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了从业13年的儿科医生,原来这样带娃看病最高效

母婴育儿2023-10-08 09:08:36无忧百科

采访了从业13年的儿科医生,原来这样带娃看病最高效

写公号8年,终于拿出勇气,开启这个采访人间101种职业的“大项目”。

想要用最真实的人间故事,告诉孩子们也告诉我们自己,到底什么是工作,怎么才能得到好工作,怎么工作才能让我们过得更好。

今天是这个系列的第25个故事,一位“儿科医生”的故事。对前24个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

另外,千万不要错过今天的二条,这个“101个职业故事讲给孩子听”的栏目,每次推送都分两篇,头条是大家现在读的这篇故事。

二条会针对这个职业背后的“教育意义”写成孩子听得懂的故事,而且配有录音,适合播放给娃听。

感谢每个接受采访的真实劳动者,也感谢看文章的你们!

文|大J职介所

图|受访者提供&网图

没有在午夜的急诊室外,抱着娃哭过,那大概不算真的当过妈……要是闺蜜里能有个儿科医生,随时能求个安心,那该多好!

可这份福气,越来越难得——中国的儿科医生越来越少,都快成稀缺生物了……

今天的主角陆医生,37岁,从业13年,因掌欣早产儿公益项目与我们结缘。

她总能给人一种平静笃定,值得信赖的感觉。找她做过诊疗的妈妈,都赞不绝口,夸她专业、温暖、值得信任……

但用陆医生自己的话说:我做小医生那些年,脾气可火爆了,就觉得自己是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


01

长长长长的一条路

“年轻的时候觉得我要能力很强,我啥毛病都会治,现在发现,其实很多的疾病它可能不需要治疗……”陆医生不疾不徐地说着。

让我们先来说说,“年轻时候脾气很火爆”的儿科医生是怎么炼成的吧。

学海无涯

陆医生读的是本硕连读7年制医学专业,2010年硕士毕业后进入上海一家三甲医院,开始做临床训练,训练了多久呢?又是6年。

7+6=13年,天,我默默掐指一算,从小学一年级读到高三,也不过12年啊。

18岁上大学,7年毕业是25岁,再培训6年可就31了,嗯,年过30了,才正经成为一个“年轻医生”。

“这还是在我没有读博的情况下。”陆医生说。“但这事我还真有点后悔,真希望我当年能出国再好好读个博士。”

好吧,当医生的首要条件是:“爱学习,爱一直学习。”



不单是读书考试,不管在学校成绩多好,真正进了医院来到临床,你还是不会看病的,还是要重头学起的……

如果我的孩子要学医,我一定会心疼吧,这也意味着一个家庭培养、支持孩子的时间更长。

而现实中,我是“患儿家长”。我恨不得每个给我家娃看病的医生,都学习学习再学习,进步进步再进步,都是超级学霸、超级专家……

人啊,果然身份一换,立场也就全然不同了。

定期演练,演练是保持团队高效工作的重要条件


守门人

要说当医生的学习压力和动力,其实不用等到患者家属来给,穿上白大褂,当了医生,就要直面生死。

一个个生病甚至垂危的孩子就在你面前,你要是不知道怎么治病,那自己就先急死了,你会拼命想要学习,生怕自己做错了一丁点……

医院的环境也是个加压舱,主任、带教老师、甚至是经验丰富的护士们,几乎每天,每干一件事都在指正年轻医生们,这里做得不对,那里还不到位。

新人们也很拼命,陆医生说:“二十五六岁的时候,我上一个夜班是很激动的,舍不得下班那种,尤其是晚上抢救过病人,就更兴奋,要是真的一个夜班都没有病人,没有抢救,我会觉得今天我夜班没有学习没有成长……”

这是小宇宙持续燃烧的状态啊,我有点理解陆医生当年脾气火爆的原因了。


我问她,你真正觉得,自己是个能独立看病的儿科医生了,是什么时候呢?

她说是毕业第四年,开始独立值夜班,独立看门急诊的时候。

“在正式独立看门诊之前,我在不同科室的病房轮转了好几年,当然要值夜班,起初都是跟着高年资医生,老师做,我们看,后来老师指导,我们上手,再后来,我要独立值班了,老师会先在隔壁房间休息,我有问题的时候可以找他。”

大概一个月后,老师对她说,你没问题了,你可以自己来。

但她真不觉得自己没问题,尤其一个人值夜班,心里打鼓啊,但那一轮夜班上下来,碰到各种紧急情况,她都处理的还不错:“就是那个时候,我有点感觉到自己出师了。”

“真正到我觉得自己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了,差不多是2018年,时间又过去了4年,这还是拼命学习的4年,我参加了专科医生的培训,还出国进修了一年。

那一年让我在诊疗思维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国内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很多东西要自己去摸索,在国外接触到了一个非常成熟的诊疗思维体系,我感觉就好像把以前学的,繁多但比较零散的知识一下子糅合到一起。”


回国以后,科里认为陆医生可以带组了。

带组又是什么呢?

带组就是从可以独立值班上升到可以言传身教带新人查房了,夜班可以值到二线班。

过去她在门急诊值夜班,病房里还是有一个上级医生的,实在遇到自己不行的情况,可以打电话求助上级的二线医生,而进修回国之后,陆医生自己成了那个上级医生。

“那时重病人很多,门诊、急诊、病房,都会有危重的抢救,产科那边也会有小毛头新生儿,真是一个非常大的摊子,那会儿的夜班上下来,我突然就觉得,自己确实可以独当一面了。”

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伤痛和疾病找上门的时候,一点也不讲什么“尊老爱幼”。

而医生们,像是生命的守门人,在毕业第8年,开始学医第15年的某一个大夜班之后,陆医生开始相信,自己能够守住这道门了。

回国后,给实习生讲案例和读片


02

医生算个好职业么?

陆医生参加高考,是正好20年前的2003年,那会儿“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这句话还没流行起来。

那会儿她父亲身体不好,多方求医却没看出个所以然,看着父亲受罪全家担心,她生出了学医的心,文科成绩不错的她,成了个理科生。

当医生是一门正经职业,技术含量高,受尊重,且能照顾到家人,这些社会评价都是客观存在的,今天如此,未来也会如此。

确确实实,一个合格的,掌握了“看病”这项技术的医生,是不担心自己失业的。

也不存在年过30、40就被淘汰的中年危机——他们可能30岁才出道,40岁才独当一面,五六十正是当打之年,真到了60往上就是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老医生了,抢手着呢。

这其中,儿科医生尤其短缺,因为缺口真的太大了,只有干不动的儿科医生,绝少有想干找不到工作的儿科医生。

任NRP(新生儿窒息复苏)导师


“我在硕士阶段选儿科,真的是因为自己喜欢。”

小朋友们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充满活力,生病了恢复得也会很快,当然,有时候病情变坏的速度也很快,但小朋友只要好一点点,就不会病恹恹的样子……”

但陆医生真的没想到,当儿科医生会那么辛苦。

连轴转

你要是找医生朋友打听,会发现公立医院,尤其是繁忙的三甲医院,排班方式特别复杂。

可能有三班倒的,就是早8:00~晚8:00,24小时分三班。

还有在病房值24小时班的,白天有同事在,值班期也可以休息一下。

夜班也会分很多档,比如晚8到早8的,晚10到早8的,等等等等……

为什么会那么复杂呢?说穿了其实就一句话:手头那么多事,每一个病人都得管,而医生们又只有那么几个,翻来覆去就得用这几个人,管住所有事。

门诊有规定的上下班时间,但真到了秋冬疾病高发期,陆医生自己的最高记录是一天门诊看了130多个娃。

急症和病房就更是24小时运行的,不分年节,不讲什么法定节假日,就算真的地动山摇,该轮到你的班了,你就必须坚守在岗位上。

在发热门诊


疫情爆发的那三年,很多事停滞了,但医院却要更高速地运转,那无数的方舱医院、雷神山、火神山、采样窗口和实验室里,满是披着白衣的战士们。

看病已经很忙了,医生们还有科研任务,写论文、发论文,想要升职称、调级别、涨工资,论文必不可少。


公立医院是一个严密而巨大的体系,有很多行政任务、日常工作,哪一个都不能耽误。

我长长吸了几口气,又长长吐了出来——好吧,我终于懂了,做一个医生,尤其是儿科医生,那真得是活巨多,人手巨少啊!

失业?不存在的,只有实在干不动了,实在不想干了……

挣钱吗?

儿科医生的“短缺”,真不是近几年才有的事。

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需求强,供应少,儿科医生的价格应该水涨船高,特别值钱啊!

但医疗不是,也绝对不能只是“市场上的商品”——医生不能只给有钱人看病。

我国庞大的公立医疗体系,规模惊人的各级医疗保险系统,还有其中像螺丝钉一样,拼命燃烧着自己小宇宙的医护人员们,都在努力保障每个公民能够获得基本医疗服务。

当然,这个系统还远远不够完美,对病人来说还不完美,对医生们来说,也不完美。

13年前,陆医生从硕士毕业到了医院,薪水不多(夜班值班费啥啥的全算上,2000+一个月),活特别特别多。

疫情爆发前那几年,毕业刚进儿科的小医生们,大概能挣到一个月六七千,疫情之后,又有降低……

“以我的亲身经历来看,当医生想挣大钱,一夜暴富,绝不可能。”陆医生说,“但你自己真炼出一身本事,稳稳挣一份养得起自己的薪水是没问题的;真能成为专家、大牛,那也不会没饭吃,退休了,也会被争抢着返聘……”

最近国家在医疗领域反腐问题上重拳出击,热搜上频频出现某地三甲院长某某领域大专家贪腐的新闻,网上顿时出现了无差别攻击所有医生的情况。

对此,陆医生说:“首先,那些能发大财的位置,真的离普通一线医生很远;第二,你看,医生真是不能发大财的,发了大财很可能就不对了。”

03

偶尔治愈

我问陆医生,人生能重来的话,她还考医学院么,还选儿科么?

她说,决定都是她自己做的,她不后悔。而且,做一个医生能收获到的职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也真是很少有其它工作能取代的。

从业13年,陆医生救治过多少孩子,她没数过,也数不太清了,她说当医生会遇到的,终身难忘的瞬间有很多。

非要讲一个故事的话,在她刚回国那年,遇到一个28周早产,出生体重只有900克的宝宝。

孩子的父亲耳边,听到有人说,这样的孩子治不好的,就算能活,以后不知道有多坎坷,多无望……本来犹豫不决的父亲想要放弃。

“这样的事,以前遇到我也会难过,也会生气,但就是生闷气。”

但那一次,陆医生站出来了,这个孩子的妈妈当时自己还在ICU抢救,她坚决要求等妈妈从ICU出来,让妈妈一起决定。

从ICU转到普通病房后,妈妈坚决要全力救治这个孩子,“宝宝也很争气,一个900克的娃,住院期间就严重感染过一次,后面都很好,特别争气,出院了,长大了……”妈妈还好几次带娃回医院探望过医生们。

陆医生手里抱着的,就是那个抢救出来的宝宝


“我活一辈子到底为什么呢?”

“我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

“除了不得不为了挣钱疲于奔命,在人间挣扎,我们自己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活到一定年纪,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会对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找不到答案,也会苦闷。

而医生们的答案,我猜大概会是这样的:

“我的价值,是治病救人啊。

每天,我都在努力工作,帮助人们去面对疾病、衰老和伤痛带来的伤害,我常常与死神擦肩而过,常常看着一个个遭遇不幸的家庭,看着世态炎凉人间冷暖,但在这其中,很幸运的,我能治好一些病,救回一些人……”

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工作时间长了,年纪大了,遇到过的患者多了,年轻时那个脾气火爆,恨不得按头教育每个“不听话的患儿家属”的陆医生,领悟了这个职业更多的价值。


医生不应该把患者当作一个零件坏了的设备,生病的是一个完整的人,他/她有期待,有情绪,有社会关系。

儿科尤其如此,病的是孩子,最需要帮助的却是家长,安慰、鼓励、支持、陪伴——这些本也是医生该做的,但绝大多数时候,医生们做不到。

可能是不愿意做,不知道怎么做,但更多的情况下, 是工作量太大太大了。

但当你真的治好了一个人,给予了一份帮助、安慰与陪伴,看到一个又一个小朋友康复,你会忘记一切的苦,所有的累……

04

公立三甲&私立

2年前,陆医生告别了公立三甲医院,成为一家私立医疗机构的儿科医生。

我开口就问:这回钱多了吧。

“没多,持平”她说,“卓正是平价私立啊。”

不用上夜班了,是最直接的好处;不是不愿意上,是真的熬不动了。

刚学医的时候,以为聪明最重要,后来才发现,身体好,能熬得住,才是真重要的。

年复一年的超负荷运转,是有后果的——

陆医生29岁那年的一天,有美国专家来科室访问,她白天在科室里协助翻译,晚上6点又要接大夜班,抢救接抢救,撑了14个小时到早上8点,当时就觉得脑子要爆浆了,立马要爆炸……

陆医生参加国际会议的同传


后来脑袋真的开花了,她眼前一黑,死机了,昏厥的瞬间一头砸了下去,不知道过了多久才醒过来,莫名其妙发现自己脑袋破了——29岁的她,生平第一次想到:我要死了么?

“除开个人身体情况,真要是选择医生这份职业,在三甲公立医院和私立之间做职业选择的话,究竟应该考虑哪些因素?”我问。

陆医生的看法是:要当医生,首先要尽量考更好的医学院,读硕士、博士(学位还是很有现实价值的)。

毕业第一选择,一定是争取进公立三甲医院,那是要去学本事,私立医院一开始不要考虑。

公立三甲医院不仅是规模大、医疗体系完整,更有着医疗行业内最高配置的人才团队,有人教你,有人带你,当然了,也有最多的病人,最千奇百怪的病历

——再怎么是学霸,再各种教科书文献上看过100遍的病,和真的亲自见过,动手治疗过100个患者,是完全不一样的。

图源:纪录片《闪闪的儿科医生》


在职业规划方向上,医生们也分为临床型、研究型的和全能型的。

当然每个医院都想要全能的医生,会看病,能攻坚做漂亮的手术,也能出论文,出成果,赢得科研项目和经费,但全能型的人才从来都是少数。

有人更擅长临床治病(像陆医生),她也遇到过在实验室游刃有余,一看病人就紧张的同事。

在公立医院的体系中,至少目前,做研究发论文,是很重要的,升职称不仅要考试,还要看学术积分,如果想评上高级职称,成为主任医师、行业大牛、医学专家,那光看病,光研究都不够。

就算真是天才,到了医学领域,最后还是拼身体啊!

“我是睡不够8小时就特别难受的人,进了医院之后,碰到很多大专家,发现他们都睡4小时就精神饱满了,我是真的认认真真到处读书找办法,怎么能让自己少睡几小时还保持精力旺盛……”

当然,我们的分诊制度如果一直跟不上,患者们都往公立三甲医院集中的话,就算所有的医生都能不吃不睡,也还是要排大队……排大队……排大队的……

在理想状况下,三甲医院应该主攻疑难杂症,而大多数的患者在大多数时候,罹患的都是常见病,这些疾病根本不需要动用厉害的检查设备、厉害的药物、厉害的手术和大专家。

反而更需要“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图源:纪录片《你好,儿科医生》


我一直就是个喜欢“给孩子们看病”,喜欢临床,喜欢和人打交道的医生,而且,我愿意做那个,为大多数普通患者们好好治疗常见病的医生。

公立医院那个巨大的体系里,除了体能的透支,还要应付处理太多“医疗之外的繁杂事务”。

选择卓正这个私立机构的陆医生,相信自己所选择的,是回归医疗本原的这条路。

她现在有时间跟每个带孩子来看病的妈妈认真聊天,一开始甚至还担心:不少妈妈真是太爱学习了,有些“知识点”比医生都熟,真怕自己被问住啊……

我问她,在私立医院还能升职称么?她说在上海暂时不行。

付出那么多才当上医生,苦熬苦拼了十几年,以后却可能永远没机会,得到“主任医师“这个高级职称了,不遗憾么?

“我自己做出的选择,不遗憾,也不会后悔。”前面说过,医生是一个不太有“中年下岗压力”的职业,但正因为职业生涯很长,就更可能需要一个“中年职场的重新抉择”。

人人都想要的东西,我是不是真的也想要呢?我努力就能得到吗?我得到了以后真的会幸福吗?

“在私立医院工作这两年,我干得挺开心。”陆医生说,“但我绝不会忘记,我如今可以不上夜班,是因为永远有人在上夜班。”

病要来的时候,不会看时间、看日子,而无论何时,只要患者们需要,在无数公立医院的急诊门诊楼里、病房里、NICU里,有很多很多医护工作者们,正24小时不断燃烧着自己的小宇宙。

图片来源: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


05

儿科医生给的带娃看病秘籍

采访一位深受好评的儿科医生,当然要取取经,娃难免生病看医生,有什么秘诀可以让看病更顺利,父母不那么焦虑呢?

陆医生说到的第一条是,先弄清楚自己是哪个类型的父母。

假如你是需要依赖权威的焦虑型,那就直奔三甲医院,医生说啥就是啥,听完医生的不要再到处上网搜,信息越多,越会加重焦虑。

假如你处在“中间地带”,还算能冷静思考,带娃看病觉得这个医生说得好像不对,那可以再找其他医生做一下“二次诊断”,自己参照衡量。

假若你是“学霸体质”,查资料看论文,坚信循证医学,那就干脆认准循证的医疗机构或者医生,不用再反复折腾……

图源:《闪闪的儿科医生》纪录片


我还问到最近很流行的“线上问诊”。

陆医生认为,孩子生病了,未必都要跑医院,有个观察期是正常的,有条件的话,在线上平台做一下咨询,一是能够安抚父母的焦虑,二是可以找熟悉信任的医生给点建议。

例如,啥时去医院,挂哪个科室,做哪些检查,不至于跑到医院去抓瞎。

再就是有些特定的疾病,例如娃常见的皮肤问题,到底是湿疹、痱子还是过敏,可以拍个照片或小视频,很容易展示给医生,也挺适合线上问诊的。

当然了,线上问诊不能取代医院就诊,该去医院咱们还得去。

最后,陆医生很想告诉家长们, 孩子生病在所难免,也再正常不过,绝大多数时候就是“普通病”。

很多家长固有的观念是生病必须吃药,但其实治疗并不只有“吃药”。

家长保持学习,积累护理的经验,在孩子病中能做好充分的照顾和支持,就是非常重要的治疗。

大J叨叨叨

昨天是长假后的第一天,不知道看了今天陆医生的职业介绍,会不会给你们一点激励呢,至少我是收获到了勇气的。

又要唠叨几句了,医生是干嘛的?如果发愁不知道怎么和孩子说,一定记得看今天推送的二条哦。

如果你想看更多职业介绍,可以点击文章开头#大J职介所,如果你也想分享自己的职业,欢迎点击文章末尾“阅读原文”和我们联系。

愿意参与我们采访的各行业朋友

本文标签: 看病  急诊  病房  儿科医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