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仍在继续,业务还要梳理。
文 | 管艺雯 陈晶 祝颖丽
编辑丨管艺雯
阿里的改组计划又有新变化。
一家千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宣布一个如此剧烈的改组、拆分计划,又因实际情况变化,不到半年时间重新调整,这样的情况全球鲜有。
3 月 28 日,阿里宣布了成立 24 年来的最大改组计划,把一个阿里集团拆分成了 “1+6+N”:1 个控股集团、6 个业务集团和 N 个业务公司。此后两个月,阿里公布了所有业务集团董事会成员名单以及部分业务集团的上市和融资计划。
5 月 18 日,阿里集团宣布将彻底拆分阿里云,不再持有其股份。而盒马将是阿里集团拆分后前三个计划上市的业务之一 。
半年后,这两个计划都有变化 —— 盒马暂缓上市,阿里云放弃完全分拆。
架构巨变伴随管理团队巨变。任职 8 年 CEO 的张勇在 6 月 20 日宣布自己将在 9 月 10 日卸任集团董事局主席和 CEO 的职位,专心于云智能集团的工作。等到权力交接的那一天,张勇卸任了他仅担任 8 个月的阿里云智能集团的董事长和 CEO 职务,接替他的是阿里新任 CEO 吴泳铭。调整后,张勇离开了阿里集团和相关业务的管理层。
7 月 19 日阿里巴巴发布的年报中,国际数字商业集团 CEO 蒋凡和菜鸟集团 CEO 万霖成为阿里巴巴最新的两位合伙人。蒋凡再次成为阿里最年轻的合伙人,他在国际数字商业、淘天、菜鸟三个集团都担任董事,进入了阿里的最核心管理层。
以下是阿里巴巴截至 2023 年 9 月 30 日的季度财务要点:
吴泳铭在 9 月 10 日接任阿里集团 CEO 后的第三天发出全员信,称阿里确立了两大战略重心:用户为先和 AI 驱动。“AI” 也成为了他在本季度描述阿里战略和各业务的最重要关键词。
AI 贯穿了阿里各业务的发展,据《晚点 LatePost》了解,仅淘天集团及相关子公司就已经成立了 4 - 5 个 AI 团队,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也拥有专门研究 AI 的负责人。
一位人士描述,“各平台都要和 AI 产生关系”,但也有员工观察到,这不免会带来重复造轮子的情况。阿里 CTO 吴泽明(花名:范禹)正在整个集团范围内盘点各 AI 团队。
资本市场一度认为拆分将为阿里旗下各个子业务带来活力,重新提振市值。从 3 月 28 日宣布调整至今,阿里巴巴美股市值整体已经跌去了近 20%,高于中国海外互联网 ETF(KWEB)11% 的同期跌幅。本季度财报发布后,其港股股价跌幅超过 10%。
可以预见的是,战略的实施、共识的统一、业务的梳理仍需要时间。阿里没有更多时间可以浪费了。
阿里云放弃完全分拆有征兆,盒马暂缓上市
按照 5 月 18 日的计划,阿里云原本将是阿里巴巴分拆最彻底的业务板块。分拆后阿里集团不再持有阿里云的股票,现有股票将派发给阿里股东。
时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 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 CEO 张勇在全员信中称,分拆是由于云的商业模式、客户特征、发展阶段和阿里集团的消费互联网业务有巨大差异性。分拆是云面向未来二次创业的全新开始。
当时有二级市场投资人判断这是个好主意:阿里电商业务面临挑战,阿里云拆分后将免受拖累,可以提高集团整体估值。如果拆分后能按计划引入国资背景的外部融资,无疑也将有助于阿里云在政企市场的拓展。
原本云智能集团计划在 12 个月内完成分拆和上市计划,但不到 5 个月,阿里就宣布放弃云智能的完全分拆。一位阿里人士称,云智能集团放弃了完全分拆,但并不意味着它未来一定不上市了。
多位阿里云人士称,看到这一消息并不意外,因为最近 2 个月内已有多个征兆。
今年 9 月 10 日,张勇卸任。阿里巴巴集团 CEO 吴泳铭在兼任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CEO 后不久,曾在内部提出,等到阿里云的战略确定后,集团将会任命一名新的阿里云 CEO,同时组建新的管理团队。届时他将返回集团。
吴泳铭称,集团未来会全力支持阿里云。之所以派自己来带队阿里云,是因为 “云跟集团关系密切且战略一致”。
当时就有阿里员工认为,“阿里云短时期内不会脱离集团的扶持。” 此前他们还担心,“1+6+N” 的变革拆分后,淘天集团、菜鸟等公司原则上可以自由选择云服务提供商,而不是必须选择阿里云。吴泳铭后来在内部明确表示,未来集团会持续使用阿里云作为底座。
另一个让内部意识到云智能不再推进完全分拆的细节是,已经推迟近 8 个月的晋升在近期可能又要重新恢复了。
至于阿里云为何最终选择了不再完全拆分,集团在业绩电话会的解释是,由于今年 10 月美国扩大了对现金计算机芯片的出口限制,给云的前景带来了不确定性。
10 月 17 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更新了 “先进计算芯片和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管制规则”,限制了出口芯片的总处理性能、性能密度,并要求美国企业向全球 40 多个国家出口先进芯片,须取得美国政府许可,以阻止非中国公司购买芯片转售到中国。
这意味着中国企业要使用美国高端 GPU 更难了,直接影响阿里云可售卖的计算服务。
5 月宣布拆分时,阿里就明确表示阿里云将引入战略融资;9 月,有媒体报道称阿里云正在进行香港上市前的非公开融资,规模在 100 亿 - 200 亿元,潜在投资者包括国企背景的电信运营商。但直到阿里宣布云不再拆分,这笔融资也迟迟未落地。
员工们原本期待本轮融资能给阿里云在政企市场换一张 “门票”。互联网行业对云需求的逐渐饱和,而政企行业客户往往更倾向于选择有国资背景的云厂商。今年上半年,天翼云(459 亿元)、移动云(422 亿元)的营收已经接近阿里云(497 亿元)。
不过,阿里云目前已经将 AI 作为未来的新增长点。在昨晚业绩会面向投资人的沟通中,阿里称人工智能已经贡献了 2% 的公有云收入。
吴泳铭近期也在内部表示,未来 AI 时代的云计算市场头部集中度将更高,这需要抢占先机,也需要做出真正有技术先进性、商业化应用前景的产品,这些都意味着更大的投入。
10 月 31 日,阿里云发布了通义千问 2.0 版本和 8 个行业大模型应用,涉及金融投顾、法律服务、阅读摘要等。在 MMLU、C-Eval、GSM8K、HumanEval、MATH 等 10 个主流 Benchmark 测评集上,通义千问 2.0 已经赶上了 Open AI 的 GPT-3.5,但和 GPT-4 比还有距离。
本季财报公布的另一个大变化,则是原定今年底或明年中的盒马上市计划暂缓。
据多位投资人称,盒马上市被暂停最直接的原因或是估值不符预期。去年初,盒马曾以 100 亿美元的估值寻求融资,到今年初估值已近乎腰斩。盒马在和包括春华资本在内的投资方多次洽谈后,最终也未成交。
盒马仍在多方面需要资金支持。盒马鲜生有超过 370 家门店,盒马整体尚未实现全年盈利。现在又为了与山姆竞争展开一系列调整:砍掉 3000 多个 SKU,全国超过 350 家门店商品价格下降 20%,并推动采购、销售部门分离。
截至今年 3 月 31 日的一年中,门店数量超过 370 家的盒马鲜生营收超过 550 亿元,而去年大陆仅有 42 家门店的山姆营收就有约 660 亿元。
整个集团业务再次面临梳理
首次作为阿里巴巴集团 CEO 出席业绩电话会议的吴泳铭说,他将阿里集团面向未来十年的重要优先级,明确为三个方向:
一定程度上,这三个方向是此前阿里集团在 2022 年三大战略(消费、科技、全球化)的进一步细化。
“消费” 对应 “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重点是 “技术驱动”“平台”。淘天集团强调其不将自己定位成零售公司,在财报后阿里面向资本市场的沟通中,也提到 “淘宝应该成为更多技术驱动的互联网消费平台,而不是沉重的模式”。
“科技” 对应 “AI 驱动的科技业务”,重点是 “AI 驱动”,AI 已经成为新任 CEO 吴泳铭最关注的关键词之一。
“全球化” 对应 “全球化的商业网络”,重点依然是 “全球化”,主要涉及到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和菜鸟。对菜鸟来说,跨境物流相较国内是更大的增量。
随着 Temu、SHEIN、TikTok Shop 纷纷在跨境电商领域快速开拓市场,这将是独立上市的菜鸟集团的重要机遇。
围绕这三大方向,吴泳铭称,面向未来,阿里将根据市场规模、商业模式及产品竞争力,梳理既有业务的优先级,定义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
对于核心业务,阿里将保持长期的专注力、高强度的资源和研发投入,确保产品和服务紧跟用户需求迭代进化;对于非核心业务,阿里将通过尽快盈利或其它多种资本化方式,实现这些资产的价值,即出售。
多位阿里员工认为,这意味着在经历 “1+6+N” 改组后,他们又将面临管理层新一轮的业务梳理 —— 每一次集团层面的大调整背后,从上至下是无数涉及各部门的细小变化,“人在变、业务策略也在变,什么都在变。”
此前阿里用六大业务集团和 “N” 公司来梳理业务,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哪些业务属于 “核心”,哪些又是 “非核心”?
答案是 “未知”。
但大方向是可以试图总结的 —— 看不到盈利机会、赛道太狭窄、孵化时间太长、平台属性太弱、业务的技术驱动力不够强等等 —— 都会成为 “非核心” 业务的考量方向。
除了主营业务,阿里还希望维持公司活力,想在 AI 时代持续孵化创新业务和科技产品,为此,吴泳铭还公布了阿里第一批战略级创新业务 —— 1688、闲鱼、钉钉、夸克。
1688 是阿里最老的业务,一直是盈利状态。本季度收入 50.94 亿元,同比增长 18%;目前它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新增用户主要来自 90 后,30 岁以下用户占比超过一半。
不过 1688 作为一个批发业务,截至 2022 年成交额尚未超过万亿元。1688 近期也在拓展海外业务,它必然面对的问题是,未来会与国际商业集团的阿里国际站有更多竞争关系。
闲鱼在阿里内部一直是一个 “小而美” 的产品,交易规模上不到淘宝天猫的十分之一,但它的用户规模已经是中国二手电商市场的第一名。闲鱼目前尚未盈利,其商业化方式仍以广告为主,今年开始增加了对卖家的抽成 —— 累计成交额超过万元的订单收取 1% 的佣金。
被列为战略级的创新业务可能与闲鱼的用户增速和年轻用户的比例相关,根据 QuestMobile 数据,截至今年 9 月,它的日活跃用户达到 3668 万,同比增长 18.6%。这些用户中,95 后用户占比为 43%。
钉钉经历了从一个创业公司回归到阿里云智能集团的过程,今年 8 月又再次宣布独立成为 “N” 公司之一。钉钉在吴泳铭对外的表述里,被寄希望于成为用户最好的 AI 智能助理平台。
钉钉 CEO 叶军此前在接受《晚点 LatePost》采访时,认为钉钉在过去 3 年找到了独立商业化的可能、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是集团重视他们的核心原因。目前钉钉有 10 万个企业付费,10 亿元人民币的软件订阅收入,毛利超过 50%,高于同行业水平。
不过钉钉目前尚未盈利,也不会加快商业化进度,叶军称他们仍会保持 3 年内达到营收平衡的节奏。钉钉在叶军接手后开始着手做大客户业务,重点关注企业用户而不是 C 端用户的活跃度,目前钉钉有 2.5 亿注册用户、日活跃用户为 7700 万。
夸克是一款搜索应用,2021 年阿里围绕该应用成立了夸克事业部,是当时的智能信息事业群中最被重视的业务之一。夸克的 DAU 本季度同比增长 35%,是整个阿里体系里用户增速靠前的业务。
夸克的被重视与阿里 “AI 驱动” 的战略相关,今年 11 月,夸克发布大模型产品,预计未来会落地通识问答、专业搜索等信息服务。
这四个战略级创新业务将以独立子公司的方式运营,不再受限于各自以往在集团内的定位,将采取更独立的策略,集团将以 3 - 5 年为周期持续投入这些业务。而 “独立子公司” 的新身份,意味着这些业务将来都有可能独立上市。
在阿里与二级市场的沟通中,可以明确的是,淘天集团、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云智能集团、本地生活集团,以及这四个战略级创新业务,是目前阿里毋庸置疑的核心业务。
漫长的调整
阿里 “1+6+N” 大变革之后,这家拥有 22 万人的公司进入了漫长的调整期。
有员工感叹,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他们连生病请假都变得犹豫。在截至 9 月 30 日的六个月内,阿里集团一共减少了 10261 人,相当于平均每天减少 57 名员工。
阿里员工的心态和状态都随着巨变发生了较大的波动。
一位高度认同阿里文化的管理者甚至在向团队通报分拆决定时哽咽。一些在阿里工作满 5 年的员工原本期待着内部的 “五年陈” 庆祝仪式,按计划他们将在线下与阿里合伙人面对面交流,但如今这个仪式成为了历史。
内网是阿里员工作为用户反映业务问题的快捷通道,他们在上面无论是吐槽高德的打车问题、淘宝的红包问题,还是饿了么的配送问题,往往都能快速得到相关负责人的响应,现在这个便利随着集团分拆、内网的分隔不复存在。
分拆还导致了业务间转岗通道的关闭。
过去员工只要绩效达标、目标岗位负责人同意,就可以在不同业务集团内调岗。分拆后,他们再想转岗必须先离职、再入职,且不保留在原业务集团的股票、职级,甚至工作年限也不能累积。
调整于今年春节就开始酝酿。阿里成立 24 年来最大的一次变动,从讨论到宣布,总共历时仅 2 个月。2023 年春节后,时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 CEO 张勇就开始规划阿里的重组计划,之后一个多月里,这个消息只有个位数的阿里高管和阿里永久合伙人知晓。
直到 3 月 28 日,阿里巴巴集团召开总裁会,宣布了 “1+6+N” 大规模改组计划,阿里将分为三层 —— “1” 就是一个阿里巴巴的上市公司主体、6 个业务集团以及多家独立的业务公司,这些业务未来可以独立融资甚至上市募股。
新成立的六大业务集团(云智能集团、淘天集团、本地生活集团、菜鸟集团、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大文娱集团)大多延续自己已有的业务板块,但调整后,各业务集团分别设立了 CEO,并成立单独的董事会。这些业务集团 CEO 将不再直接对阿里巴巴控股集团 CEO 汇报,而是对各自的董事会汇报,六位 CEO 比过去都需要承担更多责任。
一位阿里人士形容这场变革是 “阿里 24 年的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变化最大”, 另一位阿里人士直言这次的调整是一场 “巨变”,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了 5 月 18 日的季报会上,阿里宣布了所有业务集团董事会成员名单以及部分业务集团的上市和融资计划 —— 三家公司筹备上市、一家公司寻求外部融资。
在当时的计划中,阿里预计盒马将在未来 6 到 12 个月内上市;阿里云将会在未来 12 个月内完成分拆和上市;菜鸟则目标在未来 12 到 18 个月完成 IPO;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不会像前几个业务那样,快速走向上市,但它同样会更独立于阿里集团,开始寻求外部融资。
而目前三家筹备上市的公司的最新情况是:原计划上市的盒马暂缓 IPO;阿里云放弃完全分拆回归集团体内;原本排在阿里集团拆分后第三个上市的菜鸟,率先在 10 月递交了招股书,但目前还未正式上市。
除了业务调整,更大的变化来自人事调整:任职 8 年 CEO 的张勇在 6 月 20 日宣布自己将在 9 月 10 日卸任集团董事局主席和 CEO 的职位,专心于云智能集团的工作。等到了权力交接的那一天,张勇一起卸任的还有他仅担任了 8 个月的阿里云智能集团的董事长和 CEO 职务。
张勇在 2022 年的倒数第二个工作日正式接手阿里云智能业务。在短暂的 8 个月阿里云 CEO 任职中,张勇明确了规模、营收优先,要求团队从销售回归到产品和技术。
吴泳铭正式上任后,面临着剧变的外部环境。市场消费信心降低、企业广告投入减少。与此同时,拼多多和抖音正在快速分走阿里的市场,抖音电商去年 GMV 接近 1.5 万亿元,拼多多去年 GMV 则超过 3 万亿元,加起来相当于阿里国内电商业务的 50% 以上。今年前 10 个月抖音电商 GMV 已经达到 2 万亿元。
对内,吴泳铭面临的挑战也许更大,包括如何让六个业务集团和其他业务公司继续长大,并且在阿里集团内部持续孵化、探索新模式和新产品。他在接任 CEO 的第三天发出全员信,谈到如何面向未来,他称阿里确立了两大战略重心:用户为先、AI 驱动。集团会围绕这两大重心进行业务梳理,重塑业务战略优先级。
尽管持续动荡、困难重重,但阿里到了必须变革的时候。
阿里已经很大。上一财年,整个阿里集团完成的成交额(GMV)是 8.3 万亿元。中国人网上购物总额有快一半通过它的淘宝、天猫完成。到 2023 年 9 月 30 日,整个阿里集团共有 224955 名员工,是腾讯集团的两倍多。
但这家庞大的公司在今天,最大的问题就是 “大” —— 它同时经营着线上零售和批发、线下商超、物流、云计算、文娱等多种生意,它们的商业模式、团队基因不同,相互能协同、共享的能力也越来越有限。
更重要的是,今天在每一个领域,阿里都面临着可能撼动其原本优势地位的竞争,一个庞大的整体难以再打赢每个细分领域里灵活的对手。
面对拼多多、抖音这样执行力更强的年轻公司,阿里各业务各自为战意味着它们都将面临巨大挑战。但在多位阿里人士看来,“相比 ‘合’ 在一起,‘分’ 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这些庞杂的业务,海量的用户和数据,无数阿里人曾经引以为豪的文化、价值观,它们不是一日建成的,也不是短短几个月就能拆分转身。
但现在的阿里,已经开始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今年双十一,阿里从过去关注 GMV 转向更关注订单量,淘天集团内部形成共识,平台成交总额的增长,应该成为客单价、DAC(日活跃消费者)和订单量三项指标增长的自然结果。
业绩电话会中,吴泳铭也提到用户购买频次优先于 GMV 作为平台经营的最关键目标。
此前因为重点考核 GMV,每年双十一所有阿里员工都要追着一个大数,今年随着考核指标的改变,他们的压力得到了一部分释放。
阿里在试着与自己和解。一位互联网公司高管曾评价,之前阿里的心态是 “不能接受什么大领域与自己无关”,而现在,阿里不再是霸主心态,它开始从关注外界更多转向自身。
吴泳铭给阿里确定了统一的战略方向,这是如今的阿里最需要的东西,但战略将如何有效推进和落地,是这位新任 CEO 更难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