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贾彦,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申燕
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是A股市场创新建设的顶层设计。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和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应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本文指出,引入资本“活水”,强化科技赋能实现创新驱动。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须建立三个战略制高点,推动中国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中特估”是A股市场创新建设的顶层设计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结构体现出与经济体制演进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适应的趋势。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简称“中特估”)是2022年底以来资本市场呈现的一个新理念,“中特估”板块主要包括估值偏低的金融企业和央地国企,尤其是一些市值较大的央企集团。截至2023年6月,央地国企控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34.85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超过40%,涵盖了能源、交通、通信、军工、金融等多个战略性和基础性行业。央地国企蓝筹股板块具有低估值、高分红、涉及国家安全和民生保障重要领域等特点,对相关国有上市企业进行重新估值被市场普遍认为是构建“中特估”的主要目的。
第一,“中特估”体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中特估”的实质是从股权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国家财富的增值实绩。目前“中特估”基本涵盖了我国的战略性产业体系,包括:第一类是“国本”,比如核能、高产农业,新材料和特殊材料产业等。第二类是“国基”,包括国家的基础产业,例如装备工业、软件、航空等。第三类是“国关”,包含产业关键点、关键技术,如民用大飞机、卫星、航母、发动机、操作系统软件、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5G)芯片、加密算法等行业。第四类是“国富”,包括汽车、造船等复杂型制造业带动制造业产业链的全面发展。探索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决不能停留在单纯追逐资金流向、板块互动的微观结果,而是要从本质上把握好“中特估”的高质量发展逻辑。行之有效的“中特估”应涵盖传统经济金融学之外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重要考量因素,如国家安全、社会责任、产业升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等。通过积极借鉴海外成熟资本市场估值的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实际发展情况,将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公司治理能力与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激励企业在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即环境、社会和治理)社会责任方面的担当,根据所有制形式、盈利模式、可持续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差异,完善契合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估值框架,为投资者提供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
第二,“中特估”是资本市场长效发展的新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度融合,应推动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加大布局力度,切实发挥央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中特估”将促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进行股权融合,提升实体经济活力和推动重点领域优先发展。布局战略性重点行业的央地国企上市公司,将通过发挥产业竞争优势,锚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核心资产,实现央地国企板块的价值重塑与回归,助力探索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估值定价体系,提升投资人长期回报水平,更好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效发展。
上市央地国企估值偏低的原因探讨
近年来,我国上市央地国企资产质量和经营状况总体稳健,已成为A股市场“基石”中的“压舱石”。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的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1432家境内上市国企,占A股上市公司总量的27.91%。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在“国企三年行动”中发挥了重要引领示范作用,在引领资本市场创新和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及抵御宏观风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成效显著,有助于实现资本市场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中特估”概念的提出,提供了观察资本市场的新视角,但目前国企估值水平依然偏低,已成为深化中国特色资本市场估值体系的主要掣肘。从2023年一季报数据看,以净利润〔TTM(Trailing Twelve Months),最近12个月〕计算,上市央地国企占A股市场净利润比例已达70%,但总市值占比仅为48%,估值水平与上市央地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相匹配。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付费¥5
阅读全文
文章来源:《清华金融评论》2023年9月刊总第118期
本文编辑:孙世选
Review of Past Articles -
01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