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溜边缝地追了几集蓝盈莹主演的《流光之下》。
关于剧情,环环觉得,可能只比宋轶演的《蜂巢》要好那么一点,期望国产剧都做到《狂飙》那个水平,简直是痴心妄想。
关于蓝盈莹,大概就属于那种没有做大女主能力却又不甘心做女配的明星吧。其演技只有古装和现代戏之分,再细分就是对她的过高期望。
张涵予这个硬汉,也不知为啥要为蓝盈莹搭戏。
扯远了,娱乐圈的事我们还是少打听。
壹
之所以提到《流光之下》,是因为这部剧官宣声称,“《流光之下》将为观众打开一扇视窗,呈现从原材料采购、钻石切割工艺、玻璃钻核心技术、营销推广等全流程的知识”。
曾经,“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经典广告语,把钻石的物质消费成功拔高到忠贞不渝的爱情信物的精神象征,从而奠定了其在婚恋市场的地位。
结婚不买个大克拉的钻戒似乎就无法证明感情的纯度。
可现在,情形变了。
一来替代性的人工钻石冲击着天然钻石的地位。
在《流光之下》中,爱莉安娜——这个所谓的国际知名设计师对蓝盈莹扮演的女主洋洋得意地说到,由于她所在公司的知名度,即便把人造钻卖出天然钻石的价格,人们也会深信不疑。
这话印证了钻石市场的良莠不齐和真假难辨。
二来,年轻人对天然钻石不感兴趣了。
离开了那些精心编织的故事,离开了那些高明的场景营销,钻石的价值还剩下多少?
《中国经济周刊》的一篇深度报道里提到,客户近花费近10万买的钻戒,估价只有2万。典当行明确告诉她,就算她今天从她购买钻石的品牌店里再购买一颗10万元的钻戒,明天拿到典当行也只能卖2万。因为典当行无法典当“品牌溢价”,只能以钻石本身的价值为准。
换言之,花10万买一颗钻戒,大部分的钱都花在流通费用和品牌溢价上了。
剥去了附加的情感价值,钻石还剩下了什么?
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期,每一笔大笔支出都必须物超所值,年轻人自然会考虑保值性,不想再做大冤种。
《流光之下》中,蓝盈莹所设计的“灵犀”系列价格为19万。
所以,环环觉得,这部剧推出的时机不对。
钻石的行情过了。
贰
年少不知黄金好,错把钻石当成宝!年轻人醒过神来了。
与钻石受到冷遇的境遇相反,黄金受到了包括年轻人在内的民众的热捧。
现在的金价已经突破600了,但人们仍旧趋之若鹜。
中国黄金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黄金消费量554.88吨,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长16.37%,其中黄金首饰同比增长近15%至368.26吨。
反映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里,就是金银珠宝成为上半年商品零售类别中增长幅度最快的品类。
商家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品味,黄金饰品的设计越来越时尚,有些还和国风IP进行了联名。再加上金豆豆和小黄鱼这些特殊的造型,使黄金在某种程度上竟然成了社交货币,年轻人乐于在朋友圈分享,在小红书写购买和积攒攻略,使得年轻人也成为了黄金购买大军中重要的新生力量。
所以,在《2021中国黄金珠宝消费调查白皮书》中就显示,在金店的消费群体中,25至35岁的顾客占75.59%。
这一波,年轻人妥妥地跟上了大妈的步伐。
撬动了年轻人这个大市场,难怪多家黄金珠宝首饰公司上半年业绩都很不俗。
以赵雅芝代言的老凤祥为例,上半年营收为403亿元,同比增幅为20%,净利润大涨43%至12.7亿元,扣非净利润大涨逾44%至近13亿元。
老凤祥在报告中表示,上半年营收增长“主要系黄金珠宝首饰销售增加所致。”
周大生虽然实力稍逊一筹,但营收增幅更大——在今年上半年,周大生的营收为80.74亿元,同比增幅为58.37%;净利润为7.4亿元,同比增加26.45%。
你以为只有我们中国人爱买黄金?
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显示,去年1月至9月全球的金条和金币需求比去年同期增长3%,达到881.8吨,创下9年来新高。
在俄罗斯、欧洲和日本,到处燃起了购买黄金的热潮。
叁
去年年底,日本的一位市场分析师丰岛逸夫曾经预测:“到2023年经济衰退或将表面化的担忧正在进一步推高黄金需求。”
果不其然。
黄金价格走高,背后的推手有国际政治形势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有美元汇率波动和各国央行加大黄金储备对冲,也有房地产市场和股市的不景气。
这一切合力,终于把年轻人裹挟进了买黄金的行业。
不过,虽然这一届年轻人号称“人间清醒”,他们选择买黄金而不买房,一是因为房产要变现的流程繁琐,时间漫长,二是因为自觉投资房产需要资金门槛也有一定的风险,自己掌握不了这么高技术的活
至于房产,或者说好房子的价值一直都有,说白了是以时间换空间,换高额回报。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一线城市和那些GDP靠前,购房政策又宽松的城市仍旧是未来人口大规模流入的目的地
近来的政策也在鼓励置换,该买的买,该卖的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