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产,平安系不玩了?

时事新闻2023-09-04 16:39:15无忧百科

不动产,平安系不玩了?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

作者 | 塞尔达

平安系的内讧正闹得沸沸扬扬。

8月下旬,平安建设一份“严正声明”震惊市场。

在声明中,平安建设激动地作出了“原来黑白是可以颠倒的”“见识了平安银行如何欺压普通民企及普通民众的丑恶嘴脸”“对于平安银行、平安建投给我司造成的所有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及名誉损失,我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等令人诧异的指控。



随后,平安银行和平安建投同样发声明回应。平安银行称,为保障资金安全,须根据制度规范启动客户身份尽职调查;平安建投则表示,平安建设发表的公开声明相关内容歪曲事实、以偏概全,严重误导市场公众。

平安银行、平安建投、平安建设虽然都以“平安”冠名,但相对而言,平安银行和平安建投更像是中国平安的直系亲属,而平安建设其实只是平安建投对外投资的一家公司,它前身为鲲鹏建设,2021年后才以“平安”冠名。

在过去新基建还是热门概念时,平安在不动产板块成立平安建投,希望通过自身资本力量更深入参与基建热潮,而平安建投随后通过投资鲲鹏建设获得基建核心环节——资质。

但这个“你有资质,我有资本”的故事最终没有迎来双赢局面,相反,双方关系因平安建投提出退股破裂,由此引发的纠纷更是直接导致了今次内讧的爆发。



你有资质,我有资本

内讧爆发前,平安建投和平安建设的关系可以说是各取所需的合作。

作为国内金融巨头,平安系早已获得了几乎所有的金融“牌照”,旗下有庞大的保险、银行理财等资金,而这些资金始终需要底层资产作为出口,在过去多年国家政策的刺激下,基建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

2019年12月,在新基建还是热门概念时,平安在不动产板块下成立平安建投,注册资金高达150亿元。

从股权结构看,平安建投为平安创科全资子公司,后者有两个持股各50%的股东,分别为平安金融和恒创投资,而恒创投资为平安不动产全资子公司。

此外,平安还请来了原中国建筑总经济师、原中南建设总裁鲁贵卿出任平安建投一把手,他也在随后担任平安不动产董事长。

鲁贵卿曾公开表示,平安建投依托于平安集团的优势,以参股、控股、全资等股权投资和股债结合的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聚焦于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建设、运营全链条专业服务,“未来8年计划基建资产配置规模超万亿”。

这样一来,平安建投就解决了资金层面的问题,随着与平安建设达成战略合作,参与基建的资质问题也最终得到解决。

公开资料显示,平安建设前身是成立于1993年的鲲鹏建设,拥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市政行业工程设计甲级、建筑行业工程设计甲级等二十余项建筑业资质,是国内少数拥有“双特双甲”资质的建筑综合服务商。

作为在基建行业中优势不明显的民营企业,鲲鹏建设希望找到一个像平安这种体量的合作伙伴。

此前,鲲鹏建设前董事长毛晨阳曾提及基建行业尤其当中民营企业的普遍困境:“中小建筑企业落后了,没有竞争力了,不受待见了,接活儿难了,利润薄了,甚至没有利润了,日子难过了,一批一批中小建筑企业倒下了,消失了。”

他表示,留给中小民营建筑企业挣扎的时间不多了,关键性的时间窗口更少了,而现在正是最关键的时刻。

在这背景下,2020年9月19日,平安建投和鲲鹏建设正式签署股权合作协议;9月27日,鲲鹏建设完成股东工商变更,平安建投持股48%成为第二大股东;2021年4月,鲲鹏建设更名为平安建设。

平安建投在入股后表示:“平安建投将正式具备建设资质,后期将发挥‘资金+资质+专业能力’优势,更加有效地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建设与运营”。

“平安建投已经基本具备了进入基建行业的基本条件。”鲁贵卿在签约仪式上表示。

平安建投看中资质,平安建设看中资本,双方的合作,可以说是各取所需。但没有想到,这段看起来会双赢的关系,蜜月期不够三年就迎来了内讧收场。



分手引发的罗生门

8月21日,平安建设发布公告称,8月16日,接到财务人员报告,全资子公司杭州平康建设有限公司(简称杭州平康)名下多个银行账户,合计1.8亿元人民币被集中调动,转入平安银行账户。

公告表示,上述举动为原财务总监苏某强未经公司合规报批流程,私自组织财务人员夏某敏等人所为,且苏某强失联;因上述相关银行账号的网银盾被苏某强及夏某敏等人控制,为防止全公司资金进一步陷入更大风险,平安建设迅速决定紧急注销失控网银盾并重新申请新网银盾。

公告称,8月16日上午,平安建设财务人员到达平安银行杭州分行办理紧急注销失控网银盾的相关手续,在手续齐全的情况下被拒绝办理;平安建设称,平安银行的一系列行为,直接导致公司1.8亿元滞留在该行无法使用,截止到8月21日已有6日。

两天后的8月23日,平安建设再度发文表示,8月22日下午2点,平安银行在已经接到上海中级人民法院诉讼保全裁定冻结杭州平康和平安建设2.6亿元的资金后,才正式回复公司称可以恢复业务正常办理。

平安建设认为,平安银行无正当理由前提下拒绝办理网银盾业务的原因,是为了给其兄弟单位平安建投争取诉讼保全的时间。

随后,平安建投发声明称,平安建设发表的公开声明相关内容歪曲事实、以偏概全,严重误导市场公众。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建投在声明中提及,其于2022年7月提出股权退出计划,但双方一直未就退出价格等条件达成一致。

这意味着,整个内讧事件的背后,是平安建投和平安建设的“牵手”后又“分手”。

平安建设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平安建投“当时入股是因为平安集团想参与基建板块”,但后来在撤资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波折,导致双方的纠纷升级,“一方面是退出不顺利,另一方面是高管层面的问题”。

“平安方面在去年3-4月份前后谈要退出,当时还是比较和谐的,就说以保障平安建设的正常经营为前提,进行有序地退出。接下来就是找买家,中间也谈了两家,但一直没有合适的买家。后来平安方面就找老股东买回去,双方谈价格,其实只要不影响我们公司经营就行。”

该负责人表示,近期平安建投加强了对平安建设的风险管控,如要求企业不能接需要垫资的项目,但他认为建筑行业“不垫资就几乎接不到项目”

此外,上述负责人补充,平安建投不同意平安建设调整组织架构,造成公司高管严重冗余,导致经营管理不顺;也不同意调整薪酬结构,导致公司人力成本居高不下。

平安建投方面的说法则与平安建设不同,直指平安建设总经理违法违规。

“鲲鹏控股实控人、平安建设总经理毛某阳僭越公司治理规定,公然违反公司管理制度和合法流程,抵制由平安建投委派的管理干部,干扰办理董事变更等法定工商备案事项。”

平安建投上前述声明中称,平安建设总经理非法掌控公章、证照,擅自变更杭州平康法人及财务负责人,试图非法转移杭州平康在平安银行杭州分行账户1.8亿元资金,“对包括我司在内的平安建设股东的利益造成巨大风险隐患”。

针对此次事件,资深金融纠纷律师分析认为,大概率是平安建投向平安建设投放了资金,由于地产下行平安建设无力归还,所以平安建投要对平安建设发起诉讼。

“感觉平安建设本身可能也有转移资金的考虑,所以想做资金归集,把资金集中到一个子公司名下。平安银行与平安建投本身也是关联单位,所以平安银行就有动力配合平安建投阻止这样的资金归集,阻止这样转移资金的行为。”该律师表示。



平安要抽身?

平安建投执意退股背后,某程度也反映出平安系对基建乃至不动产业务的战略态度转变。

过去多年,平安系一直热衷参与“大基建”。当中代表性项目就是2008年正式开工的京沪高铁,彼时平安资管作为牵头人和受托管理人,牵头国内7家大型保险机构集体出资160亿元,以股权投资计划方式支持该项目。

此外,平安官网也显示,他们“支持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并持续加码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机场、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截至2022年底,平安资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累计投资规模超4000亿,占全部投资资产规模的比重约28%。

不过,随着宏观经济周期调整,地方债务风险的逐渐积累和房地产行业的下行,基础设施建设行业进入相对的收缩周期,平安的态度也开始偏谨慎。

7月份中国经济数据显示,基建投资当月同比从11.7%显著下滑至5.3%;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钟正生发文提及,“后续基建投资要保持较高增速仍有待财政政策加码发力”。

不过在7月24日,政治局会议才刚提出要“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意味着财政政策要在短期内加码可能不现实;此外,有专家测算,中国基建投资目前回报率只有2%-3%,低于现在的全社会融资边际成本。

基建整体投资和回报率数据都不理想,也不难理解为何平安系坚决要从平安建设中退股。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基建,平安建投母公司平安不动产乃至平安系,近年也不断压缩投资规模,同样大有抽身之势。

过往多年,不动产尤其房地产是中国平安的长期投资偏好之一,中国平安也被市场称为国内隐形“地产大亨”。

2011年前后,监管部门一度“松绑”险资投资房地产政策,中国平安也获得投资不动产及PE投资双牌照,活跃在房地产相关投资领域,投资模式除了股债,还扩大到夹层业务、可转债等。

在此期间,平安不动产取代平安信托成为中国平安房地产投资和资产管理的主要平台。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业务范畴涵盖开发投资、商业地产、金融产品、产业发展等方面。

转折点在2021年三季度,房地产风险暴露,高杠杆房企陆续爆雷,至今危机仍未解决。中国平安开始着手压缩不动产投资业务规模。

在中国平安的保险资金投资组合中,不动产投资业务包括直接投向和间接投向两部分。截至去年末,直接的不动产投资余额为2045.62亿元,同比减少5.36%;不动产在总投资资产中的占比为4.7%,同比下降80个基点(BP)。

除了直接投资不动产,中国平安的债权计划及债权性理财产品投资标的同样包括不动产。债权计划及债权型理财产品即中国平安旗下保险资管公司设立的债权投资计划、信托公司设立的债权型信托计划、商业银行设立的债权型理财产品等。

截至2022年12月底,中国平安债权计划及债权性理财产品规模为4427.93亿元。其中,不动产投资占比为13.6%,规模约为602.20亿元;而在2020-2021年同期,该部分不动产投资占比分别为17.5%、21.4%,规模分别约为722.20亿元、984.71亿元。

同时,平安系还在退出不动产领域的股权和项目投资。

比如,2015年4月,平安系斥资62.95亿港元认购碧桂园9.9%股权,跻身第二大股东;截至2022年底,平安系持股比例已下降到5.74%。

2017年7月,平安系耗资19.08亿港元增持旭辉控股,此后,平安系合计持有旭辉控股约7.45亿股,占其已发行股本的10.12%,成为旭辉控股第二大股东。

但旭辉控股于去年10月爆发流动性危机。据财新报道,去年中,平安系开始陆续从旭辉控股抽身;平安不动产与旭辉合作的项目超过10个,前者想全部退出这些项目,“但与旭辉沟通不畅”

最近三家以“平安”冠名的公司内讧闹得这么难看,其实也可谓是平安在不动产板块下谋求快速抽身的缩影。

从更深远角度看,这反映出中国平安——这个过去热衷参与基建的隐形“地产大亨”,在不动产未来前景上用脚投下不确定性的一票。

参考资料:

棱镜《万亿基建野心折戟,平安系爆发“内讧”》

21世纪经济报道《平安建投、建设、银行三方“罗生门”背后的股权风波》

财新《中国平安房地产投资收益缩水 压降地产投资规模》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