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关于,2024年房地产工作方向,两会报告也给出了最新表态。
总的来看,2024年房地长方向核心内容包括: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风险、优化房地产政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等。
在化解风险上,2024年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
优化房地产政策,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其实这一段内容,是最值得细细研究的。首先,供求关系变化,很明显城镇化进程接近饱和叠加人口增长疲敝以及商品房供给过剩多重因素,如今的楼市已从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倾斜,在这样的背景发展策略也应当及时调整,符合当下及未来的需求。
其次,加快构建新模式,就南京而言,其实这样的模式已经开始运行,就是“保障房+商品房”的双轨制。确保民生,能让年轻人安身立命、吸引人才的保障性住房,和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商品住房同步供给。
再者,完善基础性制度,干预市场正常供需平衡的制度,如早前的限购、限售、限价、70/90政策、限墅令等,也都会陆续退出舞台。这从今年开始,一线城市的陆续松绑,已经看出了苗头,以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最后,满足不同居民需求的表述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是:“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现在是:“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多样化的展开,让更多的改善产品有了更好的想象空间!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完善地下管网,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加强无障碍、适老化设施建设,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新型城镇化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提高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
附件1:往年政府定调房地产相关文字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
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支持合理住房需求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动,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因城施策稳定楼市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培育产业、增加就业。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便民、无障碍设施,让城市更宜业宜居。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抓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落实城市主体责任,改革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镇棚户区改造,保障困难群体基本居住需求。城镇老旧小区量大面广,要大力进行改造提升,更新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支持加装电梯,健全便民市场、便利店、步行街、停车场、无障碍通道等生活服务设施。新型城镇化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核心,提高柔性化治理、精细化服务水平,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具包容和人文关怀。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
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启动新的三年棚改攻坚计划,今年开工580万套。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新就业无房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地方主体责任,继续实行差别化调控,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支持居民自住购房需求,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广大人民群众早日实现安居宜居。健全地方税体系,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热点城市控房价,三四线城市去库存
因城施策去库存。目前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仍然较多,要支持居民自住和进城人员购房需求。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健全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加强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遏制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规范开发、销售、中介等行为。目前城镇还有几千万人居住在条件简陋的棚户区,要持续进行改造。今年再完成棚户区住房改造600万套,继续发展公租房,因地制宜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让更多住房困难家庭告别棚户区,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住有所居中创造新生活。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支持刚需购房,因城施策去库存
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今年棚户区住房改造600万套,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完善支持居民住房合理消费的税收、信贷政策,适应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因城施策化解房地产库存。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公租房供应范围。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分类指导因地施策调控房价
稳定住房消费。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安排740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580万套,增加110万套,把城市危房改造纳入棚改政策范围。农村危房改造366万户,增加100万户,统筹推进农房抗震改造。住房保障逐步实行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把一些存量房转为公租房和安置房。对居住特别困难的低保家庭,给予住房救助。坚持分类指导,因地施策,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
完善住房保障机制。以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为目标,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级负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今年新开工70O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47O万套以上,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大城市保障房比例。推进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创新政策性住房投融资机制和工具,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为保障房建设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建设质量,保证公平分配,完善准入退出机制,年内基本建成保障房480万套,让翘首以盼的住房困难群众早日迁入新居。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应,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做好房地产税立法相关工作。
附件2: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极简版来了!
李强总理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要点如下:
一、2023年工作回顾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
粮食产量1.39万亿斤
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
全年新增税费优惠超过2.2万亿元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
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
二、今年主要预期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
三、今年部分重点工作
财政:赤字率拟按3%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
政府投资: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
特别国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未来产业: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
数字经济: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消费: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住房: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
就业: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分类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
乡村振兴:在全国实施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加强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
城镇化: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
教育: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
医保: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
社会保障: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
开放: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提升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便利度
环保:
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