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案件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和法律后果

法律知识2023-10-06 07:08:03佚名

劳动争议案件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和法律后果

现实生活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后,经常因案件超过诉讼时效而导致自身权益得不到保障。那么,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时效是否可以中断呢?劳动争议案件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有哪些?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解答。

一、劳动争议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

发生仲裁时效中断时,已经进行的仲裁时效期间统归无效,重新开始计算时效期间。《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这里的“中断时起”应理解为中断事由消除时起。如权利人申请调解的,经调解达不成协议的,应自调解不成之日起重新计算;如达成调解协议,自义务人应当履行义务的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等。

二、劳动争议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象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因此,仲裁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有三种情形:

①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如劳动者向用人单位讨要被拖欠的工资或者经济补偿。

②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如劳动者向劳动监察部门或者工会反映用人单位违法要求加班,请求保护休息权利;也可以是向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③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如劳动者向单位讨要被拖欠的工资,用人单位答应支付。

这里需要注意,认定时效是否中断,需要由请求确认仲裁时效中断的一方当事人提供有上述三种情形之一的证据。因此,需要当事人有证据意识,注意保留和收集证据。

上述介绍可以看出,我国法律为了督促当事人及时维护自身权益,规定了诉讼时效制度。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主要包括债权人主张权利或者债务人作出同意履行债务的表示。如上述解答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也可向专业的律师咨询。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