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快帮我倒杯水!”你的反应,决定孩子的一生

时事新闻2023-11-17 18:31:00无忧百科

“妈,快帮我倒杯水!”你的反应,决定孩子的一生


▎人民酱说:

当父母学会慢慢放手,给机会孩子去尝试,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主性,从容应对挫折和失败 。

全文2834字丨阅读共需3分钟

编辑丨人民酱

作者 | 帆书 · 梓涵妈 来源 :帆书育儿号( ID:readingclub_yeh)

周末,我在厨房做饭,突然听到女儿大声使唤我:

“妈,快帮我倒杯水!” 语气急促且有点命令口吻。

我一下愣在原地,思考着,我真应该去给孩子倒水吗?

生活中,总不乏这样的例子,孩子趾高气扬地使唤长辈。

“奶奶,我的鞋在哪里?帮我拿过来。”

“爸爸,快帮我拿衣服过来,我要穿。”

当孩子习惯性的“使唤”父母,大多数父母的反应可能是:

要么就马上去做,满足孩子的要求;

要么就直接拒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现在都那么懒了,长大后怎么办。

可冷静下来再想想,这两种处理方式真的对孩子好吗?


顺从使唤,是溺爱孩子

很多父母会觉得,倒个水、拿双鞋,不是从小到大都是这样照顾孩子过来的吗?

这么简单,顺手帮孩子做了又何妨。

其实,关键不在于事情的简单还是复杂,而在于需要给孩子尝试动手的机会。

一味的顺从孩子,只会让孩子陷入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要人帮的惯性,最后变成一个“废人 ”。

曾在网络上看到魏永康的故事。

魏永康是一个学习天才,他4岁就完成了初中课程,13岁就读大学,17岁进入中科院读硕士。

他的母亲非常溺爱他,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催促作业都由妈妈代劳。

可当他在中科院读硕士的时候,因为缺少了母亲的帮助,他很快便在生活上出现了问题。


他的中科院宿舍,经常无人打扫,垃圾堆如山高。

甚至,冬天的魏永康竟还穿着短袖去天安门广场。

魏永康还常常忘记时间而不去参加课程,论文更是拖着不写。

挂科连连的魏永康最后被中科院辞退回家。

很多时候,孩子不是想一无是处,而是父母过于包办、过于纵容的结果。

每一个被养废的孩子的背后,都站着过度溺爱,不愿放手的父母。

《这些事让孩子自己去做》一书中提到:

孩子到了三岁就应开始独立睡眠,让孩子自己吃饭、入厕、穿衣服等;

再大一些就可以让他打扫房间了。

当父母学会慢慢放手,给机会孩子去尝试,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主性,从容应对挫折和失败。

帮助孩子是溺爱,那当孩子有需求时,父母拒绝帮助,就妥当了吗?


拒绝使唤,是情感忽视

面对孩子的高声使唤,很多时候家长不是不想帮助孩子,而是担心每次的帮助就是在毒害孩子,让孩子不能自立。

可家长的无情拒绝带来的是对孩子的伤害。

闺蜜为了培养女儿的独立性,制定了一个家规: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都必须自己去做。

如果爸爸插手帮忙了,就肯定狠狠的批评爸爸一顿。

有一次,我去她家做客。

临吃饭前,她的女儿高声喊着: “妈,我的粉红色裙子不见了。 ”

她置之不理,反而指责女儿:

“你自己的事情得自己整理好。不见了也得自己找回来。”

这时,她的女儿在房间突然崩溃大哭:“妈,我真的找不到!你就不能帮我找找吗?”

很明显,这时女儿已经不是单纯的找不到裙子的问题了,而是希望可以在伤心失望的时候有人可以搭把手。


可闺蜜根本不理,只留下女儿在房间独自一人伤心哭泣。

托罗斯曾说 :

世界上从来没有坏孩子,多的是缺少爱的孩子。

有些时候孩子不是真的想使唤你,而是想通过求助获得父母的关注,获得更多的情感连接。

就如闺蜜女儿,也是想通过妈妈帮忙找裙子,来跟妈妈建立良好的关系。

她只想知道“妈妈是爱我的,妈妈在我失落的时候总是来帮助我”。

《被忽视的孩子》一书曾提到:

孩子的情绪就如流动的水,当谁前设置了障碍,那么水很容易流回源头,将情绪加诸自身,伤害自己。

父母的爱不应该成为流动水的障碍,而应该关注孩子感受,满足孩子的真实需求,及时给孩子提供援手,建立良好的情感连接。


教科式做法,让孩子健康自信

过度帮助孩子是溺爱,不帮助孩子又担心情感缺失,一个是矛一个是盾。

那面对孩子的呐喊,父母应该如何处理才能养出健康又自信的孩子呢?

作为家长,不妨试试这几个方法:

1、 接纳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关注。

调查发现,当父母接纳孩子的情绪后,孩子的情绪很快就得到缓解,并从冲动脑转为理智脑。

因此,无论孩子是什么情况,态度如何,父母都应先接纳孩子此时此刻的需求。

父母可以从言语接纳,也可以从行动上接纳,两个并用效果最好。

比如,可以用言语安抚孩子:“哦,宝贝渴了,很想喝水,对吧?”

或者说:“妈妈都听到了,看来宝贝真的很想穿那件衣服。”


也可以用行动接纳孩子,如:

父母来到孩子面前,蹲下来,注视孩子,或用手抚摸孩子背部等。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当孩子的情绪和要求都被父母理解了接纳了,孩子的心就安定了,才能稳妥的做事。

2、 鼓励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限管教》一书中曾说到:

所谓家庭教育,其实就是一个为期20年的独立人才培养计划。

父母养育孩子,终其目的是培养一个独立自主的人,生活会自理、有自己的独立思想。

孩子的一些个人事务,如倒水、喝水、洗澡、穿衣等应尽早让孩子自理,鼓励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曾看到一则视频,一个一岁的小朋友跟妈妈学做饮料。

孩子模仿妈妈倒水的第一步,就倒了整个桌子的水。

但妈妈依然鼓励孩子自己完成一系列的放冰、放糖、倒牛奶等动作。

慢慢的孩子动作熟练了,最后母女俩一起制作好可口的饮料。


孩子虽小,但当父母一点一滴的引导,从小事做起,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孩子定能活出独立自信的自己。

3、 洞察孩子背后的需求,做好情感链接。

每个孩子都是小树,需要父母爱的滋养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若孩子提出需求时,父母要洞察孩子背后的需求,及时的做好关怀。

知乎上曾有一位妈妈,对于孩子需求给予了堪称教科书式的回应。

当孩子使唤她拿袜子, 她清晰的告诉孩子:

“妈妈听到了,宝贝要穿袜子对吧。 袜子在阳台上晾干了,你去拿一下吧。 ”

当孩子继续推她,她感觉到这可能不是单纯的想要妈妈帮忙而已。

果然,当她把袜子拿到房间,发现孩子为自己赶时间而心情非常烦躁。

于是,妈妈安抚和关怀下,孩子自己完成了穿衣穿袜的动作。


当孩子反常的使唤你,甚至故意捣乱等情况出现时,孩子这时最需要的可能是父母的关心和爱的倾斜。

所以在培养孩子独立的同时,不要忘记父母爱和情感的灌溉。

当孩子内心带着爱带着温暖,他才能在人生道路上有奋斗的底气,有攻坚的力量。


写到最后

没有边界的爱是溺爱,没有爱的边界是缺爱。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立规矩,是父母的责任。

父母要给孩子提供的是有边界有爱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受爱,又不迷失在爱中。

*作者:梓涵妈,一手执笔,一手带娃,和孩子一同成长。

*来源:帆书育儿号(ID:readingclub_yeh),和孩子一起,终身成长!

*注:本文图片来自于图虫创意(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也许你会喜欢

【社交】

【方法】

【真实】

【羡慕】

添加教育助理个人微信号( dangyang002 )为好友,备注您孩子的年龄或自己的身份,我们将把您加入到相应的群里。共享家庭教育资源福利。

欢迎关注人民家庭教育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