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想要一个“伪学霸”?还是想要一个“真自控”的孩子?

时事新闻2023-09-04 08:33:25无忧百科

你是想要一个“伪学霸”?还是想要一个“真自控”的孩子?


看点无论家有学霸还是学渣,父母都可能被孩子的学习态度所困扰。人并非按程式行走的机器,哪怕是按部就班的优等生,也有懈怠的时候。当孩子表现出不自律的一面,父母应该怎么做?新学期,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培养孩子发自内心的自控力,或许比盯着眼前的成绩和表现,更为重要。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童行学院 (ID: tongxingplan)

文丨玉娇龙 编丨Jennifer

2020年,有一则新闻报道:广西桂林中学的理科学生李南佳高考687分,被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录取。她说平时静不下心就刷数学题,并声称数学的思考方式让人放松。

这样的新闻不禁令人莞尔,因为对于许多人来说,数学是愿此生永不复见的噩梦,可是李南佳却从数学里感到了放松。

李南佳无疑是一个真学霸,成绩很好并且能享受到学习所带来的愉悦,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为什么数学那么令我们那么痛苦?其实,那是因为在接触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的体验完全不同,李南佳感受到的愉悦,我们没有感受到,只留下了痛苦的感受。

那些成绩很好,一切都很按部就班的优等生,他们对学习产生的感觉好吗?他们是为了求取新知而积极学习?还是不得不为了完成父母的期望去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如何才能不成为一个非常努力的“伪学霸”?



深夜来电的暴走闺蜜

前不久的一天晚上,我接到闺蜜小兰的电话,在电话里,她带着怒气让我帮她远程操作电脑,她要调取电脑的浏览记录,听到这个要求,我觉得非常困惑,问她为什么?

原来,事情的起因是晚上儿子飞飞在上网课时,小兰无意走进房间,发现飞飞正在玩电脑游戏,但还没有等她看清屏幕,飞飞就手速飞快地关掉了电脑。

小兰开始询问飞飞是否在玩游戏?飞飞矢口否认,小兰立刻火冒三丈,于是打电话给我,我连忙安抚了她的情绪,也以这样做太伤害孩子自尊为由,拒绝了她的要求。

但小兰并不是我身边唯一被孩子学习态度而困扰的孩子妈妈。

另一个闺蜜小可最近也正在水深火热之中。小可的儿子磊磊,今年正读高一,网课期间,因为学习的问题,亲子关系已经剑拔弩张。小可总是忍不住呵斥儿子磊磊上课走神,而原本成绩居上的磊磊,则摆出一副无所谓的神情,小可在气愤、焦虑、失望的情绪里,已经着急上火了很多天。

在一次在与磊磊偶尔的聊天中,小可得知了更令她震惊的事实,磊磊所在的高中宿舍,有一个孩子想方设法弄到钱买了一台手机玩游戏,经常玩到凌晨两三点。而从磊磊的表述中来看,这样的孩子在学校并不是孤例,这些消息,让小可决定从下学期开始陪读。

飞飞和磊磊,用成绩这个标尺来看,他们都已经属于“学霸梯队”,飞飞六年级,就读于一所著名的私立小学,成绩一直位居年级前列,而磊磊所就读的高中,也是本市重点高中之一。

即便两个孩子,尚没有达到可将“清北复交”探囊取物的程度,但在他们相对优秀的成绩基础上,课程学习难度所带来的阻力,并不至于成为他们学习路上最大的困扰。

那究竟为什么,他们在学习中的自控力依然令人如此担忧?



优等生的“假面”,关闭的心门

在小兰那通来电之后,我决定找个时间听她吐吐槽,让她舒缓一下情绪,顺便也向她详细说明我拒绝她的理由。

一开始,我以为飞飞的问题只是因为学习环境变化,导致自控力不好,等他适应了这种学习环境就好了。

但在小兰更详细的复盘之下,另一个更令人担忧的事实开始浮现,我心里也多少明白了飞飞为什么要着急关掉电脑,又拒不承认自己的行为。

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好几天,小兰提到事情的经过依然十分恼怒,她生气的理由在于,飞飞玩电脑就算了,可是他却坚决不肯承认。她非常生气地重复:“我早就跟他强调过了,绝不允许撒谎。”

这下,作为一个8岁孩子的母亲,我也犯了难,因为我很难云淡风轻地告诉小兰,没有关系。

但站在孩子的视角,我能想象飞飞在学习时的心境。在教室里面学习,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们,会形成一个影响力很强的学习氛围,当我们与别人面对面时,对方的语言神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与我们在网络上与人互动,自己感受的影响力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但是,网络课程的学习,虽然学习环境改变,教材却并没有变化,孩子所面临的学习难度目标却还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必须承认,网课期间远程上课这件事本身,对于孩子来说,已经构成了一种注意力上的挑战。

孩子需要努力集中注意力,才能控制自己不被与课程无关的东西吸引,这需要用意志力去进行自控,但意志力用的太久,就会被消耗,因而导致无法自控。

飞飞会在上课的时候开小差,这个行为也许是错误的,但考虑到孩子面临的网课学习环境,却必须得承认这情有可原。

那飞飞为什么又要撒谎呢?我想起来此前有一次我去小兰家,飞飞正带着挫败感躺在床上流泪,我问他怎么了?他告诉我,他知道自己做作业时一直想着玩是不对的,可是他控制不了自己。

想到小兰的急性子,我猜想飞飞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行为,大概就是怕说了实话会引发妈妈更大的怒气。

我们原本是希望孩子能够学会自控,要求孩子能够具备诚实的品质也没有错,两条单独来看都没有问题的原则,却罗织出了令飞飞窒息的压力之网。

这是因为“做个好孩子”,以及认真学习的“正确性”,统率了小兰和飞飞的心智。但人并非按程式行走的机器,一个自控力好的孩子,并不是永远都不会面临自控失败,而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他都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它。

我们接纳和理解孩子本来的天性面貌,就能 让孩子放松下来,在了解孩子的性格基础上进行引导,帮助孩子逐渐提高自控的能力。


在《全脑教养法》中,作者表示:对父母来说,一个很大的诱惑就是替孩子做决定,这样他们会始终做正确的事情。但是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让孩子练习自己做决定。

做决定需要执行能力,即上层大脑权衡不同的选择,考虑几个互相冲突的方案以及这些选择的后果。这种锻炼让孩子的上层大脑得到练习、得以加强,从而运转的更好。

如果我们一味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忽略孩子通过自行决策提高自控力的过程,表面上孩子自控成功,成绩很好,但孩子那些无从消解的压力,就会横亘在孩子面前。

如果我们一直忽视,孩子会对父母设起心防,我们也将失去帮助孩子调节情绪与压力的机会。

在孩子尚为弱小非常依赖于父母的时候,为了不让家长失望,他们或许会塑造出一个优等生的“假面”,而当孩子进入有能力反抗父母的年纪,这样的“假面”将不再对孩子的行为具有约束力。

这样的“优等生假面”,没有生命力,不与孩子的真实能量相连,它只是孩子为了适应压力催生出的产物,是孩子觉得面对父母时一个比较安全的壳。

一旦父母无法再对孩子的学习随时耳提面命,我们如何保证,飞飞不会成为下一个躲在宿舍想方设法玩手机到凌晨的高中生?

参照小可对磊磊最终的解决方案,高中可以陪读,这固然可以为孩子减少许多的外界干扰,创造出更好的学习环境,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自控力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只有发自内心的自控力,才可以让一个人做到对自己的重要事项负起全责。

未来,是属于孩子们漫长的旅途,大学之后,孩子们所面临的问题,会从书本上的标准答案,变为一个个错综复杂的实际选择。只有具备对自己的责任感,才会努力追求把事情做得更好,才会肯付出踏实的努力,做出更好的选择。



接受孩子真实的样子

才能发展出自控力

无论是小兰还是小可,他们的孩子都处于一个学业上非常关键的阶段,父母对学习成绩高度关注,本身无可厚非。

但如何让父母的关心,不与孩子的自我发展相抑制,并将我们的关切转化为可以帮助孩子前进的动力,值得我们思考。

似乎无论哪一代父母,都会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非常优秀。如果,我们的孩子表现出学霸的风范,随时随地可以认真且高标准地完成作业,遇到难题永远不会退缩,我们对孩子的未来好像就更有信心。

但是,现实真的如此吗?

小兰和小可对孩子的苦恼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她们不愿意接受,自己有着“学霸属性”的孩子,竟然在学习中露出了疲态。

但是,如果换位思考一下孩子所身处的环境——在这个阶段,除了成绩之外,孩子们也逐渐感受到父母的焦虑,学习+情绪的压力,对于情绪调节能力有限的孩子们来说,本来就是一道沉重的命题。

飞飞和磊磊并非故意调皮,要惹妈妈不开心,他们只是呈现出了自控力疲惫时的真实反应;而父母,却被自己对孩子理想化的学习状态预期与现实的落差感所伤害。

自控力的前提是,先有自,再有控。如果我们都无法接受孩子真实的样子,又何从帮助孩子提高自控力?

孩子能够认真学习,需要两个要素,一是良好上进的学习状态,二是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前者是后 者的必备条件,可正是因为抗拒,父母一直盘桓于情绪层面的苦恼,无法再进一步帮助孩子分析学习所遇到的具体困难。

孩子在学习中的挑战,有时来自外界环境,有来自情绪与状态,也有来自具体学科的学习方法。无论我们要帮助孩子克服哪种困难,我们都需要“接受孩子真实的样子”,相信我的孩子已经努力了。

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才能放下对抗情绪,进入实际解决问题的阶段。



巧用“登门槛效应”,培养自控感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实验:

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

这个实验最终为我们得出了登门槛效应。

放在教育这个领域,想要帮助孩子进步,我们可以先提出一个只比过去有进步的小要求,当孩子达到后,再逐步鼓励他们达成更高的目标,孩子们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

如果孩子是发自内心认可自己所做的努力,而不是迫于压力不得已为之,就可以逐渐培养出孩子对自己力量的自信。对自己力量的确认感,也是自控力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面临一些选择之前的关键阶段,对孩子的自控力不提倡完全“大撒把”。

对于飞飞而言,我建议小兰,可以与孩子约定一个具体的方案,在保证努力学习的状态之外,也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放松时间。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给出一些必要的提醒。

在提醒时,可以减少命令型语言,改用“建议提示型”,比如,“八点了,你刚才的计划是八点开始做作业”,就比“八点了,快去做作业”,让孩子更有自主掌控感。

而对于磊磊而言,我给小可的建议则是,宏观的角度,可以让孩子思考一下自己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对未来的渴望,来点燃当下的学习动力。

微观的角度,孩子需要结合课程进度,来设置自己的学习计划表,要明确约定,父母可以给予必要的监督和支持,在计划表完成得较为理想时,也可以适时地给予孩子一些奖励。

例如在计划时间里,提前完成了作业,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等(高中孩子的学习日程,确实繁重不堪,孩子需要一些即时的放松,才能消解高度紧张的学习所带来压力)。

当然,最后的最后,我也一再跟两位闺蜜强调,不要忽视孩子的情绪,但也不需要对孩子的情绪过度反应。情绪是流动的,会来也会走,一时的消沉,不代表孩子是不爱学习的坏孩子。不要让过度紧张引发的焦虑,成为我们和孩子沟通的障碍。

给情绪一点放空的时间,相信孩子有一颗想要变得更好的心,默默陪伴,等待花开。



相信孩子,循序渐进,积极自控

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在大脑成熟并提供了丰富的神经联结之后,经验将维持已经激活的神经联结。例如,埃里克·克拉普顿(著名的吉他大师)的大脑神经分布,反映出他已经弹了万千上万小时的吉他。

同样,在学习时,熟练的自主学习经验,也将激活孩子大脑中负责学习的神经联结。而按照心理学的强化原理,行为塑造的关键,就是:先强化小步成功,再逐渐增加挑战。

想象一下,埃里克·克拉普顿和那些从小被逼着练琴,最后完成考级目标就立志一辈子再也不弹琴的孩子,对于练琴这件事一定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前者感受到了用心练习所带来的愉悦,而后者,是在长期的外在压力胁迫中,感受不到循序渐进的练习所带来的成就感,也就更谈不上去品味琴声的悦耳动听。孩子完成了练琴的任务,但也顺便关上了品味艺术之美的心门。

学霸,不过是一个对成绩好的孩子的统称,但是人生和成长里不只是有成绩,我们最终希望的是:孩子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过好这一生,能有持续的、充沛的、积极向上的能量和力量。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