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玉金 摄影)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玉金 北京报道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下称“《优质均衡意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下称“《扩优提质行动》”),两份文件的下发是坚持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8月3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上述两份文件的有关情况。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在会议上表示,《扩优提质行动》致力于深化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优质教育资源总体不足与人民群众期望“上好学”的矛盾,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础教育发生格局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基础教育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华夏时报》记者从会议上获悉,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2022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9.7%,比2012年提高25.2个百分点;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9.6%,比2016年提高22.3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5%,比2012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超过9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6%,比2012年提高6.6个百分点。我国基础教育普及水平总体达到世界中上行列。
备受关注的基础教育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双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调控,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规范民办义务教育稳步推进,免试就近入学、中小学“公民同招”全面落地,义务教育“择校热”明显降温。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有效缓解。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形成,办学活力不断增强。
此外,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田祖荫表示,“基础教育成绩的取得,反映了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是有优势的,我们一定要坚定自信,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优质资源总体不足、配置不均,育人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必须持续深化改革,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近日,《优质均衡意见》下发,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主要内容,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织牢织密服务保障网,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优质均衡。
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关键着力点在于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当前义务教育面临着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四大差距,要着力完善政策措施,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促进教育公平。”田祖荫进一步表示,一是以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为重点,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差距;二是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为重点,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三是以推进师资配置均衡化为重点,加快缩小校际办学质量差距;四是以推进教育关爱制度化为重点,加快缩小群体教育差距。
《优质均衡意见》分别设定了到2027年、2035年的目标任务:到2027年,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供给总量进一步扩大,供给结构进一步优化,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35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投入、治理体系适应教育强国需要,适龄学生享有公平优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总体水平步入世界前列。
深化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优质教育资源总体不足与人民群众期望“上好学”的矛盾,《扩优提质行动》下发,致力于深化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扩优提质行动》的具体措施,包括“学前教育普惠保障”“义务教育强校提质”“普通高中内涵建设”“特殊教育学生关爱”“素质教育提升”“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战略”“综合改革攻坚”等八大行动。
其中,学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动,主要解决学前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优质普惠性资源不足问题。一是首次明确公办园公用经费标准,提出“各地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原则上应于2024年达到600元/年·人”。二是要求优化普惠性资源结构,稳步增加公办学位供给,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在城镇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三是加强民办园收费监管,强化营利性民办园收费调控,遏制过高收费。
而在特殊教育学生关爱行动方面,主要解决特殊教育资源不足适宜性不强问题。一是扩大特殊教育资源,鼓励20万人口以上的县办好一所达到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20万人口以下的县因地制宜设立特教班;推动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较大城市加快建设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二是推进普惠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推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和信息技术等相结合,加强融合教育资源建设。
基础教育关系到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和千万家庭和谐幸福,始终是国家教育财政投入的重中之重。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刘景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十三五”以来,在中央与地方的共同努力下,基础教育领域财政投入逐年增加。“特别是过去三年,在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的情况下,仍然实现基础教育各学段财政总投入和生均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刘景表示。
记者从会议现场了解,2022年,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3.2万亿元,比2015年增加1.3万亿元,年均增长7.7%。其中,学前教育增速最快,年均达14.8%。
《扩优提质行动》的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其中,学前教育阶段,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力争达到60%以上(2022年为54%);特殊教育方面,特教学校在20万人口以上的县基本实现全覆盖,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7%以上(2022年为96%)。
田祖荫表示,《优质均衡意见》和《扩优提质行动》都要求各地制订实施方案,我们将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出台一些硬招实招,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