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季报接近尾声,沪市央企近八成已交出成绩单,近半数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数据显示,截至10月30日,沪市共有央企274家,总市值合计约24.21万亿元,其中共215家央企披露了三季报,合计实现营业总收入14.35万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6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9%、7.15%。
其中,有126家央企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7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分别达到近六成、近半数,中国电影、京沪高铁等18家央企净利润同比增速超过100%。从盈亏面看,181家央企实现盈利,占比超过八成(84%);10家央企扭亏为盈,业绩发展稳中向好趋势明显。平均规模看,平均每家央企实现营收667.6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78.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9%、7.15%。
研发投入规模持续增长
在已经披露三季报的215家央企中,研发费用合计1514.82亿元,同比增长3.74%;平均每家央企研发费用规模达到7.05亿元,中国建筑、中国移动等7家央企研发费用金额超50亿元。有57家央企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超5%,中国软件、大唐电信、航天南湖研发占比分别达到32.19%、26.88%、19.8%。科创板方面,已披露三季报的26家科创板央企研发费用总额69.77亿元,整体占营收比重达到7.65%。
近十年来,沪市央企研发支出总额由约557亿元增长至超42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2.38%,平均研发占比由1.16%增长至2.32%,研发力度持续加强。2022年,沪市研发金额前20名公司中,有15家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其中14家公司的研发支出超百亿元,研发领跑作用明显。
研发成果转化效率方面,2022年,沪市央企研发资本化金额近312亿元,其研发资本化率达7.15%,高于2019年的6.58%。其中,三大运营商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资本化的研发金额分别达40.55、36.58、28.24亿元,位列沪市前三,同时两大上游产业龙头中国海油、中国神华也接近20亿元。
不少央企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引领带动了产业链的整体发展升级。如中科星图2022年研发投入强度达21.72%,其GEOVIS iFactory空天大数据智能处理平台6.1在研发中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多种智能提取技术的突破;信科移动积累了6G前沿技术超10项,在业界首次实现基于RIS的毫米波基站与商用终端的多波束赋形技术验证。
现金分红的主力军
从近三年的数据来看,央企可谓A股市场现金分红的主力军。
数据显示,2022年,沪市央企合计分红超1.05万亿元,占沪市公司分红总额的61%,近8成央企均进行了现金分红。近三年的情况看,沪市央企2020-2022年累计分红达2.61万亿元,常年贡献全市场超六成的分红。“六大行”近三年累计分红金额达1.17万亿元,工商银行累计分红3172亿元,是全市场分红金额最高的企业。
股息率方面,近三年央企整体股息率达到4.17%,分别高于地方国企和民企1.64、3.13个百分点。14家央企连续三年股息率不低于4%,主要集中在银行和石油石化行业。稳定性方面,超4成央企近三年现金分红比例持续高于30%,分别高于地方国企和民企0.09、0.16个百分点,中国石化、中国神华等15家央企连续三年现金分红比例超过50%。
除了是现金分红的主力军外,近年来央企也不断推进产业化专业化整合。
2020年以来,沪市央企共披露重大资产重组40单,交易总金额超2000亿元;超半数央企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支付对价,且制造业央企的并购积极性明显更高;2023年以来,沪市已有4家央企推出重大资产重组方案。
总体来看,产业化专业化整合成为央企并购重组的主要方向,如中直股份拟发股购买控股股东持有的直升机总装资产,从而实现集团内直升机业务的资源整合和管理效率提升;昊华科技拟发股购买控股股东关联方持有的中化蓝天100%股权,从而完善上市公司氟化工产业链布局。又如为完成“两材重组”后的业务整合并解决同业竞争问题,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宁夏建材和祁连山分别筹划重组,通过资产出售和置换,将传统水泥业务转至天山股份,之后宁夏建材吸收合并中建信息专注ICT增值分销业务,祁连山转型从事工程设计咨询业务。再如中航电子换股吸收合并中航机电,打造航空工业机载系统平台。
同时,分拆上市也越来越多的成为沪市央企理顺业务架构、促进子公司价值发现的手段。截至目前,沪市已先后有12家央企推出分拆方案,其中5家已实现上市。如中国能建分拆所属子公司易普力重组上市,中国联通推进分拆车联网领域子公司智网科技至科创板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