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泄不通的掌声”与词语使用正误的训练

时事新闻2024-01-03 08:31:33无忧百科

“水泄不通的掌声”与词语使用正误的训练

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4年第一期(总第771期)

偶然看到这样一则有关台湾小学语文教材的新闻。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近日台湾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出现“水泄不通的掌声”这样的句子。

这引发一波讨论热潮。

这样的用法对不对呢?可能有人会斩钉截铁地说不对,因为从没听说过“水泄不通的掌声”这种奇怪的表达。

但这种斩钉截铁的判断,从判断词语使用正误的角度来看,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个词语使用是否正确,一定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判断,脱离丰富具体的语境去判断正误,这种做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可能有人会说,“水泄不通的掌声”这本身就有语境啊。确实有一定的语境,但这语境还不够丰富。

扩展一下,看看原文具体怎么写的。原文是:“就在水泄不通的掌声之中,英雄被他祖母抓个正着,边挨打边求饶”。


只看这个语句可能绝大部分人依然会认定“水泄不通”的用法大错特错。

再扩展,看这篇课文全文在讲什么。全文叙述了主角爱打棒球,祖母却要他多念书,某天打出全垒打,却在“水泄不通”的掌声中,被祖母抓个正着狠揍一番的趣事。

从全文看,这篇文章是作家以儿童的笔触来写,是透过顽童的视角来看世界。那有没有可能这是作家有意的“误用”呢?专门通过词语的误用来展现儿童眼中世界的温馨活泼、风趣动人呢?

如果这么看,这个“水泄不通”就不能算是误用,而是一个有创意的表达。用“水泄不通”来形容掌声,细想来有了一点儿通感修辞的意思,这要比什么经久不息,掌声雷动等常规的表达有趣多了。

那是不是这样写就百分百没问题呢?也不是的。如果这是一篇发表在一般报刊杂志上的文学作品,这样的表达问题不大,可如果把这个放在小学的教材中,就值得商榷。在孩子初学语文时,要让他们学习更为规范的表达,这样有助于把地基打牢。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当把地基打牢之后,是不是到了高年级,也必须要选择完全规范,一点儿没有“超常规”表达的文章呢?再进一步追问,是不是只能给学生提供规范表达的语料,而不能掺杂任何超常规的表达呢?一旦超常规,就直接就认定是错的呢?

我先不回答这个问题,请大家来看女作家李娟的散文《通往滴水泉的路》中的几段文字。

早些时候,通往滴水泉的路只有“乌斯曼小道”。乌斯曼是一百年前那个鼎鼎有名的阿尔泰匪头,一度被称为“哈萨克王”。

而更早的时候,在这片茫茫戈壁上,所有的道路都只沿其边缘远远绕过。那些路断断续续地、虚弱地行进在群山褶皱之中,遥遥连接着阿尔泰的绿洲和南方的草原雪山。没有人能从这片荒原的腹心通过。没有水,没有草,马饥人渴。这是一块死亡之地。知道水源的,只有那些奔跑在沙漠间的鹅喉羚与野马,但它们不能开口说出一句话来。它们因为深藏着水的气息而生有晶莹深邃的眼睛。

大约就在那个时候,就有滴水泉的传说了吧?那时,只在牧民之间,寂静而神秘地流传着一种说法:在戈壁滩干涸的腹心地带,在那里的某个角落,深深地掩藏着一眼奇迹般的泉水。水从石头缝里渗出,一滴一滴掉进地面上的水洼中,夜以继日,寒暑不息。那里有着一小片青翠静谧的草地,有几丛茂盛的灌木。水流在草丛间闪烁,浅浅的沼泽边生满苔藓。那是一片狭小而坚定的沙漠绿洲——有人声称目睹过那幕情景。当时他身处迷途,滴水未进,已是意识昏茫,濒临死亡。然而就在那时,他一脚踩入滴水泉四周潮湿的草丛中,顿时感激得痛哭起来。他在那里痛饮清冽的甘泉,泪流满面。

读了这几段文字,你对哪些词语的使用印象深刻呢?

我抽出两个语句来,给大家看一看。


1.那些路断断续续地、虚弱地行进在群山褶皱之中,遥遥连接着阿尔泰的绿洲和南方的草原雪山。 2.那里有着一小片青翠静谧的草地,有几丛茂盛的灌木。水流在草丛间闪烁,浅浅的沼泽边生满苔藓。那是一片狭小而坚定的沙漠绿洲——有人声称目睹过那幕情景。

句子1中“虚弱地行进”,单看这个搭配没什么问题,如果不给前后语境,一定绝大部分人会想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人或动物,只有人或动物才能行进,才会虚弱。但看李娟的文章,主语却是“路”。

如果把句子单独抽出来,说“路”行进,本身就有一点儿奇怪,再说“虚弱的行进”,则更显奇怪。但放回语境中,你又不得不佩服这个表达灵动而奇妙。“虚弱”一词把戈壁上道路的脆弱,随时可能会被掩埋掉的特点淋漓尽致地写出来了。

句子2中的“坚定的沙漠绿洲”,这个搭配单独抽取出来,如果放在小学阶段,那一定是个错误表达。但还原回更为丰富的语境,那“坚定”一词,又可以说是妙手偶得的神来之笔。“坚定”让人感觉到绿洲就一直在那里,它不会因为环境的任何变化而消逝。这不是坚定,又是什么呢?

在初中阶段,关于词语使用正误的考查,常常有这样两种题型,一种是:“下列语句中词语使用有误(正确)的一项是”;另外一种是:“为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是什么呢?

一般老师会把相关词语为什么错,为什么对讲一遍,也有老师会上一点儿高度,告诉学生一些规律,诸如这类命题常常从词语的意义,适用范围,情感色彩等角度挖坑,因此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问题等等。但这样讲了就够了吗?学生就能完全掌握了吗?

如果是有范围的考查,老师可能会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让学生都从词典中找出来,抄在笔记本上记住(也有直接把词语的意思整理出来,直接给学生的,二者本质并无不同),然后再给若干典型的例题反复训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确保学生较高的得分率。

可一旦考试放开范围,不指定词语,那就大海捞针,只能是瞎猫碰死耗子,看运气了。有些学生常常是遇到一个新词语,就不知道这个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正误与否了。那老师能带着他们把每个词语都穷尽吗?没有任何可能。

退一步说,即使是之前专门记住过具体意思,做过一些练习的词语,再换一个新的语境,也不确保就能做对,因为语境同样是无穷的。

因此可以说,当下这种针对词语使用正误与否的训练,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临时抱佛脚而已。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什么才是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呢?无他,只有大量读书一条路可走。

当有了大量的高质量的阅读之后,不但能分辨词语常规用法的对错,而且,能够鉴别词语“非常规用法”的好坏。在考试中,还有一类语言表达的鉴赏题,常常就是这种“非常规”的表达。如果不通过多读真正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只记住一些所谓的答题套路,就会发现一旦到需要硬碰硬的时候,学生就啥也说不清楚,讲不明白了。

词语是无穷的,语境也是无穷的。想用有限的所谓针对性训练,去应对“无穷”的问题,只能是痴心妄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学习真的没有什么捷径,唯有多读,多思,多写罢了,那些所谓捷径,不过是饮鸩止渴而已。

【自带广告】

欢迎关注我的新书《用减法教语文》,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标签: 修辞  掌声  语文  语境  正误  主语  使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