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跪求饶倒地装死,高呼“警察打人”,难坏了一线民警

时事新闻2023-10-31 09:08:19无忧百科

下跪求饶倒地装死,高呼“警察打人”,难坏了一线民警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左玮】

前些日子,初出茅庐的片警小阳在抓捕逃犯时光荣负伤,小年轻不在意地笑笑,认为“干这行,伤疤也算勋章”。但执法现场,面对忽然下跪求饶的嫌疑家属和围观摄像的路人,小阳显得手足无措,幸好老民警反应迅速,很快平息了闹剧。

“不是所有警情,都能按照《出警规范》处理。”老民警对小阳说,“照搬兵法,一败涂地的只有自己。”

01

说到小阳的遭遇,Z市派出所的民警阿乐告诉我:“一线呆久了,什么情况遇不到啊。规范执法是必须的,但靠法规上的‘法言法语’,不足以处理海量警情。”

阿乐也有类似经历。


基层民警始终处在处理矛盾冲突的最前沿

印象深刻的一次,他在执法现场传唤犯罪嫌疑人时,没有与对方发生任何肢体接触,执法对象却忽然怪叫几声,继而倒地不起。身经百战的阿乐沉着冷静,他请同事打开手机,辅助早已开启的执法记录仪,多角度全程录像。阿乐蹲下查看嫌疑人情况,拨打120呼叫救护车支援,并向围观群众简单解释了情况。“如果确定对方是在装死,可以告诉他‘我刚刚帮你拨打120了,再不起来,救护车到了拉走再去医院检查,所有费用由你自行承担’。”

一般情况下,执法对象这种时候就悻悻的爬起来了。偶尔,也有咬牙装死的“铁头娃”,送医后仍旧一动不动。阿乐请医生为其检查、确保平安后,给“铁头娃”灌了一瓶霍江正气水,“对方立马起身了”。对此,另一位经验丰富的所长补充:“以上两招能让80%的装死抗法者破防,但老弱妇孺慎用。”

不管是下跪求饶或是倒地装死,不管是大吼“警察打人啦”吸引围观群众还是污蔑“交警饮酒后还查酒驾”,都是一线执法尤其是年轻警员们,很难从《出警规范》或《警械使用守则》里找到确切答案,却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2022年,全国因公牺牲民警308名、辅警179名,4334名民警、3470名辅警因公负伤,可谓“天天有牺牲、时时在流血”。对此,受访警察皆表态,人民警察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紧要关头奋勇前行、逆行而上,牺牲或受伤是难免的。比起泾渭分明的激烈对抗,让他们疑虑和困扰的,更多是“法规”与“现实”的较大出入。

例如,一位年轻民警曾告诉我,警校战训和一线实战脱节。“警校战训里,对方袭警我可以把他拿下,但一线处警,很多时候对方拳头已经招呼过来了,作为警察还得边躲边多次警告‘我要使用辣椒水了’,还得同时招呼无关人士闪避。”

也有警员对“追车”困惑不已:“追车这个话题,说一天都说不完。有人骑摩托闯卡,警察拦车把他从车上扯下来,他和家属去闹,警察涉嫌滥用职权;同样也有人酒后闯卡,警察没去追,车子开出去自己撞电杆了,家属去闹,警察挨了玩忽职守处分。”

这些案例,着实令人倍感疑惑、啼笑皆非,但也不难理解。毕竟《出警规范》是死的、人是活的,设计规章制度是需要逻辑的,但现实中很多离奇警情却没有逻辑可言。各地经济发展、治安状况、警务政务分离情况不同,甚至主管领导性格不一,同一舆情事件当地判例不同,造就了执法一线的百态人生、对抗现场的奇葩事件、地方法规和上位法的冲突。这些,令部分初入警队的年轻警员们无所适从。

如此,面对执法难点和困惑,明确“应该怎么做”、“不应该做什么”便尤为重要。

02

一位优秀民警感叹:“沿海或经济发达地区,警力相对充沛、执法规范科学考究、人情世故不重,因此好处理得多。有些地方,真到了一线执法的时候,不仅要规范执法,还得靠‘师徒经验’、‘悟性’甚至是‘运气’。”而在一些群众关系盘根错节、群体细分、矛盾利益冲突严重的地区,“基层派出所的每一次处警,可能都是一次修行”。

一名建功立业、屡获嘉奖的派出所所长表示:执法规范是基石。“规范上所说的执法有据、言行规范、注重取证、依法使用警械等不用赘述,相信各地的执法规范培训和讲座也是常讲常新的。”但社会转型期,群众内部已形成非常大的分化,同一件事情上,往往有各种不同的立场和想法。因此“一线处警,也要把握要领、灵活应对。”

几位率受表彰、带出不少“徒弟”的领头雁分享了经验:

首先,处置果断、控制有效。不管是抓捕对抗还是民众内部纠纷,民警控场能力极为关键。出警时,整洁的警容和齐全的装备,本身是一种威慑;遇到胡搅蛮缠的执法对象,当即严厉警告——不仅请对方配合执法,也要警告对方抗法的后果:

“比如交通违法行为,告诉对方不要上升到刑事问题。比如犯罪嫌疑人父母抱腿求情,告知他们妨碍公务会让子女罪加一等;如果劝告无效,掏出催泪喷雾并再次口头警告,很多人这时候虽然嘴上骂骂咧咧,但也配合了”、“如果是民众间突发矛盾,先哄回派出所再处理,切勿让他们在人群密集的地方继续争吵甚至上演全武行。”

对于警械,一名基层所长告诉我:该用敢用,但也得谨慎使用。“比如辣椒喷雾,我是支持多次警告再用的,不仅是告知抗法者,也是说给围观群众和执法记录仪听。毕竟也有喷到围观路人,路人跑到党委政府告状要赔偿的案例。”

其次,冷静克制、举止有据。所长阿德指出,现在民警大多是专业警校毕业,职业素养高、专业能力强。“本身会去报警校的,大多是血气方刚、有情怀有冲劲的年轻人。撇开警察身份,哪个小年轻不是家中倍受宠爱的子女呢?”因此,阿德对“徒弟们”是否规范执法并不担心,更多考虑的是他们能否妥善处理“执法碰瓷”。

执法现场高呼“警察打人啦”、辱警袭警、脱掉自己衣物污蔑警察耍流氓的案例,并不罕见。“说到底,是想激怒民警,最终目的是用民警情绪失控导致的执法失误,来抵扣自己的错误。”

多位受访警员指出,遇到执法碰瓷,一定要冷静克制,学会自我保护。例如,执法记录仪、手机录像,多角度、全方位,能拍多少拍多少。对于围观群众摄影,不要抢夺手机或粗暴制止。“言简意赅的对群众解释,例如我们现在正在执行公务/抓捕吸贩毒嫌疑人等。告知不要随意拍摄传播,案件涉密或不实传播,会给他和家人带来法律风险。”


规范佩戴执法记录仪,既是对群众的保护也是对执法者自身的保护

对于用脱衣方式造势的执法对象,民警阿青指出,“可以在警车里备上大码T恤,用关节技擒住后给她套上,果断带离现场。也可以背拷后向围观群众中的女性求助,借一下她的外套,再请该女性给执法对象套上。过程中,警员尽量不要触碰到执法对象躯体敏感部位。”

此外,除了激烈的对抗,执法过程中的“暗雷”也不容小觑。民警阿南举例,某次,自己代替熬夜值班的经侦科同事,传唤一位涉嫌经济犯罪的女法人。“她身上藏着录音笔,借口上个厕所打开后,一路上便套我们的话。因为这个案子不是我追踪的,我只说无可奉告。直到单位,有女警接手,这个事才暴露。”所长阿德补充:“执法不代表个人,代表的是国家机关,法律的规定是民警唯一的说话依据。因此,熟悉法律条文很重要,对于不甚了解的,别张嘴乱解释。”

自媒体时代,随着舆论监督的无处不在,一线执法时刻处于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一举一动逐帧展现在民众或网络面前。一线警员虽不是公众人物,却事实上让渡了个人部分隐私权益,因此,习惯与媒体、公众打交道,擅长与民众沟通解释,也是新时代人民警察不得不提高的职业素养。

再次,力量不足、请求支援;面对侵害、积极维权。“过年严查酒驾时,醉驾司机冲卡,一名快要退休的老哥哥肉身扑车、抢夺方向盘,幸好最后只是受了点轻伤。”民警小杨告诉我,“我感慨他工作几十年依旧奋不顾身,但实际上,现在公安部规范执法,一再强调不要蛮干,力量不足撤退不可耻——你是单位一块砖,却是家中一片天。”

如今,在几十年“有困难找警察”的宣传中,以及警务政务没有得到合理分配的背景下(部分地区除外),仍有很多民众对一线民辅警抱有误解,或将公安机关当成万金油。惊人的无效警情背后,是一线民警帮到穷尽,或许也无法真正为群众解决诉求的无奈。

近些年,无效警情占比在逐步下降,但数字和奇葩程度依旧惊人。“邻居甲报警邻居乙头顶乌龟不安全”、“上厕所忘带纸”、“滴滴司机爽约要求警车送自己回家”、“赶不上高铁让警察通知铁路局等一下”……

“干这行,同理心很重要,设身处地的替真正需要帮助或迷茫的群众想一想。不在警务范围的,能帮就帮,实在解决不了的,做好解释合理拒绝、或为群众指条明路。”受访民警们坦诚地告诉我:“但面对一些不合理要求(不管来自民众还是领导),尽量与当事人‘文来文往’。一是自证没有私心且非不作为,二是执法记录仪影像不便保存,文字材料也可应对多年后当事人‘翻案’、‘上访’、‘追责’。”

阿青这番话,令我想起一个案例:一线工作23年、警界大名鼎鼎的“六哥”,在2021年的时候接到督导组通知,有人举报他2012年的案子“压案不查”。面对调查,经验丰富、带出无数徒弟的“六哥”很快翻出了存在单位里、备份留存的十块硬盘,并找到了当年此案12.4G的资料。举报人态度大变,连连表示是误会、甚至对警方当年办案表示了感激。

一位督察解释:“对方拿不出证据,此类投诉调了卷宗、问了民警后,只要执法规范中该有的有,督查也不会为难民警。在个别地区,公检法还会设立安慰奖,安慰被诬告诋毁的警员。这个案例,虽是极端的小概率事件,但备份存档争议事件和快速回应舆情总是对的。”

03

如此,不得不说到执法的另一种风险——“警服变囚服”。

今年,各地派出所警员聊天,话题总是绕不开“山某某跳楼坠亡”事件。上半年,犯罪嫌疑人山某某在指认犯罪现场时跳楼坠亡、民警被公诉一案,再掀波澜。公诉书中,认定事实为“看押人员有15秒背对犯罪嫌疑人,致使犯罪嫌疑人有可乘之机,左手从手铐中脱出并冲入教室翻窗跳楼坠亡”。因此,涉事民辅警以玩忽职守罪被提起公诉,同时,犯罪嫌疑人家属向涉事民警提出300万民事赔偿。

此事在网络引发大量争论,不少网民认为犯罪嫌疑人是“畏罪自杀”、“家属好意思以此讹钱”、“民警倒了血霉”,也有人认为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明显失误、不符合出警规范”,“认定玩忽职守不冤”。

“个人觉得,冤也不冤。”民警阿舟告诉我,“说冤是案件里有个细节:山某指认犯罪现场时,故意带民警去非真正犯罪现场的高楼,还挑选了锁上门的教室,那15秒正好发生在民警查看墙上开门师傅联系方式时。很可能,山某某一开始就有自杀意图和规划。

不冤呢,是民警确实违反工作守则了,比如没有一直押解山某某,没有第一时间打开执法记录仪,没有用背铐的形式导致手铐挣脱。”

民警阿兰对此心有余悸:“这事给我敲响了警钟。我自己带人指认现场时也有这些瑕疵,比如犯罪嫌疑人觉得背拷没尊严,正拷也有人觉得太紧了一直抱怨,我有时就将就他们,拷得比较松。”

对此,阿荣认为:“执法不能因惧怕舆情追责而迁就软弱,执法规范、本身没有瑕疵,就是执法的底气。”


公安部持续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一些经验丰富、战绩突出的骨干民警则分享了经验:

首先,带犯罪嫌疑人指正作案地点一定要全程打开执法记录仪,一是保证辨认的真实性,二是为了民警自证清白,证明民警没有误导或引导犯罪嫌疑人且无其他违法行为。山某某案中涉事民警,想着“到犯罪现场、山某指认时再打开”犯了大忌,若不是学校监控拍下了民警阻止山某自行跳楼的全程,最初,山某某家属质疑“民警将山某某推下楼”时,涉案警员很难自证清白。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线执法记录仪尚可改进的地方:目前,一线虽已养成出警必带执法记录仪的习惯,但是在个别地区,执法记录仪仍配发不到位,或因记录仪“内存太小、一摔就坏”等质量问题产生隐患。同时,目前警服没有挂牢执法记录仪的位置,即使勉强挂住拍摄角度也欠佳,因此,一线执法时,到了特定场所警员再打开并手持执法记录仪取证的操作并非孤例。

其次,部分警员反思“带领犯罪嫌疑人指认现场,就别顾虑姿势好不好看、人权与否的问题了”。按照规定,该使用脚拷的脚拷、该背拷的背拷,必要时用胶带在犯罪嫌疑人的两膝盖处进行交叉缠绕(可供行走但无法快跑)。“闹出舆情,总比闹出人命强——不管是他的命,还是民警的命”。

最后,出警现场至少两人搭档,切勿两人都专注处理同一事情,始终打起精神、留一人时刻观察犯罪嫌疑人。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辅警没有单独执法权,因此民警若因如厕等不可抗力暂时离开现场时,辅警需审时度势,切勿产生越权的执法行为。

而对于很多民警没有依照规范使用手铐等警械,另一地区的所长阿明颇有感触:“说实话,现在执法环境整体不太好。即使是盖棺定论的刑事案件,也讲究罪犯人权和执法温度,一线警员常常面临各种压力。”


依法执法就是最好的文明执法

阿明举例,去年某个男子当街捅死一人,附近警员抵达现场实施抓捕时,嫌疑人把刀具丢在地上,握拳并伸直双臂,状似放弃抵抗。民警近身后,使用辣椒水使对方蹲下,再制服铐住。阿明无奈地说:“这事被围观的好事者制作成短视频传播,抨击近身民警不讲人情……他们说,他都放弃抵抗了,警察还拿辣椒水喷他!可那些人怎么不想想,嫌疑人方才捅死了一个人啊!瞬息万变的抓捕现场,近身民警又怎么能准确判断,对方是放弃抵抗还是再次袭击呢?”

是真的放弃抵抗、亦或佯装配合再次袭击,这个问题不禁令我联想到另一个事件:2020年,J省H市民辅警在室内抓捕一名逃犯时,逃犯坐到了高层窗户上,以自杀威胁在场警员。当所有警察都停止了进攻、集中全力劝阻救助“自杀”逃犯时,逃犯同伙忽然从屋外进入,乱刀将两名警员砍死。

警界有一句话叫“刀刃向内”,民众有一句埋汰叫“和稀泥”。很多惨痛的案例,让我忍不住感慨——有些时候,咱们是不是对坏人太好、对好人太坏?

结语

最后,说一说近年警界热词“枫桥经验”。枫桥,是一座桥,也不只是一座桥。当它架设在公安民警与人民群众之间时,它是警民连心、共治共享的基石,更是社会和谐高效运作的诀窍。

共治共享,我们不能仅靠桥的一端。

路遇执法现场,不该问的不要问。民警在与犯罪嫌疑人对抗或纠正违法行为的过程中,精神往往处于紧张状态。此时若还要分神应对无关人员发问,可能会误以为是其同伙。

有边界意识,不该拍的不要拍。不要影响民警的正常执法行为,不要拍摄敏感的案件现场或侵犯当事人的隐私。随意拍摄执法抓捕活动,可能会暴露警方行动。拍摄涉及抓捕毒贩、涉及国家安全等的执法活动,很可能会暴露缉毒警察,陷他们于危险之中。

切勿随意剪辑传播。掐头去尾的小视频,不仅不能还原事实真相,更多是传播者为达到某些不法目的,创造舆论氛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事实得到澄清后,所造成的危害也无法弥补。

近十年,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一线执法能力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社会转型期,执法实践所遇之新情况、新问题,仍需要公安机关进一步规范执法、强基做实。社会平安,离不开民众配合支持,一线民警执法不易,慎做“围观者”;遇到涉警小作文,也请让子弹飞一会儿。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本文标签: 警察  公安系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