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儿童成长陪伴师”火了,可是孩子的幸福谁来买单?

时事新闻2024-05-22 16:22:38无忧百科

高薪“儿童成长陪伴师”火了,可是孩子的幸福谁来买单?

孩子们放学后,街角的便利店总是热闹非凡。

各种校服的孩子们聚集在一起,手里拿着零食,叽叽喳喳地聊着一天中的趣事。家长们则在一旁焦急地等待,眼神时不时地瞟向手表,心里盘算着晚上的工作安排和家务事。

这种情景在都市生活中再普通不过,但它背后却反映了一个深刻的家庭问题:

时间的匮乏与亲子关系的疏远。



01

当父母为了工作而奔波,陪伴孩子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

于是,“外包父母”便应运而生,月入四万的“儿童成长陪伴师”成为了许多家庭的新选择。这些高薪的陪伴师承担了父母的大部分职责,从监督作业到接送培训班,甚至还包括心理辅导。

看似解决了家长忙碌无暇的困境,但这种外包式的陪伴真的能替代父母的角色吗?

儿童成长陪伴师,名字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实质上是把父母的工作明码标价地外包出去。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这类职位供不应求,尤其是中产和富裕家庭更是趋之若鹜。



因为这些家庭的父母往往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日常陪伴,希望借助专业人士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和教育。

在某招聘平台上,不少家政公司和中介机构发布招聘信息,薪资从五千到四万元不等。而应聘者多为公办、私立学校教师或教培行业从业者,也有一些高端保姆。虽然这些陪伴师未被列入人社部的职业目录,缺乏相关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但市场需求依旧旺盛。

的确,令人啧啧称奇。



02

然而,这种外包式的陪伴,本质上是一种替代而非增强。

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外人常伴左右,而是父母的关注和关爱。长此以往,孩子与父母的情感联系会逐渐疏远。

尤其是,当孩子面临青春期的叛逆或厌学问题时,父母可能根本不了解,也无从下手解决。

赵菊英,这位火爆网络的“家庭教育专家”,就是这种教育缺位现象的产物。相比高薪陪伴师,她的门槛要低得多,吸引了许多渴望培养学霸的家长。然而,赵老师的“成名作”——其神童儿子,如今就读于排名并不突出的大学。



这样的结果,可以说让人忍俊不禁:

这位曾经的天才儿童回归了普通,母亲的教育事业却如日中天。

实际上,赵老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甚至带有强制性和羞辱性。

比如说,她通过砸烂孩子的玩具来树立权威,这不仅破坏了孩子心爱的物品,更摧毁了孩子的自尊心。这种“羞辱惩罚式”教育可能引发孩子的极端反抗和对家长的仇恨,甚至导致暴力对抗。

毕竟,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和陪伴,而非居高临下的霸凌。



03

其实,家长们之所以依赖赵菊英们,归根结底是因为在教育上的缺位。

他们不是致力于培养人格健全、幸福感强的孩子,而是希望通过捷径,让孩子迅速变成“别人家的学霸”。然而,孩子是有独立意识的个体,不是任人摆布的木偶。

前期在陪伴和教育上的缺失,最终无法用金钱摆平。

在现代社会,家长们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996的工作节奏让他们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学校的各种打卡任务和老师的批评更让家长疲惫不堪。在这种情况下,外包看似解决了时间和精力不足的问题,但它忽视了亲子关系中的核心:

那就是,爱与陪伴。



实际上,真正的亲子关系,需要家长的亲身参与,那些共同度过的平凡日子、无条件的接纳与理解,是任何外包都无法替代的。专家和老师无论多么尽职尽责,终究无法代替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情感支持与引领。

而家庭教育的缺失和错位,不仅伤害了亲情关系,也阻碍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与自我认知。

综上所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需求远超出了学科辅导与技能培养的范畴。花钱买来的陪伴,终究只是形式上的“到位”,无法触及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更不可能培养出深厚的情感纽带。

明白父母责任的家长,与其花钱买陪伴,与其幻想着砸钱解决亲子关系问题,不如多花些时间和心思,学习如何与孩子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学习如何真正地陪伴孩子,成为他们成长中的引路人。

毕竟,亲子关系的核心在于理解与陪伴,这是任何外包都无法替代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