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英伟达GTC AI大会,时隔数年重新回归线下。此前预热了一个多月,科技圈的期待值被拉满。
有媒体甚至直言,随着AI的爆火,掌控着AI算力话语权的英伟达,其年度AI大会的重要性,已然超过了苹果、微软、谷歌等其他巨头的各类重磅发布会活动。
不过今年这届硅谷最重要的“AI春晚”,似乎没有泛起太大的水花。在发布会前,汇丰银行等华尔街公司,纷纷表示GTC大会将继续推高英伟达的资本热度,于是将其目标价从888美元上调至1050美元。
然而在英伟达CEO黄仁勋两个小时的演讲、介绍环节过后,英伟达原本仅微涨的股价,在盘后交易中跌幅一度扩大,不断在-1%的位置拉扯。就当下而言,GTC大会并未获得资本市场热捧,后续的股价能否突破新高还有待观察。
为何外界反应稍显冷淡?可能与英伟达中规中矩的发布会有关。
英伟达,场子不热?
“Hopper很棒,但我们需要更大的GPU。”按照每两年更新一次GPU架构的传统,今年黄仁勋如期公布了英伟达新一代AI芯片架构Blackwell,以及基于该架构的B200、GB200系列芯片。他在演讲台上表示,这是目前为止功能最强大的AI芯片家族。
据介绍,B200 拥有2080亿个晶体管,前一代H100、H200系列芯片只有800亿个。B200采用台积电4NP工艺制程,可以支持10万亿参数级的AI模型。相比之下,OpenAI的GPT-3仅为1750亿个参数组成,可以说英伟达的新款芯片,继续零跑行业数个身位。B200单个芯片能提供20 petaflops的AI性能,是前代H100的5倍。
黄仁勋还秀了一下客户名单,AWS、戴尔科技、谷歌、Meta、微软、OpenAI 和特斯拉都计划使用Blackwell GPU。
值得注意的是,英伟达此次还与亚马逊、谷歌、微软以及Oracle等云服务巨头合作,未来将通过云服务的模式,出售GB200的接入权。也就是说,除了头部巨头客户,英伟达也加速在向中小客户市场渗透,未来将有更多的企业和开发者能够获取到英伟达的算力,同时也能提升后者的营收规模。
除了核心的芯片发布环节外,英伟达还发布了GB200 NVL72 液冷机架系统。其中包含 36 颗 GB200 Grace Blackwell 超级芯片。英伟达表示,与用于推理用途的相同数量的 H100 Tensor Core 图形处理单元相比,GB200 NVL72 性能提升高达 30 倍,成本和能耗降低多达 25 倍。软件服务方面,黄仁勋还重点介绍了AI软件订阅服务包,表明英伟达正在做出“以软件卖硬件”的新战略转型。
从外界的反应来看,英伟达此次的一系列发布动作,似乎没有引起太大的水花。资本市场中,GTC大会的热度并没有反馈在股价上,盘中交易期间英伟达股价表现平稳,仅出现了微涨。但是在黄仁勋两小时演讲结束后,英伟达股价在美股盘后交易中由涨转跌,最终跌幅还扩大至1.76%。
实际上,英伟达近年来颇高的热度,或许也反衬了此次反响平平的发布会,营造了一种反差感。例如2月22日公布财报后,英伟达单季营收以及各项业务营收全线超预期,股价随即暴涨16.4%,市值一夜增长约2万亿人民币。相当于增加了两个高盛,或一整个Netflix规模。
从Volta V100 GPU系列、Ampere A100系列,再到上一代Hopper H100系列芯片,英伟达每一代芯片的发布都会引来市场的热议。相关的芯片产品也遭疯抢,成为各大科技巨头争相订购的“算力黄金”。此前的种种热闹景象,无形中也给了英伟达压力,只要热度表现不如当年,便会有种“没落”感。
关于英伟达的争议,也从发布会现场延续到了日常的审视中。这家市值超越亚马逊,直逼苹果而去的AI算力巨头,未来会继续高歌猛进,还是进入一段疲软的调整期,亦或是形势反转,江河日下?
创造新历史,还是成为下一个思科?
当人们看不透未来时,往往会回到历史中寻找参考答案。于是如今的英伟达,便与二十多年前的思科,关联在了一起。不过观察来看,把思科的故事模板,用来预测英伟的未来的风险,也并非是毫无根据的臆测。
前不久高盛方面表示,如果将英伟达2020年至今的股价走势,与思科1996至2002年的走势进行对比,会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十分惊人的相似度。当然,思科的表现更为夸张。在90年代中后期,至2000年代互联网泡沫破裂前,思科的股价翻了超30倍。如今的AI浪潮只让英伟达股价翻了5倍左右。
两者相似的地方不仅仅只有股价而已。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高速发展,一切的网络交互都得建立在路由器、交换机、光纤网络等硬件设备之上。而这一领域的龙头老大,便是思科。
2000年,思科进入鼎盛期,交换机市场份额达到69%,路由器市场份额更是突破85%。微软的Windows,英特尔的处理器,思科的网络设备,分别代表了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三大领域无可争议的霸主企业。
在资本市场,思科也成了热钱追捧的对象,大量的资金都流向了思科。2000年3月,思科股价一路飙升,市值达到5550亿美元纪录,成为当时美国市值最高的公司。当年的人们,无法预测未来,只能根据当下的种种信息进行分析推断。
大部分人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大门刚刚开启,思科的未来必然一片光明,股价、市值必然有着望不到头的上升空间。然而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了,思科的股价跌去三分之二,直到现在都还没缓过来。
除了资本市场受挫,外部环境也风云变幻。思科面前,突然冒出了不少竞争对手,像迅速崛起的Juniper、华为等同行公司,抢走了不少思科的市场份额。
对比来看不难发现,如今的英伟达与当年的思科,的确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都被称为新时代的基建底座,站上时代风口浪尖。
如今人类即将迈入AI时代之际,各大主流AI平台,以及任何需要算力与AI结合的行业市场,都离不开英伟达芯片的支持,这也让英伟达GPU所代表的算力话语权,成了新的基建底座。
思科与英伟达也都经历了热钱涌入,股价飙升,风光无二的高光阶段。最后一点,是竞争对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英伟达身后,不仅有老对手AMD的奋起直追,还有微软、谷歌、OpenAI、Intel、特斯拉等合作伙伴,不断寻求用自研芯片来替代对英伟达产品的依赖。
从英伟达的财报不难看出,其非常依赖大客户的持续采购。2023财年,最大买家就给英伟达贡献了110亿美元销售额,占总体的五分之一。在2023年第四季度中,谷歌、微软和亚马逊等云计算公司,贡献了92亿美元的销售额,接近季度总营收的一半了。如果这些大客户都转向使用自己的AI芯片,这种替代效应成形,那么英伟达的订单量将不可避免的出现下滑,甚至是骤减。
市场调研机构Omdia的数据显示,2023 年英伟达售出了全球数据中心约78%的AI芯片,高于2022年的63%。这同样不是一个好的信号。一家独大,占据的份额越高,就越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份额被各家围剿、蚕食。
目前英伟达有两大核心护城河,高性能的芯片网络,以及代表行业标准的软件生态。此次GTC的核心发布环节,也都是围绕这两大方面来进行。比如发布便可号称“全球最强”AI芯片的 B200 和 GB200 系列芯片,以及全面升级的软件战略。
英伟达自身也十分清楚,要避免成为“第二个思科”,就只能继续一路狂奔。一旦速度放缓,或者停下脚步,那么哪怕领先对手好几个身位的芯片产品,以及看似稳固的应用生态,都有被弯道超车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