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宁夏日报
走在改造过后的老旧小区,记者看到住户和物业热情地打招呼;看到年过古稀的夫妻手牵手去小区的社区食堂吃饭,还热心邀请记者前去品尝:“饭菜有营养价格不高,味道也不错,口味上也照顾到了老年人。”;看到小孩子用废旧物品做成各种工艺品。他们脸上的真诚、快乐与从容,深深感染了记者。从“安身之所”向“宜居之所”,老旧小区的“疑难杂症”被逐个击破,久违的幸福感渐渐回归。
对于老旧小区的居民而言,幸福感的来源常常很具体。有地方停车了,管道不再跑冒滴漏了,孩子可以在小区内部安全玩耍了……这些点点滴滴的方便、舒心和美好,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所居之地成为温暖的港湾。实事求是地讲,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仍存在不少难点:点多面广,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不高;涉及业主多、利益诉求不一致,协调过程复杂;改造后如何建立可持续的长效管理机制、发动居民共同参与等。
因此,老旧小区的改造,需要把各种问题考虑周到,更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面对局促空间,改造过程中要梳理好现有资源,向室外要地,向空中要地,通过精巧设计、活用资源来进行小区功能的增补和优化。有关部门只有始终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持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动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才能让改造成果持续巩固,实现后续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常态化,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更扎实、更有保障。(记者 王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