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旸
当地时间3月11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和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在布鲁塞尔北约总部联合发表新闻声明。随后,瑞典加入北约升旗仪式正式举行。实际上,在升旗仪式举行4天前,克里斯特松就代表瑞典向北约文件保管国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递交加入北约的法律文件,这已经标志着瑞典真正加入北约,成为北约第32个成员国。
对于瑞典来说,加入北约意味着瑞典正式结束恪守了两百余年的“军事中立”政策。对于北约来说,在布鲁塞尔总部升起瑞典的国旗,迎来它的第32个成员国,毫无疑问,此刻的北约正享受着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高光的时刻。
随着瑞典加入北约,从表面上看,北约国家涵盖的人口数量正式超过10亿大关,领土面积达2550万平方公里,军费开支则占全球半壁江山。从深层次看,北约就此纳入了一支高度成熟的军工体系,将“鹰狮”战机、“哥特兰”级常规动力潜艇等另成一脉的先进武器收入麾下,不仅进一步坐实了北约“军事巨无霸”的称谓,而且使其在军备市场上作为军火贩子的能力独占鳌头,更加游刃有余。北约显然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应了“该不该存在”的问题,跨过“能不能东扩”的界线,直面“要不要打谁”的问题。在北约迎来成立75周年之际,“北约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大”是欧美国家领导人祝贺瑞典入约的关键词,也是西方世界战略自信高度膨胀的“催化剂”。
但与此同时,瑞典入约也将美欧与俄罗斯的矛盾推向新阶段,欧洲安全格局失衡的态势进一步加剧,安全形势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
首先,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战略缓冲空间遭到显著挤压。2023年芬兰加入北约已经使得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接触线陡增一倍,如今瑞典正式加入,将使波罗的海近乎成为北约的“内湖”。瑞典位于波罗的海中部的哥特兰岛,成为北约“不沉的航空母舰”,直接扼住了俄罗斯前出波罗的海的“咽喉”,从圣彼得堡港出发的商船、舰队都将面临北约更为贴身的监控。难怪布林肯公开表示,瑞典加入北约足以证明出兵乌克兰造成俄罗斯战略上的失败。
俄罗斯自然不会对此坐视不理。俄总统普京下令将西部军区一分为二,重建列宁格勒军区和莫斯科军区,即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应对来自波罗的海及西部方向的围堵。与此同时,部署在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的导弹亦指向对岸距离仅300公里的瑞典,北约与俄罗斯之间剑拔弩张的对抗势必愈演愈烈。
其次,芬兰和瑞典融入北约军事体系的过程将长期处于敏感期。尽管芬兰、瑞典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员,在国防工业建设上与北约军事体系的相似度颇高,尤其是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通过与北约及其成员国之间的一系列协议和联合演练,在军队部署、军备建设、武器互操作性上取得了诸多进展,但事实上,由于融入北约的作战体系需要将国防规划体系、部队指挥体系结构性嵌入、防务投入规模和能力覆盖范围成倍拓展,芬兰和瑞典政府的统筹协调能力将经受考验。
单单就军费而言,瑞典政府承诺在2024年达到军费占GDP2%的北约标准,这意味着军费总数要比 2019年翻一番,且其中很大一部分要消耗在援助乌克兰、补充弹药库存以及应对通货膨胀上。因此,绝非像一些西方政客鼓吹的那样,这两国的军队对于北约而言可以“即插即用”。无论是作为北约的“远亲”还是“近邻”,瑞典、芬兰成为北约的“自家人”仍然有不少路要走。而在这一融合过程中,由于需要以美英为首的北约情报指挥训练体系大规模介入,很难想象俄罗斯会不采取反制措施,驻军、巡逻、部署重型武器乃至核武器等一系列敏感问题可能成为俄罗斯与北约的新摩擦点。
再次,芬兰、瑞典入约将进一步推升俄乌冲突的不确定性。当前,在乌克兰反击失利、美国援乌卡壳的影响下,欧洲对于如何援助乌克兰、北约是否要亲自下场的讨论如火如荼。捷克方面拼凑“援乌炮弹联盟”、德国内部争执是否向乌提供“金牛座”巡航导弹问题,以及马克龙的“北约派兵论”凸显了欧洲对于俄罗斯战车难以止步的焦虑。芬兰、瑞典加入北约既强化了欧洲为乌克兰供武的能力,也壮大了欧洲自主承担援乌抗俄的声势,但同时也可能刺激俄罗斯更快更多地获得战略运筹空间的决心。
欧洲的安全乱局恐将持续发酵,有欧洲学者开始担心瑞典加入北约,意味着俄罗斯未来采取政治军事行动可能将倍增,甚至与北约国家发生面对面交锋,导致局势朝不可控的方向发展。在瑞典正式加入北约后,斯托尔滕贝格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瑞典的加入使北约更强大,也使瑞典更安全,整个联盟更有保障。”然而,这可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执行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