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到现在都还有一点晕乎乎的,在一整个暑假里我一想到自己终于考上了,要去那个念想了很久的地方读书了就会有种不可思议的感觉。今天报道,我骑着共享小电驴在学校里当街溜子,一会转一圈一会转一圈,像是给自己找一点确定感。”
◼️ “开学这周最开心的事情是台风停课一天,暴雨停课一天:果然学生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非常不想上课——不管是不是自己考来的研究生。”
◼️ “激动!激动!激动死我了,我全家把我送到学校,像个显眼包;但就算是显眼包,我也要和学校大门、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牌子、所有学校地标合影八百张!虽然复试的时候来过了,但复试是参观,现在是回家,本质区别。”
◼️ “我打了一个暑假的工,自己赚出了研究生的学费,庆祝自己人生终于迈入了新的阶段,有野心和欲望,有实现野心与欲望的能力。”
◼️ “虽然我是真的很期待开学,但我真的会有开学焦虑——我花了很大的力气才考上这所学校,正是因为太努力所以才会害怕和担忧,如果要形容的话,就是自己非常非常努力获得了某样东西,现在要和很多拥有这个东西的人聚在一起,我既怕准备不足露怯,又生怕被人看出自己的努力。一想到要自我介绍,要和同样优秀的研究生室友们一起住,要去见导师和参与论文项目,要规划自己的学习就会有潜在的胆怯——好在我时刻自我开导:最难的就是走到这里,最难的我都做到了,其他的一定一定都会慢慢变好的。”
◼️ “开学典礼、师门组会、选修课程、小组讨论、纪录片拍摄——那些以前听到学长学姐提到就会很羡慕以至于去不断想象的生活终于出现在我的生活里了;那些只在论文中见过的老师们正在距离我不到5米的讲台上讲课:于是在上课走神的片刻,我拿手机给自己给自己发了一条消息:你真的好棒啊!当然,发完之后觉得有些羞耻,又很快删掉了。
◼️ “开学噩耗:班上有同学已经在暑假跟着老师发了一篇论文了。”
09/08/Fri.
觉得自己怪厉害的,
结果周围人都怪厉害的。
@TuTouSuo™️
◻️ 变得优秀?
大约在八月末的某个下午,我的微信上弹出了一条消息:花花,最近要开学了,我能不能和你聊一聊。”发消息的是一位今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TOP院校的姐妹,她阐述了很多在开学前的紧张,和对于研究生学习的期待与担忧。很快我们便约定了时间拨通了电话,她很快地说明了紧张和焦虑的缘由——无他,因为对研究生太过于期待,又非常的希望始终成为那个最优秀的“第一名”,所以在面对未知的时候总会有一种要打无准备之仗的惶恐。
“读研的时候我想做很多很多事情,我成为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好学生,也想有一些很棒的体验——我想发论文,我很爱我的研究方向,想非常努力的去钻研出哪怕一点点的成果;当然我也想搞钱,且很急迫地想搞钱,所以我也想借助读书的这三年尽可能多的实习、积累足够的经验、选择喜欢且适合自己的工作;我还想看更大的世界,我已经在学雅思了,如果学校有公费交换的机会我一定会很努力的去争取——那么,我到底要如何平衡?又要如何保持优秀呢?”
保持优秀——就从这四个字开始说起吧。
◻️ 保持优秀?
类似于考研这样的「选拔性」考试的成功会带来一种对自己「优秀」的确定感,就像部分考研失败的人会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失败者」并害怕再次尝试一样,考研成功的很多人会在心中为自己建筑一道「肯定自己」的防线,确定自己是一个优秀的人,并深切地意识到优秀是一件多么令人愉悦、而保持优秀是一件多么辛苦的事情——为此陷入一种全新的自我勉励和自我剥削之中。
就像我始终记得,在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研究生之后,平时对我的成绩也好、优秀与否根本不在意的我的妈妈,对我说了这样一番话:既然你有这样的能力与成绩,那么往后应该没什么事情能难倒你。
这句话既像是一句勉励,也像是一个魔咒:的确往后我的学习、工作纵使依然会遇到瓶颈、困难乃至不少崩溃,但只要再多努力一些、再少睡一点、再多学多做一点,总有拨云见雾的时候——「保持优秀」这件事情成为了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自我枷锁。
而我意识到,我们要不就是在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要不就是在成为优秀的人之后,继续不间断地维持着「优秀」。
这可能不大对。
◻️ 顺其自然的“优秀”。
今天是九月开学的第一周,2023届的毕业的姐妹们一脚迈入了自己期待已久的院校——有人意气风发,在心底里始终确认着这一切的真实感;有人心存担忧与焦虑,对一段新人生的开始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我与6位研究生们交谈了一番,而其中「优秀」和「压力」这两个词,被反复反复的提起:
“我和当时的研友一起考上了幻想了很久很久的院校,开学典礼结束之后我俩挽着手从教学楼往宿舍走,结果迎面走来的是我们非常非常喜欢的一位老师(特别有名的那种、考研的时候读了很多他的文章,每次读都会被老师的学术魅力倾倒),我和研友几乎是立刻停住了脚步,互相激动着拉着对方的衣服,然后侧身靠边等老师走过来,等老师快走到跟前的时候我俩喊了一身:xx老师好!他侧头和我们微笑的点了点头说:你们好——然后就继续和身边老师一边讲话一边走远了。老师离开后我和研友对视了一眼,我确信我们在对方的眼底看到了远比激动更复杂的情感,是我们终于身处在了做梦都想来到的院校,崇拜的人会和我们擦肩而过,而激动之余会有更多的野心:想和老师对话、想在这个优秀的地方被人看见,甚至想成为可以和老师边走边聊学术问题的人。”
“选课系统打开之后我们可以自由的选择各种课程,专硕和学硕也可以互相选课——我们的选修课程有「性别与传播研究」「20世纪传播学历史研究」「短视频创意与制作」「新闻报道采写实践」「新闻摄影实践」「非虚构写作」等。不夸张的说我真的挑花了眼,每一节课都想去,不想放弃任何一个机会。我还看了其他学院的课程,哲学院、社会学院、历史学院等等——我上了2年班了,即将开始的读研时间仿佛是硬挤进我人生中的绿洲,我想我必须在这个不需要租房、不需要担忧物质生活、不需要想吃穿用度的3年时间里,用知识把自己填满,再重新回到社会。”
“我们有一节课上老师给了一个话题,让我们每个人在十分钟内拟定自己的观点然后上台发言:同学们真的好厉害啊,不少人都是完全脱稿,有的姐妹非常自信,声音很大语速很快,但逻辑非常清晰;也有一位姐妹看起来很温和,但却有非常多新的角度和见解,旁征博引真的太酷了。我因为也太紧张了所以带着小纸条上台讲的,一开始还会忍不住看小纸条,后来竟然有种越讲越激动和顺畅的感觉,几乎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很多观点就很自然的说出来了——下来之后我把小纸条揉成了一团,告诉自己以后不需要这个东西了,我也是一个很优秀的人。
“我们要到下下周号才正式上课,最近和朋友们一起喝酒,也会喊朋友们来我在学校旁边租的房子里一起玩——过段时间我就要在市中心的剧院里开我自己的魔术秀了(他和刘谦一起表演过魔术,很厉害),新的生活和新的学习也即将开始——一切都值得期待。
周遭如何开阔而丰富,身处其中的自己,其实早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了,不需要任何外部的定义,也不需要刻意的「成为」与「保持」。
◻️ 不要“世俗意义“上的优秀
而现在,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中——当我们讨论的「保持」优秀被定义在了所谓的「世俗意义」的范畴之下,那么优秀就变成了可以被量化的分数、绩点、经历和奖项,也正是「优秀的可量化」带来了几乎是唯一的评判标准,才让「成功」和「失败」的边界如何清晰:考上研、发表论文、很高的绩点、很好的实习为成功;没考上研、没有特别多可傍身的作品和金钱为失败。
如果一切都桎梏于成功与失败的二元逻辑之中,那么目的导向就会扼杀掉过程导向,工具性就会凌驾于价值性——康德言人是手段而非目的,如果沿着今天讨论的逻辑,那么这句话似乎也在重新定义优秀与不优秀、成功与失败——我们所追求的优秀,应当是获得愉悦、自信与欣喜的过程,而不是最终那个被他人打上分评判好的结果。
这篇推文想写给2023届刚刚入学的老婆们:在新的地方你们会遇到无数新的挑战,周围有非常多优秀的人,也可能会存在着巨大的压力——在思考要做何选择的时候,永远去选自己的第一直觉,选那个让你觉得有挑战但却跃跃欲试的事情;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不要给自己制定一个「必须要如何」的量化与世俗标准,只要做足准备,像过去每一次那样拼尽全力就好——因为你已经是一个很棒很棒的人了。
这篇推文也想写给2024届正在学习的老婆们:你们正在为之努力的研究生生活,的确值得期待——每一个此刻努力的人,将来都会聚在一处,相互竞争,一起进步,共同创造。
*“宿舍里拍的某个美丽的傍晚”(楚苏)
*“我的院校,和我的车车”(猪哥)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ʕ•ﻌ•ʔ
「秃头所王牌课程:秋日答题班」
WONDERLAND/以题带学
在实用与应试中保持思考
ᑋᵉᑊᑊᵒ ᵕ̈ ᑋᵉᑊᑊᵒ
つ♡⊂
「名词解释小册子更新版」
不止于一场功利应试
不只是一本新传考研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