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沉迷网络?这个回答,戳中无数父母

时事新闻2024-01-02 22:31:31无忧百科

孩子为什么沉迷网络?这个回答,戳中无数父母


“晓敏老师,我觉得自己是个很失败的母亲,我想尽一切办法也阻止不了一个13岁、初二的孩子沉迷手机……”

这是最近看到的一则留言,在家长们的众多留言中,被提到最多的就是孩子沉迷游戏、熬夜看小说、刷短视频等手机成瘾问题。

似乎手机是导致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罪魁祸首。

实际上,沉迷手机只是孩子真正问题的“烟雾弹”、“替罪羊”而已。

更关键、本质的问题远比家长想得复杂。


用“控诉”来表达爱的父母与孩子

之前有一位15岁的来访金金,就因为沉迷手机问题,被家长送来做心理咨询。

一进咨询室,父母就向我轮番“炮轰”孩子的各种问题:

这次带孩子来做心理咨询,父母期待很高——希望咨询师能帮助他们好好教育孩子、让孩子改掉沉迷手机的坏毛病。

孩子对心理咨询的期待也很高——希望借咨询师的话告诉父母,他现在的所有问题都是父母造成的,一切都是父母的错。

他非常主动地把父母的“罪状”一一告诉我。


很显然,孩子和父母分别准备了一堆“罪证”来控诉对方,似乎他们希望在咨询室得到“谁有问题”“谁对谁错”的裁决。

然而从心理角度,我看到的是,

彼此相互爱着的父母与孩子,在用力诉说自己内心的委屈、焦虑与缺少的爱。

孩子沉迷手机的行为,就像面镜子,把父母的情绪问题,亲子沟通问题和孩子的情绪与行为习惯问题照得明明白白。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自主权

之前有次过年回老家,看到一个奶奶追着她家孩子喂饭。

边追边骂,“天天都要追着喂饭,快点过来!快吃!”

到处跑的孩子看上去差不多一岁左右,可能还不会表达,但他总想去够奶奶手里的勺子。

“你不会用的,我喂你,搞快点!”奶奶把孩子的手别开,就是不给他勺子。

小孩明显不愿意,于是两人的互动又回到了我刚看到的那一幕。

网上有很多人吐槽自己童年有类似经历,其中点赞最高的是这样一则留言:

“这种喂饭跟硬塞一样,想到吃饭就难受……”

是的,“硬塞”这个词,就是一种自我边界被强行突破、侵犯的感觉,

所以即便是吃饭这种本能的生理需求,因为带上了意志上的强加,食物就变得像是被污染了一样,让人吃了难受,一口饭要吃上半天,因为在抗拒、挣扎。

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请还给我自己吃饭的权利!!”

金金跟爸妈的互动,就有很多类似的“硬塞”场景,只不过他们的“硬塞”表现得更为隐蔽且不容易被识别。


比如:

按金金的说法,好几次他遇到些难题想自己思考时,会突然感觉到身后传来某种“冒火”的感觉。

这个发现会让他大脑瞬间就不工作了、完全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作业上,本来他还有些解题思路,在那个瞬间却只剩一片空白……

当你站在金金的位置、去感受他的状态,就会发现他其实想告诉父母——“请还给我自己写作业、思考的权利!”

我问金金:“你跟父母说过想自己写作业吗?”

“说过啊,好早就说过了,只不过我越说、他们就更生气,说什么

‘盯着你写,你都不认真写,还想自己写!’

‘你错了,还不让说啊!’

‘不行就不行,天天扯七扯八的!’”说着说着,金金哽咽了。

金金家是双职工家庭,父母每天忙完一天的工作,还能轮流抽时间陪伴金金写作业,无疑是爱孩子的。

只是这种爱的能量给错了,它让金金感觉到控制与压抑,而不是陪伴。

这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老公开车,老婆在副驾指指点点;老婆做菜、收拾房间,老公在旁边指指点点一样。

这样的画面,不会让人感觉到陪伴、支持或爱,大家只会觉得烦。

于是很多夫妻开始用吵架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与边界,但孩子与父母不行。


被压抑的负面情绪变成了“隐形攻击”

你可以试想下,当一个孩子开始跟父母吵架,会被怎么评价呢?

——没良心、不听话、不孝顺……

各种负面标签、帽子都扣了上来,很多人都会认为“这个孩子完了,竟然因为写作业的事情跟父母吵架”。

孩子也不想跟父母吵架,因为他是爱父母的。

即便有孩子会大声回怼父母,但根据我多年对青少年心理分析的总结,他们内心是不开心的,甚至反而会因为自己大声吼了父母而更加内疚、自责,“感觉心更空了”。

于是,很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陷入了抑郁、焦虑、双相等各种心理困境,这就是被压抑的负面情绪对自我的攻击。

而对金金来说,他还有一种更为特殊的攻击模式——隐形攻击。

在他潜意识里,他清楚地知道,怎么样能让父母更加生气。

于是他不自知地用自己的各种不良行为、“我就不好好学”、“我就是差”来回击父母、证明父母的错。

而网络、游戏,则成为了金金保护自我边界,获得自我权利、价值感与成就感的“乌托邦”。


网上对孩子沉迷网络的原因常集中在游戏的及时反馈机制,游戏有各种好玩的声音、画面,青少年自制力不够等等。

这些也都是金金沉迷网络的原因,但对他而言,网游还有另一份非常吸引他的一点——游戏规则是清晰的。

现实中,金金跟父母的沟通、互动,有非常多的模糊地带。

比如:父母经常让金金学会自己用手机查资料,不要什么问题都问;而另一方面,父母一看到金金用手机,就觉得他在玩游戏,说他“手机成瘾”。

我问金金爸妈:“你们知道成瘾的标准是什么吗?”

“不知道,但他每天总是玩手机。”

“那你能告诉我,金金一周的哪几天、什么时间段,让你看到他在玩手机?”我继续问道。

这时,金金父母过了好一会才默默说“不确定”。

“那昨天呢?昨天金金玩手机玩了多长时间呢?”

金金妈妈非常肯定地回答,“有3、4小时”

“那这3、4小时,金金都是在玩游戏吗?还是有查资料、跟朋友聊天或用手机干其他什么事情的时间吗?”

金金爸妈像是发现了什么,齐齐陷入了沉默。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玩手机的焦虑,更多是被他们大脑编织的故事吓住了。

比如:孩子完了,这样下去,他将来怎么办?考不上好高中、好大学怎么办?等等

即便一个孩子真的玩手机沉迷到昼夜颠倒,那也一定是有成因的,家长一定要去溯源、究因,千万不要轻易给孩子打上“成瘾”的标签。

如果你发现孩子沉迷网络,想帮助孩子改变沉迷手机、游戏的习惯,那一定要清楚在孩子沉迷手机的行为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什么因素,让孩子形成了这样的生活方式?

当前这样的生活方式,对孩子构建了哪些“好处”,或者说是“舒适区”?

以及,非常关键也是特别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孩子玩手机的时间真的到了“成瘾”的地步了嘛?如何定义的?成瘾的心理因素又是什么?

只有我们梳理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改善沉迷网络的问题。

不然,一味指责、鞭策孩子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就像责问一颗树为什么不结果,却忘了低头看看,它被种在了一片干枯的土地。


看见即疗愈

对金金一家人来说,接下来父母需要做的是调整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模式,

金金也需要学会正确地自我表达、调整情绪的方法,增强对学习的动力。

这中间有很多方法可以尝试,比如:

1.在学习中设置像游戏一样可以及时正向反馈的机制。

2.培养孩子对学习的长远目光。

3.引导孩子学会“后娱乐”,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

及时享乐,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大部分只存在刚开始的那段时间,随着时间、经历的流逝,越来越拖延的学习任务常常会让人陷入空虚、焦虑。

“后娱乐”,则是将享乐的快感建立在完成作业后的成就感上,很放松,也踏实,是一种真正的自我奖赏。

4.父母要学会有效陪伴孩子,不要让自己对孩子的“爱”变形成一种压力。

5.父母要学会多鼓励孩子,鼓励孩子的行为与努力的过程等。

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觉察到情绪、行为背后那份重要的心理需要。——既要懂得孩子的需要,也要了解父母的需要。

这也是心理咨询最重要的工作。

本文标签: 金金  父母  成瘾  喂饭  沉迷网络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