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唐唯珂 实习生 黄源轩 上海、广州报道
2月22日,菲鹏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板IPO被宣布终止注册,成为2024年第1家终止注册的创业板IPO公司。2023年7月4日更新了一稿招股书(注册稿),此后菲鹏生物及保荐机构华泰联合向证监会提交了撤回申请。
公开资料显示,菲鹏生物早在2022年3月3日已经IPO过会,随后提交注册,一直无果直至IPO终止。公司2021年度净利润曾逾15亿元,2022年仍有9.3亿元,但2023年净利润大幅下滑。此次菲鹏生物IPO失败,无疑再次引发了IVD行业的焦虑。
深圳某一级市场医药研究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菲鹏生物一度是当年一级市场的明星项目,最终还是卡在了IPO,未来对投资人来说对相关行业的信心肯定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长达三年的IPO历程终止
回顾菲鹏生物IPO历程,公司创业板IPO于2020年12月25日获得受理,在此之后,公司经历了三轮问询,并于2022年3月3日成功过会,同年3月14日提交注册。在注册后的七百多天里,菲鹏生物迟迟未能拿到注册批文,最终于2024年2月22日主动向证监会提交了撤回申请。
2020年及2021年,作为体外诊断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于2020年迅速开发出一系列与新冠病毒相关的酶、抗体、抗原等试剂原料及相应的试剂产品,被国内外体外诊断试剂客户大量采购, 需求旺盛。菲鹏生物核酸检测相关的产品收入大幅增长,2020年及2021年两年分别为公司贡献了6.97亿元和16.1亿元的收入,分别占主营业务收入的65.44%和69.02%。
2022年底,新冠相应检测产品的市场需求开始逐渐下降,这代表着菲鹏生物与之相关的收入将大幅减少。2022年,菲鹏生物归属净利润就出现明显下滑,当期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9.18亿元,2021年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为14.76亿元。
菲鹏生物表示,2023年以来,特定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检测需求大幅减少,公司整体经营业绩存在大幅下滑的风险,但公司常规检测项目的原料、化学发光仪等业务保持稳健增长,公司仍具有较强的持续经营能力与良好的成长性。
受到疫情影响,旺盛的病毒检测需求带动了国内外IVD企业大量采购酶、抗体、抗原等原材料,菲鹏生物的业绩迎来高速增长。在大流行的前两年,公司业绩一路高歌猛进,然而到了2022年,情况却急转直下。公司2022年总收入为27.02亿元,较上年仅增长了15.9%,净利润则大跌5.7亿元,仅为2021年的62.1%。
实际上从2021年开始,受市场供应逐步充分、竞争日益激烈以及终端试剂盒集采下不断降价的影响,公司主要原料项目价格一路走低。到了2022年,部分原料的价格甚至仅为2020年的十分之一,成本却没有明显下降,这无疑给公司盈利能力带来压力。
更为重要的是,此前单价的下降尚可以用不断增加的销量来对冲,而到了2023年,当国内外均逐步走出大流行的影响,菲鹏生物的业绩下滑似乎成为定数。在最新一版招股书中,公司表示“从目前情况看,公司预计2023年经营业绩将出现大幅下滑”。
导致其IPO不太顺利的原因除了是涉疫企业高增长不可持续外,还有就是菲鹏生物本身的财务数据。
公司随业务增长而暴增的应收账款,为菲鹏生物未来发展埋下严重隐患。公开数据显示,2020-2022年,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1.69亿元、3.59亿元和7.32亿元,占公司各期末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12.17%、11.96%和17.32%;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6.78%、16.27%和 28.73%。
同期公司计提的坏账准备分别为978万元、2031万元和4442万元,其中以单项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及坏账准备在2022年分别为1431万元和569万元,较上年增长1017%和365%。从应收账款周转率来看,菲鹏生物从2021年的8.35次下降至2022年的4.68次,且明显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6.03次的平均水平。
公司也在招股书中表示“截至 2022年末应收账款余额较高的个别客户出现了逾期情况,公司正在与该等客户协商回款事宜”。
此外,菲鹏生物在投资理财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截至2022年年末,公司货币资金总额达到了14.24亿元,其中银行存款超过14亿元。同一时期,菲鹏生物还大举买入金融资产,2020年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仅为8500万元,而到了2022年激增至7.63亿元,其中包括3.34亿元的理财产品和4.29亿元的可转让大额存单。
除了努力存钱理财外,菲鹏生物也积极对外投资。2021年10月,菲鹏国际与SequLITE及其两位创始股东签署了《股份收购协议》,以525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SequLITE剩余全部股权。在此之前,公司已于2018年以1050万美元的价格获得SequLITE部分股权,至此SequLITE成为公司全资子公司。
造成的结果是,公司当初高价收购形成的大额商誉面临减值,减值4.62亿元,占最初账面价值5.55亿元的83.2%。截至2022年末,公司基因测序资产组的商誉账面价值已减少至0.46亿元。
IVD行业IPO持续遇冷
菲鹏生物主动撤回IPO,让IVD行业再次蒙上一层阴影。
近年来,多家涉疫IVD企业的上市引发了公众关注,有关涉疫企业是否应该上市,也引发市场争议。
不过交易所却给出了明确态度。2022年11月21日,上交所、深交所同时发声,明确表示,高度关注涉核酸检测企业的上市申请,坚持从严审核,尤其是企业的科创属性和可持续经营能力。将坚守板块定位,严把市场准入关,审慎推进相关企业发行上市工作。
随后,2023年8月27日,证监会发布公告“阶段性收紧IPO节奏”,更是让IVD行业雪上加霜。
受此影响,2023年至今,没有一家IVD企业成功登陆A股市场,许多IVD企业IPO进程受阻。另一家涉疫企业深圳市达科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早在2021年9月29日IPO获受理,2022年7月25日过会,2022年10月14日提交注册,至今未能获得监管放行。
2023年12月3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官网显示,瑞博奥(广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动撤回创业板上市申请,IPO终止。在同一天,深交所发布关于终止对凯实生物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审核的决定,凯实生物IPO正式终止。
自2023年以来,多家IVD企业终止IPO,包括硕华生命、雅睿生物、中翰盛泰、联川生物、致善生物、荣盛生物、全式金等。随着新冠大流行结束以及医疗规模化、标准化进程推进,IVD行业高增长期已经过去。
业内普遍认为,IVD企业成绩分化明显,多数企业业绩普遍处于下滑态势。体外诊断行业红利期结束,逐渐回归常态,进入洗牌期。
不少企业此前表现平平,凭借特殊时期的红利,近年来业绩突飞猛进,但始终未能打消市场对其中长期经营和盈利能力的质疑,而上市企业又具有着很强的“公众”属性,轻易放行无疑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
在IVD企业IPO问询中,针对“核心技术”“产品情况”“市场地位”等直接涉及“可持续经营能力”的项目成为问询焦点,是否存在未来收入及利润大幅下滑的风险成为公司亟待解答的问题。
华南某行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体外诊断行业的离散制造属性和碎片化的特点,决定了不同子行业需要的技术和市场积淀迥异,跨越品种和细分领域发展的壁垒是较高的。
目前,我国一大批体外诊断企业正在通过投资并购方式布局全产业链。“国内如要诞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产品线的丰富和不断更新都是迫切课题;同时并购也是减少无序同质竞争,实现产业整合的重要途径。在购买技术、花重金打造品牌和渠道后,相关企业还需关注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能力、产品选择能力、市场打法等综合性竞争力。”该分析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