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儿童药研发“无人区”:政策密集发力,创新药供给迎加速度

母婴育儿2023-08-29 21:07:55无忧百科

破局儿童药研发“无人区”:政策密集发力,创新药供给迎加速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17.95%。特别是随着“三孩”政策的全面实施,我国儿童数量还将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儿童药市场需求也日益增长。不过研究显示,在我国3500多种药品制剂中,儿童专用剂型仅占1.7%。尽管市场需求巨大,但我国儿童医疗市场“缺药”问题日趋凸显。

日前,国家卫健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第四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以下简称“第四批清单”)。第四批清单有24个品种,涉及30个品规、9种剂型,覆盖神经系统用药、消化道和新陈代谢用药、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等治疗领域。与此同时,国家也在加快儿童药纳入医保步伐。据日前国家医保局发布的《2023国家医保目录通过形式审查名单》,其中有19款儿科药,包括5个今年获批的新品,独家品种占比接近60%。

对此,有券商医药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儿童药市场最大的需求是常见病用药,目前看来,儿童健康管理仍以药物为主。尽管儿童用药市场潜力较大,但在各类处方药中,儿童专用药相比成人用药非常稀缺。

“在新药研发上,儿科临床试验研究面临诸多难题,如儿童参与临床试验困难。从而使得儿童新药研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尤其在儿童疾病高发或爆发期,缺医少药的状况更显著。”在提及儿童专用药缺乏的原因时,上述分析师指出,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政策鼓励将起到较大作用。

儿童患者“无药可用”问题突出

保障儿童患者规范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单单在用药方面就存在诸多困境。

王群(化名)在看到儿童药物的说明书时直呼“太难了!”——“酌减是减多少?”“半袋该怎么准确分出来?”“多一点会不会有伤害,少一点会不会影响用药效果?”……

这一连串疑问,不单是王群更是很多儿童家长面临的困惑。当前,我国儿童专用药品短缺的情况普遍存在,这导致儿童用药很多时候靠“掰”“猜”“减”,这给家长们增加了一道用药安全难题。

除了用药规范,“无药可用”问题更为关键。目前部分儿童肿瘤患者对创新药的需求更为紧迫。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3至4万名儿童确诊肿瘤。而近年来,恶性肿瘤已成为儿童第二大致死原因。儿童肿瘤类型众多,如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肝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畸胎瘤等。

IQVIA分析指出,尽管目前用于成人的靶向和免疫肿瘤疗法众多,但针对儿童癌症这一未满足的需求,新药开发却一直进展缓慢。例如,在2018年FDA批准用于成人肿瘤适应症的36种药物(包括生物类似药)中,64%涉及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儿童人群试验。然而,在最终获得FDA批准的肿瘤药物中,从首次人体试验到首次儿童试验的中位滞后时间为6.5年,且仅5%获批药物的初始批准包括了儿童。

IQVIA分析指出,儿童药研究开发难度大。其一,儿童病人群可分为不同的年龄层次,需要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进行临床试验。其二,儿童药品针对的疗效和安全性要求更高,增加了临床试验的风险和难度。其三,儿童药品临床试验的病人招募难度较大,从而增加了研发成本。最后,儿科新药从研发到上市所需的时间较普通新药要长。

因此,破解儿童患者“无药可用”困境,还需从研发端打开突破口。

打破多方掣肘

儿童是特殊用药群体,目前我国儿科药市场供应存在品种少、剂型少、规格少、特药少等问题。与成人用药相比,儿童用药研发生产面临起步晚、难度大、基础薄弱等问题,需要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医药企业共同努力解决。

近年来,国家为了破解儿童药研发成本高、临床试验难等诸多挑战,密集出台了系列支持政策。特别是今年以来,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儿童临床用药管理工作的通知》,鼓励医疗机构针对儿童用药开发可灵活调整剂量的新技术、新方法;3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儿童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为儿童抗肿瘤新药的临床研发提供技术建议;4月,CDE发布《儿童用药沟通交流中Ⅰ类会议申请及管理工作细则(试行)》;8月,四部门发布《第四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

梳理第四批清单可以发现,鼓励研发申报的儿童药品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突出临床用药需求。清单中绝大多数药品国内暂无通用名上市,有助于填补国内用药空白;二是贴近儿童用药特点。多为口服溶液剂、鼻用散剂等低龄儿童适宜剂型,且同品种下规格更为丰富,能更好匹配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用药需求;三是关注罕见病患者群体。经多部门组织专家遴选论证,听取临床一线意见,遴选药品中包括了部分罕见病用药;四是兼顾企业研发积极性。清单遴选过程中,通过数据分析和专家论证等方式综合评估了品种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和市场空间。

国家卫生健康委方面也指出,一方面,坚持临床需求为导向。跟进全球最新临床进展,将近年来国外已上市国内未上市的儿童药品和国内已上市但无儿童适宜剂型规格药品作为重点考虑,着重选择安全性、有效性、适宜性高的品种;另一方面,兼顾企业研发可行性。经多部门组织专家共同研究论证,综合考虑生产工艺难度、原料药供应、专利侵权风险等因素。

实际上,2016年以来,国家先后制定并发布了三批含105种药品的《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目前,其中的23个药品已获批上市,覆盖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神经系统用药、精神障碍用药等8个治疗领域,其中有6个药品是罕见病用药。

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近年来我国儿科药申报量、获批量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据米内网统计,2019年至今,中国已获批的儿科药数量超200个,2019-2022年四年间获批上市的儿科药数量分别为19、26、47、66个,而今年以来已有近50个儿科药获批,进一步缓解儿童适宜剂型少、规格少等问题。

有药企高管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有些儿童疾病很需要有更多更新的治疗药物,例如儿童肿瘤,除了手术、放疗等治疗方法以外,希望有更多的药企能加大研发创新疗法力度。

推动药物可及

虽然研发难度制约了儿童药物供应,但市场因素也会影响儿童药的可及性。

首先,儿科药物的市场需求波动较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多发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有较大的季节性变化趋势。其次,儿科药物的市场推广难度大、费用高。儿科药剂型多变、不良反应处理难度高,学术推广等市场活动所需人力、财力成倍增加。第三,儿科药专属管理机制缺乏。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儿科药巨大的未满足需求正愈发受到监管层关注,在解决有药可用的基础上,实现药物可及也成为重要方向。

据国家医保局日前发布的2023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通过初步形式审查的药品公告,此次共有390个药品通过初步形式审查,多款1类新药、罕见病药、鼓励开发的儿科药及仿制药位列其中。

据米内网统计,儿科药方面,有19个医保目录外药品通过形式审查,其中化学药15个、生物药4个;剂型上以口服液体剂为主,有8个品种上榜;治疗大类上看,神经系统药物占据5个席位,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4个)、消化系统及代谢药(3个)、呼吸系统用药(2个)、心脑血管系统药物(2个)分别位居其后。

此外,2022年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新增药品涵盖22个儿童用药。

“聚焦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研发,儿童药肯定有需求和价值,还有很多儿童疾病目前没有很有效的药物。有些疾病现在无药可治,我们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研究,能够找到这个疾病在通路上的靶点,能够研发出相应的产品。”上述药企高管说,企业可以开发成人适应症的创新药物,也需要会考虑是不是可以在儿童群体上面去加强临床试验验证。在这方面,企业一方面需要发力研发新的靶点和新的药物;另一方面,需要针对现有的用于治疗成人肿瘤的产品,探索进行儿童适应症的注册,真正以临床价值为导向。

“从目前的风向来看,国家很多部门已看到儿童治疗方面未被满足的需求,并且在推动相关研发进展,至少已经在儿童治疗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上述分析师认为,过去企业的研发方向会瞄准患者基数较大的群体,认为临床价值较大,而忽略了对于儿童这一群体的关注。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药企出现,这一现象也有望打破,未来我们也期待越来越多的儿童治疗药物出现。

今年以来,国内已有近50个儿科药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其中20多个为首次获批,集中在神经系统、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等治疗领域,涉及扬子江药业、恒瑞医药等知名药企。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