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别超过3天,父母始终无法理解年轻人的苦,总以为吃香喝辣

时事新闻2023-10-01 10:33:50无忧百科

回家别超过3天,父母始终无法理解年轻人的苦,总以为吃香喝辣

笔者的一位中学老师,曾经跟我这样感慨。接触的学生多了,就会发现原来很多问题并不是他们有错。家长的种种行为,把子女对父母的爱一点点地消磨掉。

学生愿意亲近你、跟你分享心情时,你打压他们、推开他们。等到学生选择不再敞开心扉、不把家人当后盾;这时家长又抱怨子女跟自己“不亲近”。而这种模式,甚至可能重复一生。

回家别超过3天,一些父母始终无法理解年轻人的苦

经常上网的毕业生,可能听到过这个段子:家可以常回去,但不可久留。有经历的同学,可能对这样的总结体会很深刻。



比如有一位女生在国庆期间,好不容易能有个小长假让自己离开工位返回老家。可是没待多久便让她感到还不如回到那个简陋的出租屋,虽然孤单至少不糟心。

父母对自己的“欢迎指数”,似乎也就能维持2天。所以她奉劝跟自己一样处境的毕业生:“回家别超过3天”。

因为她发现,尽管家长愿意做好饭菜等她吃团圆饭。但用不了多久,便“三句话不离本行”。在家长眼里,她这个大学生从小县城走向大城市,等于实现逆袭。

但有一种父母,似乎矛盾得很。一面会觉得自己供出个大学生,能让后代走出这小地方,会自豪。另一面,任何人对子女的质疑,却都能成为他们反过来不满足的理由。



比如有亲戚说“你女儿从大城市回来没给你买点好东西吗”。想不到父亲不但没能看出其中挑拨离间的把戏,反倒真的像“齐二哈”一样中计。

于是对女生买的不足2百元的小特产开始挑剔,边叹息边透露着女儿不够重视自己的意思。这让毕业生伤心。在外面,别人看到她一个女生在完全没熟人的状态下生存,已经不容易。

可似乎这份不容易,永远轮不到自己最亲的人来体谅。相反,家长总是觉得她在大城市已经吃香喝辣,是办公室里“坐着就能赚钱”的白领。



锦衣玉食却没有主动想着回报父母,家长会觉得“不够好”。听到女儿说工作辛苦,家长也不信,倒批评她“没吃过苦”。一位博主对这类现象的总结,说出年轻人的心声。

有些长辈,总是用一种优越感的姿态,认为这代人很轻松却不愿吃苦。可是你年轻时在工作中体验的那点困难,换成现在不过是“小儿科”。

体力累点,吃得差点。可是你了解现在职场里的年轻人有多苦吗?你能想象成天被领导PUA(打压、画饼却没有好待遇)会变成什么状态吗?



为何有些父母,总以为有苦难言的年轻人,吃香喝辣

因为那个时代“吃饱穿暖”是首要甚至唯一目标,所以评价一切时,很多“上代人”习惯了以“吃”作为衡量生活状态的唯一标准。

严重匮乏精神层面的他们,是不是有相当一部分,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和必要的情商。许多年轻人回家跟亲戚聚会,非常难以理解为何他们讲话难听、打探隐私、制造事端时可以那么自然。

那个时期底层家庭在养家糊口的过程中,通常不用考虑那么多“职场技巧”;无论脑力还是心力,都不涉及太多。



所以他们感慨自己年轻时如何如何,大多也是只停留在体力上“能吃苦”。现在看到这代人不用拉车,而是开着小汽车;不用吃窝窝头,可以叫外卖。

于是简单地认为这就代表“生活轻松很多”。却完全不能体会,现在的年轻人精神压力有多大、脑力和心力要付出怎样的程度才能生存。

总之,他们的一切维度,只有“吃喝”和基本的物质。难怪这位男子吐槽之后,评论区依然有人非常纳闷:怎么竟然认为当代人过得比上代人不容易。



另一位网友的回怼非常真实,因为你的视角里“一切论点都抛开精神层面,吃饱就是好”。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有些父母永远无法理解年轻人的苦。

只要看到他们穿的衣服没有补丁、吃到了小时过年才能吃的猪肉,就认为“这条件养三个娃没问题”。如果看到他们偶尔吃顿烤肉,更要定义成“吃香喝辣”。

【结语】倘若这类父母因为那句“不就是体力累、吃得差”而愤怒,这就对了。那么是否可以换位思考,理解为何年轻人听到“不就是加班、跟同事处好关系”时的反感呢?

本文标签: 父母  女儿  职场  大学生  年轻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