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筷子的标准尺寸是七寸六分(约为22-24厘米)。筷子除吃饭、夹菜外,还能当首饰用,清朝时,人们在夏日把辫子盘到头上时,为起到固定和装饰的效果,会用一根筷子插在头上。现代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有些妇女用筷子来固定发髻,并起到装饰的效果。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而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次大陆等地区的人则用手指去抓取。筷子古称箸、梜,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筷子是华夏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也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
筷子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公筷亦起源于中国。不管是分餐还是使用公筷,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发现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朝末期的国君,可见30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出现象牙筷子。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就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礼记》郑玄注梜,犹箸也。《云仙杂记》载: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