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郭凤丽】
当地时间2月16日,俄知名反对派纳瓦利内在狱中猝死。一时间,自2022年俄乌战争以来就稳居国际舆论风口浪尖、刚借中东乱局稍获喘息的俄罗斯,再次成为众矢之的。
为什么纳瓦利内的死会引起西方哗然,将矛头直指普京? 如何看待各方对这事件的立场?在距离2024年俄罗斯总统大选仅剩一个月的敏感节点, 纳瓦内利之死在惹来多方猜疑的同时,也给俄罗斯内政外交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
从俄政府顾问到反普京“头目”
纳瓦利内,1976年生,莫斯科人,于2000年普京首次入主克里姆林宫时,步入政坛,加入俄罗斯自由派“亚博卢”民主党,2007年被开除党籍,转向从事反普京、反腐败活动,并以此在政坛发迹,以“民主斗士”“反腐先锋”“普京头号政治对手”而著称。
自2008年以来,纳瓦利内一直致力于调查腐败案件,并于2011年创建了非盈利组织“反腐败基金会”,起初主要通过博客和社交媒体,曝光俄罗斯精英阶层的腐败行为,成为“网红”,后扩展到在线下展开更广泛的反政府活动。
俄反对派人士纳瓦利内(图源:视觉中国)
其中比较轰动的案件包括揭露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其他国有公司的腐败问题等,俄总统普京、国防部长绍伊古和时任总理的梅德维杰夫等军政高层人物也都被卷入贪腐风波。这一度让纳瓦利内成了俄罗斯民间的“中纪委”,也因此赢得了声誉和民心,在民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中收获了一众粉丝,并获得西方国家的青睐。
逐渐地,纳瓦利内开始剑走偏锋,将表达异议的手段极端化,利用自身影响力和西方支持,频繁煽动、组织民众抗议,一步步沦为西方干预俄罗斯政局的一枚得力棋子。所谓的反腐活动、民主义举也早已背离初衷,变成了一种政斗工具,而他本人自然也成为了俄罗斯政府的“眼中钉”。
纳瓦利内曾因组织大型街头反政府示威活动,多次遭到逮捕,其中数次直接危及当权政府。2011年12月5日,因不满俄罗斯杜马 (议会下院)选举涉嫌舞弊,纳瓦利内领导了普京执政以来最大规模的反克里姆林宫示威活动,抗议浪潮一度延扩至海外, 纳瓦利内本人也在此次活动中被BBC冠以“近年来俄罗斯唯一真正反对派”之名。
此后,纳瓦利内于2017年再度领导了俄现代史上规模最大的示威游行之一,此次打着“反腐”旗帜的抗议浪潮席卷全国,其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创纪录水平,直到2018年夏季才得以平息。
2013年7月,纳瓦利内因在担任政府顾问期间挪用公款被判处五年监禁,后改判缓刑,但仍获准参加了当年的莫斯科市长选举,且以27%的得票率斩获第二,只输给了普京盟友、当时已连任三次的现任莫斯科市长谢尔盖·索比亚宁。他还曾试图角逐2018年总统大选,但因有罪在身被禁止参选。
2021年起,纳瓦利内因经济犯罪、极端主义等多种罪名被收押,直至2024年2月16日在北极圈内的狱中暴毙,终年47岁。至此,这个传奇人物的一生潦草落幕。
西方为何反应如此激烈?
纳瓦利内猝死的消息一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尤其是在西方,多名欧美国家和组织的政要空前团结地对俄罗斯展开“围攻”。
目前各方立场主要分为两派:“俄罗斯凶手论”和“西方陷害论”。持第一种立场的人认为:纳瓦利内被普京杀害;纳瓦利内之死是克林姆林宫打压异己的典型案例;纳瓦利内的离世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对俄罗斯人权状况的警醒……而“西方陷害论”者则认为俄罗斯被设局了,极可能是西方势力杀了纳瓦利内栽赃给俄罗斯,即使西方不是凶手,也在竭力利用纳瓦利内之死将俄罗斯妖魔化,以煽动俄罗斯内乱,并在国际上进一步孤立俄罗斯和加强对俄制裁。
当地时间2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就纳瓦利内之死发表讲话(图源:视觉中国)
上述两派分别以西方政要和普京亲信圈为代表,展开了激烈的口水战。其实,早在几年前的纳瓦利内中毒案中,双方就已经进行过类似的较量。2020年8月20日,纳瓦利内在在乘坐俄一国内航班途中突然昏迷,随后被转运至德国接受治疗。德国军方专家经检测确认纳瓦利内是“诺维乔克”中毒。“诺维乔克”是苏联研制的一种先进神经毒剂,有“第四代化武”之称。因此,事发后美欧多国齐将矛头指向克里姆林宫,而克里姆林宫则表示这是纳瓦利内和西方情报部门的自导自演,并公布了疑似关于西方策划此次栽赃事件的通话记录。
2021年1月17日,康复后的纳瓦利内从德国返回俄罗斯,在莫斯科机场被俄执法人员以“违反缓刑条件”为由逮捕,由此也引发了克里姆林宫与其批评者之间多年来最大规模的公开对峙,数万名抗议者走上街头,要求释放纳瓦利内。稍后的2月2日,纳瓦利内案听证会当天,还上演了美欧等13国外交官 “围攻”莫斯科市法院的名场面。
当纳瓦利内被判处3年半实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仅集体喊话普京放人,还以所谓的“纳瓦利内中毒事件”“俄罗斯进行化学武器生产”等借口,对俄罗斯发起了新一轮制裁,而纳瓦利内则于2021年10月在狱中获得欧洲议会颁发的欧盟最高人权奖——“萨哈罗夫奖”。
纳瓦利内曾于2012年、2021年先后两次被《时代》杂志列为“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之一,以他为人物原型的影片《纳瓦利内》还获得2023年第95届最佳纪录片奥斯卡金像奖。
综上所述,纳瓦利内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反对派,这位“最后的反对派领袖”是美西方在俄罗斯的重点栽培对象,其生前曾多次公开挑衅并危及普京政权。其个人“魅力”加之西方的背书和指点,使他有望成为俄本土凝聚反普京力量的“标杆”以及美西方在俄策动颜色革命的有利抓手。作为俄罗斯政坛叱咤风云的“搅局者”,他像是埋伏在俄罗斯本土的一颗定时炸弹,随时有引爆的风险。
而俄当权政府与纳瓦利内这种剑拔弩张的关系也很容易被用作反俄信息战的叙事逻辑,将纳瓦利内的生死安危直接与克里姆林宫捆绑在一起,进而让俄当权政府“自觉”承担起西方代理人的安全监护人的责任。
可以说,纳瓦利内的生死早已被政治化:生,则有望继续为美西方在俄本土兴风作浪;死,则美西方群起而攻之,对俄罗斯展开“围猎”。无论是先前的“纳瓦利内中毒案”还是近日的“纳瓦利内之死”,西方的行为方式清晰地诠释了上述逻辑。
猝死事件的余波
关于“俄罗斯是凶手”的猜想,笔者认为存在诸多矛盾。首先,从个体角度而言,纳瓦利内已身在牢狱之中,且背负多重重罪,至少在其累计的30年刑期内都无法对当权政府构成威胁,克里姆林宫何必对其下手,空惹一身腥?其次,从国内和国际局势来看,哈以冲突刚转移国际焦点,给俄罗斯喘息之机,美国一面深陷中东泥淖,一面为本国大选焦头烂额而自顾不暇,乌克兰战场的局势也在发生扭转,在这个双方势头变化之际,俄罗斯有何必要“自毁前程”?
尤其是在俄罗斯即将大选的关键时刻,更没有理由节外生枝。甚至可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纳瓦尔尼在此时死亡比他活着给普京政权带来的威胁更大。这种显而易见的事实,普京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不会想不到。
尽管客观推测如此,但克里姆林宫仍难逃最大嫌疑。若说幕后黑手是俄罗斯的敌对者,纳瓦利内毕竟是在克里姆林宫的地盘上暴毙的,又受到高度严密的监管,外来者即使想下手栽赃,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说2020年的“中毒案”,克里姆林宫尚能以“纳瓦利内和西方情报部门自导自演”搪塞应对,但此次身亡,似乎不能以其“入戏太深,搭上性命”敷衍过去?
虽然目前仍在等待俄官方调查结果,但相信无论给出如何“完美”的解释,恐怕都难以打消人们的疑虑和先入为主的结论。
当然,随着更多材料的曝光,“自然死亡”的可能性逐步浮出水面。纳瓦利内去世时所在的监狱位于偏远的北极圈内,有“极地狼”之称,以条件恶劣而闻名。
猝死前,纳瓦利内已入狱三年,其中有300多天被关在“惩罚牢房”。俄多名公众人物,包括人权活动家伊娃·梅尔卡切娃和《新报》主编德米特里·穆拉托夫等都曾表示,“惩罚牢房”是一个使人身心都饱受摧残的极其恶劣的地方:狭小封闭、阴冷、食物劣质、令人窒息。被囚禁在这样的环境中,出问题是早晚的事儿。
当地时间2月15日,纳瓦利内关通过视频方式参与庭审。(图自俄媒)
关于纳瓦利内死因谜团重重,虽然比起“自然死亡”的观点,各种“阴谋论”版本显然更能获得关注,但前者是不得不纳入考量的因素。
对于纳瓦利内这样一个备受瞩目、集重多政治符号于一身的反对派领袖的离世,人们也在试图为他的离世赋予不同寻常的色彩,似乎这样才符合他传奇一生的人物设定,更有利益相关者欲将“纳瓦利内之死”政治化。
出现各种版本都是意料之中的,然而也不能忽视一个事实,即无常才是生命的常态。当然,也有不少声音认为,无论是纳瓦利内之死是授意的暗杀,还是“自然死亡”,都与克里姆林宫脱不了干系,因为像纳瓦利内这个级别的囚犯的拘留条件是由国家最高领导层直接决定的。
无论真相如何,在距离俄罗斯大选只剩一个月的敏感节点,与俄当权政府有诸多过节的反对派头目离奇死亡,或将为俄罗斯政局横添一些变数。外交上,且不论欧洲国家咄咄逼人的反俄态势,仅是一向擅长在他国制造可控混乱的美国,也将充分利用该事件大做文章,煽动俄罗斯民众的反普情绪,干扰俄罗斯大选,并进一步整合盟友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对俄罗斯展开“围猎”。
早在2021年,拜登就曾警告俄罗斯,如果纳瓦利内在监狱中死了,俄罗斯必将承担“毁灭性”的后果。如今白宫领导人一语成谶,不难想到,无论是是从“民主、人权”的角度,还是出于维护其“负责任大国”形象的考虑,美国必将对俄罗斯进一步加强打压。
毫无疑问,纳瓦利内之死会导致俄罗斯在西方主导的国际舆论中处于相对劣势,为后续普京的连任竞选、乃至俄乌战争进程等带来变数。但基本可以确定,一系列影响不会左右将于3月15-17日举行的总统大选结果。
当地时间2024年1月31日,俄罗斯莫斯科,俄罗斯总统普京(左)与他的支持者会面。(图源:视觉中国)
首先,选举大局受到克里姆宫的严密管控;其次,从选情来看,虽然普京以独立候选人的身份参选,但身后有“统俄党”和“公正俄罗斯-爱国者-为了真理”党的鼎力支持。其他三位候选人,无论是俄共推举的老将尼古拉·哈利托诺夫、自民党人主席列昂尼德·斯卢茨基、还是“新人党”的达万科夫,都来自执政党“统俄党”的友党,他们或因年迈,或因政治资本不足,能力和影响力与普京不可同日而语。
此外,自2023年11月以来,普京本人也开始积极为大选预热,频繁亮相多场公共活动,密集会见民众及学界、商界、宗教界等各界人士,通过举办年度记者会和直播连线合方式,直面民生关切,拉近与各阶层选民的距离。根据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不久前的民意调查结果,尽管与乌克兰、欧洲邻国和美国关系恶化,但民众对普京的支持率仍高达80%。
笔者认为,普京不会拿所谓“战果”作为自己的执政成就,因为在一部分俄罗斯人眼中,战争本身就是他得想方设法解释的问题(本身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对大部分民众来说,在俄乌冲突问题上,没有所谓的“成就”之说。根据2023年底全俄社会舆论调查中心的调查结果,民众2024年最大的愿望就是结束战争。
此外,根据目前一些媒体透露的消息称,2023年底2024年初普京也在通过非官方渠道与美国秘密接触,这可能也是他胜选后会继续进行的动作之一,仍有待跟进观察;只不过现在没谈拢,美俄双方对此都不愿官方出面置评。
可以说,普京为胜选所做的系列工作已经到位了,现在胜选不是问题,问题是胜选之后的一些“烂摊子”怎么收拾,包括战争和此次反对派之死所产生的风波,比如白宫表示他们正在想办法给俄罗斯以惩罚等。还包括普京胜选之后,如何收拢人心,加强其政权的合法性,将是其面临的更现实和长久的挑战”是胜选之后有待观察的事情。这也为观察普京新任期开启后的内政外交政策的变化埋下伏笔。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