丨嘻排版丨阿乔
图 | 视觉中国(特殊标注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