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制度筛选了怎样的学生

时事新闻2023-09-02 10:33:17无忧百科

保研制度筛选了怎样的学生

编者按:正值保研季,似乎每年都有几篇推文来反思该制度。但是,保研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筛选价值,废除论行不通。对我们而言,这些文章的价值不在于思考这项制度的优劣之处在何方,而是通过制度所呈现出的优劣结果来反推我们的成长路线,促成我们思考“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命题。

作者简介:牛新春,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博导;杨菲,杨滢,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2019年第9期。

原文标题:《保研制度筛选了怎样的学生——基于一所研究型大学的实证案例研究》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6面上项目“倾斜政策下重点大学农村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影响因素研究”(71673054)的部分成果。本文数据获取得到X大学信息办、学工部大力支持,郑雅君对本文提出建设性意见,特此致谢。

内容提要:研究型大学采用“保研”——基于本科生大学学业表现免初试而直接推荐研究生资格——这一措施吸引优秀本科生。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背景下,本研究使用部委直属X大学的学生学业记录和跟踪调研数据,基于风险规避理论的启示,实证评估保研制度培养和选拔优秀本科生的效果。分析表明:第一,保研这一措施成功地吸引了研究型大学学生,大一时不同毕业打算或教育期望的学生,本科毕业时的首要去向基本都是本校保研,接近40%学生的毕业去向为本校保研;第二,重要的是,虽然本校保研学生大学排名最优,大学期间的学业投入、毕业之际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却显著弱于出国深造和他校深造的学生;并且这些差异与学生的城乡户籍和家庭背景基本无关;第三,本校保研学生中,仅15%学生出于学术研究兴趣而深造,首要原因是增强就业竞争力,其次是了解自己;改变初衷而本校保研的学生更是如此。本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保研制度过早吸纳了本科学生读研,选拔标准似乎筛选甚至培育了相对保守和求稳的学生,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关键词:保研;大学绩点和排名;批判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业投入

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6面上项目“倾斜政策下重点大学农村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影响因素研究”(71673054)的部分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保研是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985年我国开始正式实施“保研”制度,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免试是指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必经过全国统考初试,直接推荐进入复试。保研制度实际操作中,推荐于每年九月份进行,这时本科生刚上大四,推荐资格一般基于学生大学前三年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外语水平、社会实践、科研能力的综合考量。但学习成绩一般是各大高校最为看重的一项,大多数高校的学习成绩占推免综合考量的80%-85%。[1]复试采用保研夏令营、面试、笔试加面试等形式,但是本科成绩排名在推免录取中是决定性因素。[2][3]保研制度的目的在于培养和选拔“学术研究兴趣浓厚,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的优秀学生。[4]基于本科学业表现的保研措施对于选拔研究生的效果究竟如何,学界一直存在争论。有学者认为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和多方面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克服了“一考定乾坤”的现象,能够真正选拔出具有较强能力的创新型人才。[5]然而最新的研究却表明,保研生与统考生相比,创新能力优势并不明显,学习主动性、科研兴趣甚至不如统考生表现得好。[6]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保研政策实施力度,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扩大保研比例,2014年起,本校保研限额取消。[7]为了保证本校的优秀生源并吸引外校的优秀生源,保研越来越受重视,重点高校及优质专业保研比例逐年攀升,大量国家重点专业学科保研比例接近九成,甚至100%。[8]在保研比例不断提升的环境中,尤其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背景下,值得考察却鲜有研究的问题是,保研学生学术资质和创新能力如何?他们和到国外一流大学深造的学生存在怎样的差异?这些差异和保研制度的具体实施有怎样的关系?

本研究使用一所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的追踪调研数据和学业表现记录,考察大学期间学生毕业去向的演变、不同毕业去向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业表现和学业投入以及这些学生毕业之际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深造动机。本研究以风险规避理论为指导,确认研究型大学学生在面临出国深造、本校保研、东部沿海地区就业这三个主要毕业去向时,本校保研成为了学生不成文的安全“备胎”选择;[9]更重要的是,本校保研的学生院系内排名最优,但大学期间的学业投入却相对保守和求稳,毕业之际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显著弱于出国深造和他校深造的学生。这一结果严重质疑当前保研制度的选拔标准对于培养和选拔创新人才的有效性;同时,保研学生深造动机的结果也质疑研究型大学超高比例的保研制度是否过度和过早吸纳本科学生读研。

二、文献评述和研究问题

(一)关于保研选拔标准的争论

保研推荐的学生免于高淘汰性的初试,只需通过复试即可攻读研究生,所以保研制度的选拔标准一直是学者们的关注点,争论的焦点在于选拔标准是否能真正选拔出学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然而理论争论和实证研究都未达成一致性结论。如前所述,李松认为保研制度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和多方面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更全面地考察学生的能力,克服了“一考定乾坤”的现象,因此能够真正选拔出具有较强能力的创新型人才。[10]然而罗敏指出目前我国本科教育实行前两年通识教育,第三年先进行专业基础教育,再后才是专业教育。[11]由于保研制度的选拔实际上只对本科前三年的成绩进行加权运算,专业教育成绩的比重远远低于通识教育的比重,因此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秀生源是有弊端的。曾鹏也认为本科生前三年的表现并不能够准确反映出学生的科研能力、学术素养、综合素养及其培养潜质。[12]  已有的实证研究有限,且主要通过考察不同录取方式研究生的表现来判断保研制度的可行性。顾芳等基于东南大学数年的学生学业表现记录发现保研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其他同届应届生,[13]郭丛斌等基于更广泛的北京高校的样本也发现保研学生硕士排名成绩比统考生更好,但是统考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却更高。[14]令人失望的是,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保研学生创新能力优势不明显,学习主动性、科研兴趣也不如统考生。[15]

(二)毕业去向选择和风险规避理论

在近年研究型大学保研比例不断提升的环境中,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背景下,对保研选拔标准的评估值得进一步探索,尤其需要比较保研学生和出国深造的学生的差异。也就是说,国内研究型大学的保研制度所吸引的学生和出国/境深造的学生存在怎样的差异?出国/境深造作为大学生的主流毕业去向是近几年的现象,[16]有关出国/境深造选择的实证研究还相当有限,学者们发现家庭背景影响对是否出国/境深造最为重要,[17]而国内深造和出国/境深造的学生在本科学业表现上并没有显著差异。[18]然而,新闻媒体上的一般认知却是最优秀的学生出国深造。[19]我们并不清楚的是,二者学术资质方面的差异是否与已有的实证结果类似,即保研学生学习成绩更佳但创新能力优势不足?

风险规避理论似乎会让我们确认这个令人沮丧的结论。风险指未来一个特定时间内由于事物变化的不确定性给风险承担主体带来潜在一定损失的可能性,而不确定性指主体事先不能确定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20][21]职业风险规避文献的三条主要结论对于本研究有重要的启示:第一,求职中绝大部分人是风险厌恶者;第二,风险规避程度低的人倾向于选择收入高、风险大的职业,风险规避程度高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低的职业;[22]第三,弱势群体更倾向于规避风险。[23][24]目前研究型大学学生面临出国深造、本校保研、东部沿海地区就业这三个主要毕业去向。[25][26]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一线城市聚集了最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对毕业生的就业吸引力最大[27]但竞争激烈,研究生学位是落户的基本条件,[28]强化就业竞争力、[29][30]拓展社会资本以及获取户籍等非学术型深造日趋明显。[31]在本校保研限制取消、保研比例不断提升的环境下,研究型大学学生选择本校保研收益高而风险低、选择出国深造收益更高但风险也更高、选择东部沿海地区就业收益较高但风险也较高。因此,本校保研对学生的吸引力非常大,但也可能更为吸引风险规避程度高的学生。

风险规避与保研制度选拔创新人才的目标似乎存在矛盾。学界强调创新能力的内涵包括对模糊性的容忍、富有探索性和好奇心,[32][33]创新能力一般被界定为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4]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35]那么选择保研这一风险相对最低的学生是否很可能在创新能力上不尽人意,并反映在其解决问题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上?此外还有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关于保研制度选拔标准的考量,由于本科期间的成绩和排名在推免录取中是决定性因素,保研的学生是否会出于成绩表现的考虑在大学期间以保守求稳的态度对待课程学习,因此其学业表现并不能准确反映出专业能力和培养潜质?第二,本校保研风险低而收益高,由此改变毕业去向初衷选择而本校保研的学生学术资质如何、深造动机又如何?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涉及保研制度对本科生教育过程的影响,因此对评估保研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问题

基于此,本研究在本校保研限额取消和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使用一所研究型大学2014级学生跟踪调研数据和学业记录回答以下四个研究问题:

1.学生的毕业去向如何在大学期间趋向本校保研?

2.不同毕业去向的学生大学期间学业表现方面差异如何?大学期间学业投入方面差异如何?与创新相关的问题解决、批评思维能力方面差异如何?在考虑学生个人特征和家庭背景的情况下,这些差异是否依然存在?

3.改变毕业去向初衷而保研的学生,在学业表现、学业投入和思维能力方面存在怎样的特点?

4.保研学生特别是改变毕业去向初衷而保研的学生,深造的最重要动机是什么?

对于这些研究问题的回答可以实证评估研究型大学“保研”制度实施的效果,从而对保研制度选拔标准的争论做出贡献。

三、数据、关键变量以及有限性

本研究调研数据基于对部委直属X大学2014级学生大一、大二、大三、大四阶段的追踪调研。该调研旨在了解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业发展轨迹,对同一批学生的跟踪调研不仅可以考察大学教育的过程,还可以清楚确立学生的早期行为态度如何影响之后的选择和结果。跟踪调研于每学年春季学期中实施。大一调研收集了学生的家庭背景信息(入学时户籍、父母教育程度和职业、是否独生子女)、大学学习投入情况(迟交作业、敷衍作业等)。大二、大三继续调研询问大学学习投入情况(迟交作业、敷衍作业、选择有挑战性课程等)、暑期活动(科研参与、海外交流等),大三调研还询问了毕业打算以及选择深造的原因。大四调研继续询问了暑期活动,还请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了自我评估。调研样本包括全部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随机抽样。大一调研的填答学生共1436位,大二跟踪调研填答学生共1061位,大三跟踪调研填答学生共918位,大四跟踪调研填答学生共969位。考虑到样本的抽样设计,本研究的分析使用大四样本权重以确保对2014级新生的代表性,样本权重设计考虑到分层不均匀抽样和填答率双重因素。

本研究关注不同毕业去向学生尤其是保研学生和出国深造学生的学术资质。参考相关文献,本研究根据学业记录考察学生大学前三年的年度绩点尤其是院系内排名,同时参考界定创新能力的相关文献考察了学生毕业之际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将之作为创新潜力的代理测量。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测量使用了成熟的汉化版量表,[36]具体题项见后文。本研究参考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高等教育研究所主持的全国性Cooperative Institutional Research Program(CIRP)的学生调研问卷,[37]采用了其中关于大学学业投入方面的个别问题,如迟交作业、敷衍作业、选择有挑战性课程等。这些问题更注重反映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努力程度。大学投入相关文献常用NSSE或SERU问卷,相对而言更注重大学课程本身的挑战度。此外,考虑到科研参与对本科生选择深造的影响,本研究也考察了学生大学期间的科研参与情况。

本研究以X大学为案例,X大学在部委直属院校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不过这类院校在学科分布上各有特点,因此本文的主要结论虽然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与其他同类院校相比一定会呈现差异。此外,后续同类研究还可以使用已有量表直接测量学生的风险规避程度和创新能力。必须指出的是,本研究关注保研学生和出国/境深造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业表现和毕业之际的思维能力差异,虽然这两方面因素对这些学生研究生阶段的学术表现和创新性成果有重要影响,但研究生阶段的学术投入和导师培养依然是主要影响因素。[38]

四、描述性分析:保研制度的吸引力和保研学生的学术资质

(一)本校保研是本科生毕业去向首选

基于X大学2014级学生的跟踪调研数据,表1和图1报告了本科生大一毕业意向向大四毕业去向的演变,结果表明学生毕业去向趋向本校保研,大四毕业去向首选为本校保研。

具体而言,超过1/3学生毕业去向为本校保研,其次为超过1/4学生出国/境深造,接近1/5学生在主要为一线城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就业(见表1)。这一比例与本研究案例院校所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数据非常接近。同时,无论大一时毕业意向如何,相当高比例的学生改变初衷,转向了本校保研,大一计划东部沿海就业、大一无明确计划的学生尤其如此,40%毕业时选择了本校保研(见图1)。


与英国和美国一流大学本科生相比,以上结果表明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深造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本科毕业立即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学生比例非常高;第二,本校保研比例相当高。从教育期望而言,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80%-90%计划完成研究生教育,然而仅30%左右本科毕业马上攻读研究生。[39][40]本研究案例中大学2014级学生毕业时88%预期完成研究生教育,这一比例与美国类似,然而70%学生本科毕业立即攻读研究生。而且近几年来我国绝大多数前“985”高校至少60%的本科生都选择了毕业后马上深造,其中包括40%比例的国内深造,[41]且以本校保研为最重要的方式。[42]


虽然存在海内外一流大学研究生学费差异等因素,超高比例研究型大学本科毕业马上攻读研究生这一现象值得探讨。特别需要指出两点:第一,大一毕业意向东部沿海就业、无明确计划的学生大量转为本校保研:第二,后文报告的保研学生深造动机,首要是增加就业竞争力,其次为了解自己,改变毕业去向初衷而本校保研的学生尤其如此;正如后文的讨论,我们不得不质疑保研制度是否过早吸纳了本科学生读研。

(二)本校保研学生的学术资质

表2报告了不同毕业去向学生大学期间的院系内排名,表3、表4、表5、表6报告了这些学生的学业投入情况、科研参与和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简明起见,表中仅包括了三类主流去向的学生,此外也包括了他校深造的学生这一具有参考意义的类别。结果表明本校保研学生院系内排名最优,科研参与比例最高,但大学期间的学业投入却相对保守和求稳,毕业之际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也显著弱于出国深造和他校深造的学生。

具体而言,本校保研的学生院系内排名比出国/境深造的学生靠前4个百分位,虽然差距不大,但大一、大二时的差异还是达到了边际显著;他校深造的学生院系内排名仅次于出国/境深造学生,而东部沿海就业学生的院系内排名相对最弱,显著落后于本校保研的学生(见表2)。因此,本研究也确认了已有研究的结果,国内深造和出国深造的学生在学业表现上基本没有显著差异。从院系内排名这一学业表现而言,本校保研的学生确实是最为优秀的本科生。同时,本校保研的学生大二、大三科研参与的比例和他校深造、出国/境深造的学生相当,显著高于东部沿海就业学生,并且自大三暑期本校保研学生科研参与的比例显著最高,不过这反映的是本校保研的结果(表2)。


从学业投入和毕业之际的思维能力而言,本校保研的学生并非最为优秀。本校保研的学生大学期间对待课程作业的态度和出国/境深造学生基本没有差异,然而出国/境深造学生大二时经常性“超额工作”、“选择有挑战性课程”的比例显著高出很多,出国/境深造学生大三时“选择有挑战性课程”的比例依然显著更高。他校深造学生的学业投入情况似乎也比本校保研学生更好,大三超额工作的比例甚至显著更高(见表4)。①同时,毕业之际,本校保研学生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四类学生中最低,并且显著低于出国/境深造学生和他校深造学生。②必须指出的是,本校保研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具体题项均低于出国、境深造学生和他校深造学生,而且基本都达到显著性(见表5)。

五、多元回归分析:深造去向和学术资质

如前所述,学者们发现家庭背景影响对是否出国/境深造最为重要,那么本校保研和出国/境深造学生学业投入和思维能力方面的差异是否主要反映了家庭背景的影响呢?本研究使用以下多元逻辑回归模型来回答这个问题:



毕业去向=α+β(院系排名、科研参与、学业投入、思辨能力)+γ(城乡)+δ(学科、性别、父母教育程度、独生子女)+ε

简明起见,模型分析时结果变量只包括本校保研、出国/境深造、东部沿海就业三类主流毕业去向,并以本校保研作为对照组。首先估计只包括学术资质变量的基础模型(模型1)。考虑到保研推荐基于前三年的表现以及技术层面的共线性问题,模型中使用大三院系排名、大二和大三学业投入、毕业之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分。并且,为便于讨论系数的变化,对院系排名和思维能力得分做了10进位处理。在基础模型中随后纳入城乡变量(模型1),考察学术资质和毕业去向的关系是否反映了学生的城乡背景(模型2)。为有助于分析,本研究也估计了仅包括城乡变量的模型0。考虑到一线城市学生在就业和出国/境深造的经济、文化资本优势,城乡变量包括一线城市、非一线城市、农村三类。模型3进一步纳入父母教育程度、独生子女和学科、性别这些控制变量,考察家庭背景因素如何直接和间接影响学生的毕业去向。


表6报告了回归模型结果,结果表明,学生出国/境深造的学生学业投入更为积极、毕业之际批判性思维能力更好,这些差异与学生的城乡户籍和家庭背景基本无关。模型1的结果确认描述性分析所呈现的学术资质和毕业去向的关系。院系排名靠前的学生更可能本校保研,大二、大三科研参与与是否出国/境深造无关。但大二期间经常性超额工作、选择有挑战性课程的学生出国/境深造的可能性是本校保研的1.7倍,毕业之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高出10分,出国/境深造的可能性是本校保研的1.2倍。模型2纳入城乡变量后,大二学业投入、毕业之际批判性思维能力变量的系数大小保持不变;其实与模型0结果相比,城乡变量的系数大小也保持不变。模型3进一步纳入父母教育程度、独生子女以及个人特征后,大二学业投入的系数依然稳定,毕业之际批判性思维能力变量的系数大小轻微下降。这说明无论一线城市、非一线城市还是农村学生,出国/境深造的学生都比本校保研的学生在大二学业投入更积极、毕业时批判性思维能力更好。不过出国/境深造的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更好,某种程度反映了父母教育程度优势和家庭经济条件优势。

值得提出的一点是,模型3的结果表明,来自非一线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出国深造的可能性是本校保研的1/2和1/3,东部沿海就业的可能性是本校保研的60%左右。不可否认,这个结果相当程度要归因于本研究模型缺乏家庭经济收入方面的变量。然而,即使考虑到财务方面、甚至户籍方面的限制,模型系数反映出这些学生对本校保研这个风险最低的毕业去向的强烈偏好,似乎也印证了弱势群体更倾向于规避风险的实证结果。

六、描述性分析:改变初衷而保研学生,学术资质和深造动机



前文图1表明,本校保研之所以成为毕业去向的首选,那是因为改变毕业去向初衷的学生,最主要的选择基本都是风险低而收益高的本校保研。改变初衷而本校保研的学生学术资质、深造动机如何呢?表7和表8的结果表明,改变初衷而本校保研的学生学术资质良好,然而深造动机却并非出于学术研究兴趣,而是增强就业竞争力或了解自己。

与大一入学计划国内深造而大四成功本校保研的学生相比,改变初衷而本校保研学生学术活动带有明显的初衷印记。大一计划出国/境深造而大四本校保研的学生在大二、大三学业投入和科研参与方面更接近成功实现初衷出国/境深造的学生;大一计划东部沿海就业而大四本校保研的学生在大二学业投入和科研参与方面更接近成功实现初衷东部沿海就业的学生。不过必须指出的是,改变就业初衷的学生大三学业投入方面明显采用了保守求稳的策略,大三选择“有挑战性课程”的比例(61.3%)显著并大大低于实现初衷就业的学生(79.5%)(见表7)。

更重要的是,改变初衷而本校保研的学生并非出于学术研究的兴趣。改变出国/境深造初衷而本校保研的学生中仅15%的人出于学术兴趣,这一比例与实现初衷而保研的学生相当,而成功实现初衷出国/境深造的学生中,25%的人出于学术研究的兴趣。改变出国/境深造初衷而本校保研的学生,深造的最重要动机是增加就业竞争力,63%的比例甚至高于实现初衷而保研学生51%的比例。改变就业初衷而本校保研的学生、入学时毕业去向不明确而本校保研的学生中,仅10%-13%深造出于学术兴趣,最重要动机也是增加就业竞争力,而且接近30%深造是为了更了解自己(见表8)。由此可见,本校保研成为了学生不成文的安全“备胎”选择,与其说是体现在学生改变毕业去向初衷而本校保研,不如说是体现在这些学生强烈的非学术性深造动机。

当然,必须指明的是,即使在案例院校这一所前“985”大学,即使是实现初衷而成功本校保研学生中,也仅15%的学生出于学术研究兴趣而深造,首要原因是增强就业竞争力,其次是了解自己。这和已有关于研究型大学的结果相当一致。[43]这其实反映了更为广泛的研究生教育供需不匹配情况。鉴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为主,注重学术研究。[44]即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宗旨,其培养过程中仍沿用学术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和标准,存在明显的学术化培养的倾向,[45]并不能满足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技能提升需求。我们因此也可以理解研究生导师在带研究生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困惑,[46]从而“写(信)给不想做学术的学生们”,[47]发表“停招研究生请辞导师声明”。[48]

七、总结与讨论

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背景下,本研究使用部委直属X大学的2014级学生跟踪调研数据和学业记录,基于风险规避理论的启示,关注不同毕业去向的学生,尤其是本校保研和出国/境深造的学生,从而评估保研制度培养和选拔优秀本科生尤其是创新人才的效果。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保研这一措施成功地吸引了研究型大学学生。不过本校保研学生虽然大学排名最优,大学期间的学业投入却相对保守求稳,毕业之际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也显著弱于出国深造和他校深造的学生;这些差异与学生的城乡户籍和家庭背景基本无关。改变毕业去向初衷而本校保研的学生学术资质良好,然而深造动机却并非出于学术研究兴趣,而是增强就业竞争力或了解自己。可以说,单单注重大学期间排名的选拔标准有效地筛选了排名优秀的学生,却也似乎筛选甚至培育了相对保守求稳的学生,偏离了保研制度培养和选拔创新人才的目标。

本校保研的学生当然有可能在入学伊始就在批判性思维上弱于出国/境深造的学生,然而也必须指出保研制度实施中对成绩排名的重视起到了反向培育作用。本研究发现,与出国/境深造的学生相比,本校保研的学生大学期间学业投入相对消极和求稳,体现在“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超额工作”,“选择有挑战性的课程”这两方面。改变就业初衷的学生大三选择“有挑战性课程”的比例甚至显著和大大低于实现初衷就业的学生,这一结果令人吃惊和失望,进一步佐证了本校保研培育学生保守求稳这一结论。而大学生投入理论[49]和大量相关实证研究[50][51]表明,积极的投入促进学生多方面学习结果,包括思维能力成长。可以说,出国/境和他校深造的学生积极的学业投入进一步促进了其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成长。同时,出国/境深造的学生需要进行规划、搜集信息、面临不确定性时以及保研资格时需要做出思考和判断,他校深造的学生也要经历这些过程,只是难度和复杂性低一些。就是说,出国/境和他校深造的准备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和批评性思维能力的过程。相比之下,本校保研过程、结果方面的不确定性相当低,本校保研的学生需要的只是保持成绩稳中求进,以及联系本校导师参与科研项目。知乎上的问答[52]相当典型,生动地揭示了出国/境学生接受不确定性和挑战的自我选择、放弃保研这一稳定和相对轻松之选择的挣扎以及从这一经历中获得的成长。

本研究无意批评本校保研学生的功利性取向,因为该反思的是保研制度选拔标准的不当。[53]国外一流大学固然更为优秀更有吸引力,但是为什么出国/境深造的学生没有像本校保研的学生那样被绩点排名绑架,更敢于选择择挑战性课程?学生处于被挑选的地位,选拔和评价标准如何,年轻人就会如何。必须指出的是,重视使用保研吸引研究型大学本校优秀本科生的做法不仅不利于校际合作,[54]其本身就带有浓重的保守求稳的色彩:与其从更广泛的学生群体中筛选有学术资质和创新潜力的学生,录取重点大学的本科生似乎更为稳妥。然而,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单单注重大学期间排名的选拔标准和高比例的本校保研扭曲了学生的受教育过程,筛选甚至培育了相对保守求稳的学生。前文所提及的最新研究发现,保研学生创新能力优势不明显,学习主动性、科研兴趣也不如统考生。[55]如果这一结果具有普遍性,目前保研制度的实施决然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有效路径。

最后讨论有关学生的非学术性深造动机。本校保研的学生中,超过20%深造是为了更了解自己,改变就业初衷而本校保研的学生、入学时毕业去向不明确而本校保研的学生中,接近30%深造是为了更了解自己。在经历了十六年的学校教育之后,进一步了解自己,寻找人生方向的有效途径是踏入社会还是继续留在学校?如果没有本校保研这个低风险高收益的选项,这些学生是否还会选择本科毕业立即深造呢?保研制度是否过早、过度的吸纳了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深造呢?

在一线城市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深造动机无可厚非,该反思的更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其实早在十年前有学者[59]已经指出,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与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之间存在明显的“剪刀差”,既不适应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也不适应非学术机构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56]研究生院该做的也许不是“去本科化”,[57]研究生导师该做的也许不是“写(信)给不想做学术的学生们”。目前方兴未艾的培养方案的改革、重视理论结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学位的发展才是解决供需矛盾的出路。[58][59]

优质笔记&专业咨询

请点击青苗法鸣小程序

青法在线向全体青年学人进行长期征稿

秉承“有问题,就搜青法在线”理念。从专业学习、考试升学经验,到比赛训练、项目申报,再到求职经验、职场心得,全方位带动青年学人发挥“传帮带”作用。诚请大家惠赐优稿!

1.长期征稿:包括但不限于各类经验贴(如考研、法考、保研、外语学习、校园竞赛、求职实习等)、学习心得类文章( 如笔记方法、考点总结等)、实务类文章(如办案手记、法律检索技巧等)以及信息整理类原创文章(如考研数据整理与分析、就业趋势判断等等)。

2.优质选题:研究生选导师经验;

课题申报、结项经验;

模拟法庭、创新创业、科研立项等经验;

实习投递经验、工作心得;

毕业生选调、考公、律所/央企求职、面试经验;

就业形势与职场新人思考感悟;

保研夏令营、九推备战经验;考研公共课高分备考经验;考研保研数据及案例分析;出国留学申请、就读心得体会;专业学习、校园生活、期末考试逸闻趣事;本科生、研究生专业学习方法。

赐稿邮箱:qmfmbjb@163.com。稿酬等详情信息请见:!

本文责编 ✎ 稻壳豚

本期编辑 ✎小贤

法学学术、热点争鸣、交叉学科,请认准“青苗法鸣”微信公众号

长期收稿邮箱:qmfmbjb@163.com

社群交流请添加公共微信:

公共微信2:qmfmggwx2

付费咨询与讲座请添加小助手微信:qfxzsggwx

本文标签: 保研  读研  入学  毕业生  研究生  本科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