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扛不住了……

时事新闻2024-01-05 00:09:48无忧百科

地方政府扛不住了……



文/杨国英

地方财政承压,压力开始传递。

元旦刚过,上海浦东新区居民开始正式坐享自来水涨价,而且涨价幅度比较高,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综合水价大涨均超过20%,第三阶梯的综合水价更是暴涨超过50%。

上海浦东自来水大涨,这是官网一个半月前正式发布,其时明确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一个半月前上海浦东官网发布截图)

上海浦东自来水大涨,仅仅是当下公共服务收费大涨的一个折射。

据不完全统计,仅过去半年,自来水价格较大幅度上涨的城市,就高达近30个。

除了自来水之外,同属公共服务收费的电力、燃气、地铁公交等,当下地方政府,要么过去一两年已经涨价,要么接下来存在较大的涨价预期。

公共服务的大涨,就是地方财政压力传递的明确信号。

要知道,诸如经济强劲、财政稳健的浦东新区,面对财政压力的上升,现在都不得不大幅上调自来水价格,其他,全国超过90%财政稳健性远远不如上海浦东的城市或区县,当下的财政压力更是可想而知。

地方财政压力传递,传递到哪里?

显见的,除了类似上海浦东提高自来水价格、以及部分城市通过提高电力、燃气、地铁公关等价格之外,还有,就是最近两年普遍性的公务人员降薪——这更是当下地方财政承压的显著标志,否则,怎么会向公务人员的薪酬动刀子呢。

从2020初至2022年末,疫情三年,地方财政的压力可谓倍增。

而刚刚过去的2023年,受全球动荡、中美博弈的冲击,即便疫情已经结束,但是,地方财政压力事实并没有明显的缓解。

有一组数据,可以显见当下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2019年末,我们的地方债余额是21.3万亿。

。2023年11月末,我们的地方债余额是40.6万亿。

如果再算上还未统计的12月份地方债发行,截止2023年末,我们的地方债余额肯定会突破41万亿。

也就说,短短四年,我们的地方债余额增幅就已经翻了接近一倍。

2023年末地方债余额将突破41万亿,这还仅是规模庞大的地方债务的一部分。

如果再算上地方政府的城投债、以及由地方政府直接或间接担保的其他隐性债务,截止2023年末,我们地方政府的总债务规模,超大概率会突破110万亿。

要知道,这110万亿的地方政府总债务规模,尽管债务本金可以滚转,但是到期利息还是要结算的,平均利率即便以3.5%算(今年发行地方债平均利率大幅降低至2.9%),我们的地方政府一年也需要偿付近4万亿的债务利息。

一年需要偿付近4万亿的地方总债务利息,但是,我们地方财政收入事实却没有大幅好转。

地方财政收入,一般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税收收入直接与各种类型的企事业单位的效益直接或间接相关,非税收入历年的大头是土地出让收入。

从已经披露的地方税收收入看,2023年初看勉强还行,但是,一旦剔除2022年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导致的低基数因素,2023年作为疫后复苏的第一年,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事实还是乏力的。

从以土地出让为大头的地方非税收入看,2023年多数城市的土地出让是下降的,个别能够维持的,也主要是靠地方国有开发公司购入。

无论是基于地方财政承压的现状,还是基于地方财政收支的预期可能性,现阶段、以及未来中期内,我们的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均是巨大的。

地方财政压力巨大,宏观经济的预期又不甚乐观,所以,当下地方政府只能在可控领域一边降低支出(比如公务人员降薪)一边增加收入(比如上调公共服务价格)。

现在,多数地方政府已经扛不住了。

但是,扛不住,也得扛,至少未来两年经济维稳的主力军,依然要靠、也只能靠地方政府。

再说说今天的市场。

1,“重返红海”计划生变,海运价格大幅上涨。

上周六,马士基旗下的“马士基杭州”号船舶在红海区域遇袭后,马士基决定暂停红海航线48小时,然而,近日多艘船舶再次在红海区域遇袭,这导致马士基、赫伯罗特等公司不得不中断红海航线的恢复计划。

目前,绕行好望角已成为最主要的替代方案,但由于绕行船舶持续增加,好望角港口已经出现拥堵等运营难题。

同时,红海局势对航运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数据显示,12月29日,上海港出口至欧洲、地中海基本港市场运价较上期分别上涨了80%和70%,并带动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同比大幅上涨40.2%,创2022年10月以来新高。

此外,尽管北美航线基本未受到地缘风险的直接影响,但受其他航线运价上涨的带动,上周即期市场订舱价格也出现了上涨。

苏伊士运河—红海是全球极度重要的航运线路,如果再次面临停航危机,将导致全球航运价格大幅波动,极大降低全球供应链效率,并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冲击。

目前,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已经对也门胡塞武装做出警告,如果继续袭击红海的船只,将承担后果,但并未透露具体的打击计划。

我们认为,红海危机是中东局势的延伸,如果中东局势得到缓解,红海危机也将随之结束,然而,目前看不到短期停火的可能性,甚至出现了局势进一步扩大的迹象,这意味着国际海运价格可能会进一步攀升。

2,可控核聚变被确定为未来能源的唯一方向。

2023年12月29日,由25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等组成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正式宣布成立,这标志着可控核聚变已经成为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方向,也是全球主要大国科技竞争的前沿之一。

国务院国资委最近也启动了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明确将可控核聚变领域作为未来能源的唯一发展方向,受此鼓舞,核电板块近日持续活跃。

但我们认为,投资者对可控核聚变概念应保持理性,尽管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可控核聚变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距离真正的商业化应用还有漫长的路要走,目前的市场炒作只是情绪在躁动。

首先,自人类开始研究核电到现在第三代核裂变堆大规模商用,经历了约80年时间,而现在的可控核聚变几乎也是处于当初核电初始研究阶段。

其次,即使技术上具备了商业价值,还要面临着一系列商业化问题,如设计、建设、试运行、技术迭代与演进等,因此,核聚变反应堆距离真正的商业化应用还很遥远。

最后,可控核聚变还将面临着风光水火核等能源的竞争,事实上,一种新能源的诞生并不意味着就会不断抢占其他能源的市场份额,例如,虽然风电、光电近几年持续发展,但火力发电的地位并未受到撼动。

3,金山办公重挫12%后,紧急披露年报预告。

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备受机构热烈追捧的千亿市值办公软件公司金山办公于1月3日突然暴跌12%。

为防止公司股价进一步下滑,金山办公当日深夜紧急披露了2023年的业绩预告,公告显示,预计2023年营收为43.69亿—47.95亿元,同比增长12.45%到23.41%;净利润为12.35亿—13.66亿,同比增长10.55%到22.19%。

金山办公估值一直居高不下,其市盈率(PE)长期超过百倍,即使按照SAAS公司的标准来评估,其估值也显著偏高,结合2023年金山的营收增速来看,我们认为,金山当前的业绩难以支撑其上百倍的PE估值。

不过,近年来金山办公正在进行商业模式转型,一方面,公司正在持续收缩其互联网广告业务;另一方面,在AIGC浪潮下,金山办公在AI领域正持续发力,以期推动用户规模的增长。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金山办公尚未走出商业模式转型带来的阵痛,此外,WPS AI在拉动用户付费方面的表现也尚未得到市场的充分验证。

4,近5700亿永续债面临赎回。

1月2日,中国债券信息网发布了《关于2024年投资人回售及发行人赎回的提示性公告》,《公告》显示2024年将有包括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工商银行等在内的15家商业银行赎回其于2019年发行的永续债,这是商业银行自发行永续债以来,首度面临赎回的挑战。

Wind数据显示,2019年商业银行发行永续债的规模为5696亿元,其中农业银行在当年永续债发行规模最大,达到1200亿元。

而2019年发行的永续债之所以需要赎回,是因为在发行时设置有相应的赎回条款,即发行之日起5年后,发行人有权选择在每年的付息日进行全部或部分赎回,因此永续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永久存续。

此外,商业银行也有足够的动力去赎回当初发行的永续债,如果不赎回,银行不仅要承担5年后基准利率不确定带来的融资成本上升的风险,甚至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据悉,永续债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常见的外源性资本补充工具之一,近年来,包括国有银行、股份行、城商行等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纷纷发行永续债,截至2024年1月3日,各类商业银行发行永续债的规模已达2.36万亿元。

由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的监管要求加大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压力,这导致很多银行都做好了“补血准备”,因此,2024年商业银行不仅要赎回永续债,还将加大永续债的发行力度。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