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最近米粒妈刷到陶勇医生的一条微博,很想和大家分享:
“为什么现在70、80后做家长都很累啊?”
起因是他偶然发现每个孩子在上学的路上,都拎着一个小水壶,当时并没有多想,可到了办公室,就听见几位女同事在讨论着如何给孩子选水壶。
从材质到品牌,从外观到评价,讨论了很久也没有一个结论,于是他发出了一个感叹:
“买个水壶怎么这么讲究,咱们小时候都用什么喝的?一点印象也没有了。”
仔细想想,他觉得咱们这一代父母给自己的压力实在太大了,关于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要想得太多,恨不得给孩子套一个金钟罩。
所以,感到心累是必然的。
米粒妈一直很欣赏陶勇医生的人品和能力,但这次,作为一位母亲,米粒妈对这个看法只能支持一半。
因为现在的时代与咱们成长的环境大有不同,那个时候水壶样式少,但起码无害,现在一不留神产品里就可能影响孩子自然发育,父母又怎么能不用心呢?
不过,米粒妈倒是很赞同陶勇医生说的那句:
“妈妈们需要给自己减减负,不要总是绷着那根弦,不要强迫自己所有事都要做到尽善尽美,不要总是批判自己做得不如别人。”
在很多细枝末节的小事上,的确不需要追求尽善尽美,给孩子一点选择的余地,也给自己喘一口气的机会。
也不知道是不是验证这句话,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看开,由此,糊弄式育儿开始爆火。
糊弄孩子,绝不是敷衍爱意
咱们都知道,宝宝从6个月之后就要开始添加辅食,打开社交平台,那些制作精美,摆盘漂亮的辅食别说孩子了,米粒妈都想尝尝。
但问题是,大多数妈妈不仅没时间,甚至可能也没有一双那样的巧手。
于是,一位90后妈妈就开启了一条新的赛道——糊弄式辅食。
她制作的辅食一点也不美,甚至有一种诡异的感觉。
其实,她制作的过程也挺像那么回事的,将土豆切块后,和肉一起蒸熟。
然后把所有食材一起压成泥,再加入用紫甘蓝煮熟的沸水中,就变成了一道“迷情土豆泥”。
不仅如此,她的每一道菜都能让人出乎意料,但是每次孩子都大口大口吃得挺香。
其实,她也不是没尝试过做一个精致的妈妈,只不过成品总是不如人意。
时间久了,她也开始放飞自己,用她的话说:
“趁孩子还小,还不懂什么是美食,能糊弄一天就糊弄一天吧。”
毕竟,只要保证足够的营养,好看不好看对幼龄孩子来说,根本没那么重要。
可能是与那些精致辅食的画风完全相反,博主的糊弄一下子火了起来。
也有人质疑,这样糊弄是不是对孩子不负责任。
事实上,说是糊弄,这位妈妈在爱意上却从来不敷衍。
选择食材,注意蛋白质、膳食纤维、碳水的配比,确保孩子成长所需。
每一次处理食材,博主都尽可能切得精细再精细,保证孩子好消化。
至于样子,那就算了。
总结下来:妈妈省力,孩子开心。
说到底,糊弄式育儿之所以能够爆火,就是因为这种方式帮妈妈减轻了心理负担。
不是必须做出漂亮的辅食才是好妈妈,即便有些笨拙,同样粗中有细,也是最真挚的母爱。
米粒妈也刷到一些年轻父母,会忽悠着几岁的孩子帮忙做家务,看似是想躲懒,实际上并没有两手一摊完全不管。
而是会在孩子完成之后给予鼓励,再一起复盘总结,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这种糊弄孩子的养育方式,让父母省了一部分心力,然后用这份精力去在精神层面上滋养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轻松温馨的氛围。
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
琐碎小事,不值得任何消耗
米粒妈能理解,家长是因为担心孩子所以管得多,因此才希望自己能够纠正孩子每一个小错误。
但这样极其紧绷的氛围,很容易忽略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消耗孩子心中对父母的信任与爱意。
就拿最近在网上爆火的这段视频来说。
学小提琴的姐姐,在家里不小心把琴摔在了地上,看到琴坏了,女孩颤抖着呼唤妈妈:“妈妈,完蛋了。”
随后一家人聚在客厅里,女孩靠在妈妈的怀里,一遍遍重复着“对不起”,愧疚感让她根本抬不起头。
可这时家里其他人的反应呢?
妈妈抱着女儿,没有一句责怪,反而安慰道:“没事,咱们想办法解决。”
女儿听了之后又开始担忧:“修不好咋办呀。”
妈妈抚摸着女儿的头,没有逃避这一现实问题,而是告诉女儿:“修不好也只能换了。”
说完立刻看向女儿,问了一句:“你还有多少私房钱?”
女儿小声回答:“两三千。”
说实话,米粒妈很赞赏这位妈妈的处理方式。她没有责怪不小心摔坏琴的女儿,但也没有让孩子躲避自己的责任。
随后,弟弟也开始安慰姐姐,大声喊了一句:“我赞助20。”
一听这话,全家人都露出了笑脸,姐姐也没有嫌弃钱少,立刻给弟弟一个肯定:“最喜欢你了。”
爷爷立刻接话,说自己愿意赞助2000块,然后借着这个机会平静地对身旁的孙子说:“以后你的琴也要注意,虽然不是有意的,但是掉地下就不好了。”
再看父亲,虽然全程没有说一句话,但一直都在尝试修补那把摔坏的琴,没有一丁点抱怨。
短短几十秒的视频,却展现了最令人羡慕的家庭氛围。
可以看出,一把小提琴对于这家人来说,并不是多么便宜的东西,可面对这个意外,全家人都在安慰孩子的情绪,聚在一起共同想办法。
摔坏了琴,是错,但当下更重要的却是孩子自责、愧疚的情绪。
一把琴的损坏,在那个瞬间可能不是小事,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来看,也绝对不是大事。
所以,在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面前,不如对孩子的错误少一些责备,多一些站在一起共同面对的理解与关怀。
不在小事上消耗太多精力,不仅仅是在给自己松绑,更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给孩子更多成长的底气。
抓大放小,才是教育的硬道理
可能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犯错了不管就是在溺爱。
但米粒妈想说,在小事上放松,并不代表放纵。
《读懂孩子的心》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爸爸和儿子嘟嘟有个约定,就是上学的时候必须在每天9点上床睡觉。
这也意味着,嘟嘟必须在9点之前完成当天的作业,并且洗漱完毕。
这是君子之约,如果某一天因为拖拉没有完成,就必须接受惩罚。
自从定下这个约定之后,嘟嘟放学回家总是会有自己的安排,有的时候先写作业,有的时候会先看电视。
爸爸看在眼里,却从来没有干涉过孩子的做法,更没有催促,既是给了孩子足够的信任,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自律能力。
有一次,嘟嘟奶奶想让孩子回家就把作业写完,但是爸爸坚持要让孩子自己掌握节奏。
因为规则已经制定,范围内的细节应该由孩子自己把控,何必非让孩子按照大人的节奏生活呢?
这个故事,让米粒妈很受启发。
回想生活中,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或许太看重细节,根本没能给孩子自己发挥的空间。
所以,在一些可以锻炼孩子的地方,不妨划定一个安全范围,剩下的,也给孩子留一些机会。
给孩子零花钱,完全可以同样操作。
米粒妈刷到一个视频,妈妈每周给孩子一定数额的零花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绝不干涉,但有一点,每一笔钱都要记账,下次发放日用账本换零花钱。
一开始,孩子也难免有些小得意,三天就花光了一周的零花钱,妈妈硬是忍住没提醒,当然也没有心软提前预支。
一周结束,妈妈直接拿着账本和孩子一起复盘,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哪些钱可以慢慢花,引导孩子一起思考。
长时间复盘下来,孩子也形成了合理支配金钱的习惯。最重要的是,他开始明白,有越来越多的事自己可以掌控和负责。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太多他们眼中的新奇事物,在我们看来却已再熟悉不过。
这时候,与其站在上帝视角给孩子指点,不如给孩子一次自我探索的机会,哪怕过程并不完美,也是独属于孩子的人生经历。
作为父母,我们只需牢牢把握住孩子成长的大方向,至于路上放松时是采朵小花,还是捉只蝴蝶,就让孩子自己决定吧。
作者简介:@米粒妈爱分享(欢迎关注哦),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0-5岁宝贝的科学养育、学习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5-12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