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贺佳雯 实习生 王雅琪 北京报道
从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天价宿舍”,到高职扩招百万测算床位,再到越来越多高校不再为专硕学生提供宿舍,高校宿舍的紧缺成为最近几年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的指导意见》(下文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从健全多元筹资机制、多渠道扩大学生宿舍资源、健全配套政策体系、加强宿舍管理和服务等4个方面提出了11条政策举措,推动解决高校宿舍住宿供需矛盾、住宿环境落后、宿舍功能单一等问题。
“《指导意见》出台提出了资金、运营模式、宿舍管理包括服务保障多维度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有助于高校宿舍补齐短板、优化功能,凝聚多方合力,构建新型筹融资和建设机制。”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明姬指出。
发力供需矛盾:推动招生计划与宿舍面积挂钩
“前面的学生还没毕业,后面的学生又扩招进来。”北京一所985高校的行政老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随着该校连续四年扩招,宿舍资源紧张已是不可忽视的事实。该老师说,高校扩招势必会持续一段时间,但高校基础设施又面临施工周期压力和资源调配方面的困难,缓解高校宿舍紧缺压力,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协调合作。目前,该校为缓解宿舍紧张,部分学生入学后入住了其他院校的宿舍。
老楼带来的墙体开裂、漏水、渗水、门窗变形,包括一些设备设施老化、甚至男女混住……根据部分高校学生满意度调查,大学生普遍对宿舍条件“槽点颇多”,宿舍满意度在较低水平。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吴秋翔分析,《指导意见》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宿舍供需矛盾问题,“正视大部分高校存在的供需矛盾,具体体现在宿舍面积不达标、住宿条件差等方面。”
我国高等教育在学规模持续扩大,从2012年的3325万人增加到2022年的4655万人,涨幅达40%。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宿舍建设从立项启动到开工建设,普遍需时一年半至两年,跟不上新生入学速度,校园人口承载能力也没有成为核定高校招生计划的参考依据,导致高校年年扩招,宿舍越来越挤。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增加,高校入学人数在未来一段时期还将持续增长。
当前,高校宿舍学生生均面积较小,缺少个人独立私密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住宿体验。国务院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要求,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校舍建筑面积分别为10㎡/生、15㎡/生、20㎡/生。这个建筑面积是包括公摊面积在内的,但在实际执行中,多数高校尚未达成这些指标。
多地地方政府曾建议要建立招生指标增减与宿舍面积达标挂钩机制,对宿舍缺口大的高校,适当减少招生规模,倒逼高校加快补齐学生宿舍短板。
国家发改委这次采纳了这一建议。为充分引导高校健全基本办学条件和发展与规模相适应的长效机制,《指导意见》提出将“推动招生计划与宿舍面积挂钩”,将高校学生宿舍达标情况作为招生计划安排的重要参考因素。对学生宿舍面积总量缺口大、学生反映强烈的高校,不新增招生指标,甚至压缩指标。王明姬分析,现在高校宿舍供给跟不上需求的原因之一在于,部分高校在扩张过程中步子迈得太大了。“这个政策既给高校宿舍建设提供了动力,又为盲目扩招降了温。”
怎么建:中央、地方、社会多元筹资机制
采访中,不少高校校长用“有心无力”来形容高校宿舍建设,其中关键的问题在于建设资金从哪来。相关调研发现,高校宿舍建设首先受到资金不足的限制。近年来受疫情的影响,高校本身没有过多资金用于基础设施改造。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就提出建议,加快推动高校学生宿舍建设,明确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的重要育人理念和功能定位,修订完善国家标准及指导性实施细则,充分发挥政府、高校和社会在学生宿舍建设投资中的重要作用,采取创新思路规划用地和建设工作。
2023年教师节前夕,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赵俊强曾表示,针对一些师范院校学生宿舍紧张问题,正在研究将师范院校学生宿舍建设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
此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健全多元筹资机制。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高校学生宿舍建设,将高校学生宿舍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发挥商业贷款补充作用,统筹运用多种资金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指导意见》提出修订《“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把高校学生宿舍作为专项建设内容单列。王明姬分析,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同时《指导意见》强调建立多元筹资机制,有利于形成中央、地方、社会资本参与的新投资格局。
不过另一方面,高校宿舍的收费标准多年来一直不变。从全国情况来看,本科生宿舍年收费普遍在1200元左右,这一收费水平和本世纪初相当。相关调研发现,浙江省公办高校学生宿舍4人间每生每学年1600元,6人间(含5人间)1200元,6人间以上800元,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这一收费标准已近7年没有调整。偏低的收费标准让宿舍建设收支难以平衡,仅宿舍后期运行维护就要投入大量资金,难以挤出资金进行大修和新建。
对此,《指导意见》提出“合理调整宿舍收费标准”。但强调,综合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学生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和高校学生宿舍维护运行成本等因素,稳妥推进高校住宿费标准动态调整。
有的高校校长担心新建修缮审批流程过长。根据《教育部关于规范和加强直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及构筑物的最低使用年限为50年,对未达使用年限的,需经教育部审核后报财政部备案。目前,很多学校宿舍房龄虽然已经达到三四十年,但实施“拆旧建新”审批流程十分繁琐。此外,“修旧”需要一定时间周期,在住宿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缺少腾挪空间,搬出的学生无处安置,制约了宿舍翻新改造。《指导意见》也回应了这点,优化“拆旧建新”和“拆旧修旧”相关政策和程序,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学生宿舍拆除后原址新建。
当下,扩建校舍以应对扩招压力,未来是否会面临校舍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在王明姬看来,“挖存量”与“扩增量”并重,正是《指导意见》的亮点之一。《指导意见》指出,通过新建校舍、改造提升存量宿舍资源等渠道扩大学生宿舍资源。支持校舍面积缺口大、具备新建条件的高校新建一批学生宿舍。鼓励高校通过购买、租赁学校周边的人才公寓、商住楼等社会用房,补充宿舍资源。
“整体来看,《指导意见》在挖存量方面,指导学校算好精细账,不是说一哄而上去新建一大批。因为也要考虑到未来10-15年,入学人口可能又是一个下降的趋势。”王明姬说。
吴秋翔表示,高校测算本校需求缺口后应向教育主管部门申报需求,多渠道筹措资源,合力寻求解决方案。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和入学率在经历快速增长阶段后,未来入学人数和在校生规模将持续保持高位。倘若因入学人数减少而出现校舍盈余现象,则顺势将宿舍人均面积扩大亦不失为一种应对。
“头部高校不必太过担心扩建后的校舍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反而是高职院校更有可能出现入学人数波动较大的风险,在协调校舍资源方面需要多加考量。”吴秋翔说。
此外,多位专家认为《指导意见》提出的育人功能值得关注后续高校宿舍改革。吴秋翔认为,宿舍不仅是学生休息的地方,更应发挥育人空间的作用。除了宿舍内部的改造外,还应加强宿舍楼公共空间的改造,增加更多育人功能。比如,每个楼层是不是应该有相应的公共活动空间、学习空间,在宿舍楼与楼之间形成学生社区等。这样有利于和集体教育、社会教育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