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府软件园C区西北角,一个智慧充电场站极具科技感:光伏雨棚挺拔舒展,犹如大鸟张开双翼;充电装置采用智能群管群控系统,可支持56台新能源汽车同时充电。
这是西部地区首个集碲化镉光伏、梯次储能、电动汽车充放电于一体的新能源智慧微网项目,由成都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简称“成都特来电”)与成都高投联合打造,于去年9月开始运营,已经成为“网红”充电基地。
除了“看得见”的示范项目,其“看不见”的一线业务已经如毛细血管般融入城市:在成都区域,特来电已接入充电场站1600余座,充电终端30000余个。作为成都市首批虚拟电厂运营平台聚合商,这些网点就是“来电”根基:聚合容量达53万千瓦,可调节负荷近20万千瓦。
“未来,特来电将常态化参与调峰辅助服务、需求侧响应等互动业务,助力城市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成都特来电总经理陈亮表示。
▲“光储充放”智慧微网项目现场
“光储充放”一体化
打造数字新基建典型项目
近日,在“光储充放”智慧微网项目现场,记者看到几排新能源汽车正在有序充电。星钻形+镂空设计的光伏雨棚新颖别致,吸引了不少司机拍照打卡。
据介绍,雨棚设计的灵感来源于雷雨云中划过长空的闪电,映射出硬朗、科技、未来的形象。雨棚的立面通过模块化三角面的拼接,呈现出“Y”字造型,边界通过折线柔性化处理,打破传统雨棚生硬呆板的固有印象。
除了外在突出,更“硬核”的是其内在技术。陈亮从光、储、充、放等几个维度,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这一项目的“智慧”之处。
光:光伏雨棚采用碲化镉太阳能电池板,其对弱光敏感度高,具有较好的弱光效应,无论在清晨、傍晚,还是阴云雨天等弱光环境下都能发电,符合成都地区光照时长不足的实际,实现了光伏发电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项目光伏装机总功率52kWp,年发电量约4.3万度,碳减排约34吨。 储:在项目角落里,有一个类似集装箱的设备,即储能装置。打开箱门,只见一排“退役”电池被竖向吊装,继续利用。它采用的是特来电退役电池整包梯次利用技术,充分挖掘电池剩余价值,降低储能用能成本。电池下方还创新设置了消防水池,在出现起火的情况下,电池机械会脱扣,跌落水中,起到消防功能。 充:项目配置了2个液冷超充、33个直流快充、21个交直流慢充,可支持56台新能源汽车同时充电。充电系统采用特来电智能群管群控系统,可根据不同车辆类型智能分配充电功率,满足社会车辆及园区员工车辆的充电需求。 放:项目配备了4个80kW充放电终端,应用V2G(Vehicle-to-Grid,即汽车对电网)车网互动技术,每辆电动汽车的电池都可以“移动储能”。当电网负荷过高时,由电动汽车储能源向电网馈电;当电网负荷低时,可用来存储电网过剩的发电量。通过这种方式,车辆可在夜间低谷电价充电,日间上班期间高价放电,既能降低用车成本,也可以缓解高峰期电网压力。
陈亮表示,整套系统实现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一体化互联互通,具备光伏发电、移动储能、梯次储能、有序充电、车网互动等功能,是虚拟电厂的重要载体。他介绍,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双向充放电标准及车网互动聚合商参与电力交易具体细则,期待下一步进行商业化推广。
▲储能装置
布局成都1000多个小区、办公区
成为首批虚拟电厂聚合商
作为对外展示的门面,“光储充放”智慧微网项目吸引了广泛关注,不断有高校师生、外地考察团等前来参观交流。
而在陈亮看来,特来电更广泛的业务支撑,在于其遍布成都1000多个小区、办公区的新能源汽车充放电业务。正是依靠这张庞大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特来电可以充分调动资源,参与虚拟电厂建设。
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顾名思义就是一个虚拟化的电厂,它不直接发电,却起到了“电厂”的作用。
陈亮介绍,虚拟电厂是一种基于先进信息通信技术和软件系统的能源管理系统,它通过聚合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可控负荷等资源,形成一个统一的虚拟化电力生产和调度系统,参与电网的调度运行,并为电力市场提供灵活性服务。
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6.07%;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1552万辆,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76.04%。 成都市绿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成都汽车保有量超65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62.7万辆,位居全国城市第六、非汽车限购城市第一。
在陈亮看来,电动汽车数量不断增加,其巨大、不确定且即时的充电需求,对电网的影响不可忽视,只要有效管理起来,就是一种资源。
“电动汽车是天生的虚拟电厂载体,就像一块‘充电宝’。”陈亮表示,在动力电池生命周期内,能支撑约2000次满充满放,但一般私家车在其生命周期中最多满充满放约1000次,也就是说还有约1000次充放电能力可以开发出来,用作能源交互。
据介绍,2023年,特来电虚拟电厂参与四川电力需求侧响应7次,参与充电场站100余座,调度容量达140MW,通过调节充电负荷进行电力削峰,缓解供电压力。
2024年3月,特来电作为成都市首批虚拟电厂运营平台聚合商,率先与四川省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成都市虚拟电厂展开技术测试与对接。目前,特来电虚拟电厂在成都区域已接入充电场站1600余座,充电终端30000余个,聚合容量达53万千瓦,可调节负荷近20万千瓦。
▲新能源汽车正在充电
探索成都发展路径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作为行业先行者,特来电构建了国内最大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据介绍,目前特来电已与20个省地级调控中心/负荷管理中心对接打通,接入场站1739个,在全国形成超过1324MW的响应调节能力,累计响应次数超500次,响应量超180MW。
“通过提供多场景综合能源解决方案,特来电能够在全国360个城市实现分布式光伏、储能、电动汽车等需求侧资源的聚合、协调、优化,形成规模化调节能力。”陈亮介绍,特来电将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聚合为新型虚拟电厂,支撑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推动电力系统安全降碳、提效降耗,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多年的探索与攻坚。回顾特来电业务发展历程,陈亮对成都市场尤其自豪。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充电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小区充电难,更是困扰行业和消费者多年的难题。一方面,传统大功率公共充电设施无法满足未来规模化私人领域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另一方面,小区充电桩“自建模式”面临着负荷不够、建设质量参差不齐、运维管理缺失、缺乏规划导致“先到先得,后到不得”等多方面难题。
因此,几年前陈亮和他的团队尝试用新的方式在居民小区建设充电桩,并最终形成了小区充电的成都路径——“统建统管、两级调控”,利用特来电的平台和技术优势,对居民小区充电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的建设和维护管理,让老百姓像安装燃气和宽带一样便捷地安装充电桩,确保小区充电需求和电力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充放电设备
“在充电桩推广时期,成都走出了‘统建统管’模式,这个模式从成都推广到全国,得到了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和十几个省市的认可和支持,是第一个从成都走出的充电行业标杆模式。今后的虚拟电厂建设阶段,我们希望成都依然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陈亮说。
在去年底印发的《四川省2024年省内电力市场交易总体方案》中,零售市场交易主体增加了车网互动聚合商。陈亮介绍,通过车网互动方式,电动汽车用户可以在电价低时从电网买电,电价高时向电网售电,这样不仅能让用户获得一定收益,也能发挥虚拟电厂的作用,削峰填谷、缓解电网压力。
陈亮表示,特来电也在积极献智献力,推动车网互动交易细则落地、创新不同场景车网互动商业模式。待真正实现商业化、规模化推广应用时,特来电布局的终端网络将再次被激活,犹如新投运一座座发电厂。
在他看来,不断应用新的技术、新的模式,为电动汽车的推广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为虚拟电厂切实发挥作用提供“来电”支撑,正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直观体现。
▲充电设施
记者手记:创新并非一蹴而就,要相信积累的力量
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大最强充电网运营商——在官网首页,特来电写下了这样的目标。
作为中国创业板第一股特锐德的控股子公司,特来电于2014年创立,率先进入电动汽车充电领域,构建了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数据网“四网融合”的新能源和新交通双向交互的全新产业。
它在许多方面引领行业发展,比如从成都走出的“统建统管”模式,有效破解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题,探求“双碳”路径最优解。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特来电取得的创新成果,并非从天而降,而是有章可循。其官网显示,特来电创立以来,9年累计投资110亿、研发投资20亿、研发团队1100人、知识产权1300余项(内含专利、软件著作权、注册商标),承担和参与了10余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攻克了世界20项充电网核心及卡脖子关键技术。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场生产力跃迁,主要力量在企业。中国企业升级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依靠品质提升、品牌提升、科技硬实力提升,与国际一流企业同台竞争。
在这个过程中,要坚信万丈高楼平地起,最需要也是最靠谱的,就是勇立潮头、加大投入、不断创新,相信积累的力量、相信时间的力量。
积累足够之时,也就是创新成果“来电”之日。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实习记者 王俊峰 摄影报道
编辑 李钰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