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司到落马洲,过关后再打车回家,一共只需要45分钟。”Ada向界面新闻记者描述她每周一次的通勤。Ada是香港人,在深圳工作近4年,几乎每周末往返于深圳与香港之间。
Ada愈发感觉到深港两地像一个城市,她可以直接刷香港身份证进高铁,在深圳能申请电话卡,吃到家乡口味的面包,家人和朋友们北上深圳消费的频次也越来越高。
事实上,Ada身边每周往返于深港两地的同事不在少数,她所供职的货拉拉是一家起于香港、在深圳发展壮大的科创公司。
深圳是香港进入大湾区腹地的陆路门户。过去四十多年来,港深两地由西至东建设了七个陆路口岸和相连的交通基建,两地的“亲密互动”已是常态。日前,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深港合作正在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在大湾区融合的背景下,港深两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类似货拉拉这样的科创企业,它们身上带有明显的香港和深圳色彩,成了深港融合最直接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我觉得这种融合是一种合力,大家互相推动,1+1大于2。”Ada说。
冲出香港
2013年,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高潮,各类O2O创业赛道风起,香港人周胜馥也从中看到了机会,最终,他把创业方向定在同城货运O2O。 随后,周胜馥在香港创立了EasyVan(啦啦快送),用户通过EasyVan的App,即可一键呼叫附近的货车,完成同城即时货运。后来EasyVan发展为中国内地的“货拉拉”,海外的lalamove。周胜馥说当时的愿望很朴素:“希望香港能出来一家成功的互联网创业公司”。
香港马路上的lalamove车辆
货拉拉成立的第二年就把业务拓展到了内地,从港深“双城记”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壮大之路。“深港毗邻的先天优势为货拉拉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货拉拉副总裁陈宇表示。
如今,这家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知名的互联网货运平台之一,业务覆盖全球11个市场、超过400座城市。
与货拉拉相似,商汤科技的爆发之路也是从香港进入内地开始的。由于香港市场较小,且竞争者众多,初期探索不顺的商汤科技,选择通过深圳进入内地市场。以每三个月拓展一个城市的速度,短短两三年时间,就从内地市场蔓延至亚太地区。
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案例是大疆。
从一个“失败”的毕业设计,到第一家真正意义上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的中国公司,大疆的崛起之路充满传奇色彩,它也是深港双城孵化的科创奇迹。
2006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就读的汪滔在导师李泽湘的支持下,拉上两位同学一起在深圳创办了大疆科技公司,并把母公司放在香港。汪滔肯定想不到,日后自己的公司将成为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占有率高达80%、估值超1600亿的科技巨头。
大疆的成功例子体现了深港合作的巨大优势,汪滔在香港科技大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拓展了国际视野,但没有局限于在香港发展。他很好地利用了深圳完善的产业链和运营成本优势,同时还把市场定位在全球市场,整合了台湾、硅谷,还有国际其它区域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优势。
不难发现,正是深圳和香港优势的充分融合,才造就了今天货拉拉、商汤、大疆等企业的成功。
随着大湾区融合步伐的加速推进,深港经济互补、社会融合迎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从香港起步,在内地发展,进一步走向世界。
优势互补
资料显示,大湾区的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全球创新指数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二。
在这个过程中,仅一河之隔的香港与深圳优势互补协同效应尤其明显。
一方面,香港拥有雄厚的基础科研实力,目前有5所大学跻身世界百强,国家两院院士逾40人,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分中心、28所与世界级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的创新研发实验室,而深圳有很强的转化落地能力,完备的供应链,“香港高校科研+深圳创新产业”的组合模式已十分常见。
另一方面,香港有打开海外市场的天然优势,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香港能够吸引很多国际化人才,比如lalamove在香港的办公室,有来自20多个不同国籍的员工,他们不仅为货拉拉带来了国际化视野,也有助于公司的国际化拓展,而深圳有珠三角制造业的扎实基地,突出的先进制造能力,背后更是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内地市场。
货拉拉在早期的起步阶段曾获香港科技园创投基金(HKSTP Venture Fund)的投资,香港成熟且活跃的投融资机构为其提供了便利。香港科技园的“IncuApp”孵化计划为企业提供了办公空间、基础设施、投资配对、人才招募等方面的帮助。
深圳华强北路上的货拉拉车辆
落户深圳后,货拉拉更是获得了深圳政府真金白银的补贴与奖励,单一补贴可以达到千万元以上,这对于创业起步阶段的企业来说是雪中送炭。货拉拉深圳的办公地点在政府扶持的园区,享有非常优惠的租金补贴,租金仅相当于同地段商务写字楼的1/3。此外,对于高层次人才在引进落户、子女教育等方面,深圳市都给予货拉拉扶持和补贴。
“在香港孕育的国际化商业思维和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与深圳的科创优势,形成了聚合效应,没有大湾区这块沃土,我们就没有今天的收获。”陈宇说。
进入内地后,深圳及背后的珠三角是货拉拉发展的主要阵地,这里的服装、电子、灯饰等轻工业产业蓬勃兴盛,对货拉拉这样的同城及短途货运有强劲的市场需求,也使货拉拉迎来了业务快速增长,在2017年这一年内开城数量从39城增至108城。
在货拉拉技术总监陈永庭看来,内地和香港的工程师各有优势,二者可以形成互补,比如,内地工程师在“技术服务于业务”上的优势更为明显,而香港的工程师相对更具国际化视野,能带来最新的行业理念。据了解,货拉拉香港办公区的海外籍贯员工占比接近20%。
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团结香港基金副总干事黄元山认为,香港发展创科的优势在于最上游的基础研究和最下游的上市集资,但对本地的科研成果并未给予足够的商品化支持。
为了进一步突出对科创的重视,香港特区政府近年来不断调整,例如在2015年将之前在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的创新科技处独立为创新科技局;2020年7月推出“再工业化资助计划”;如今更是将创新科技局调整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进一步推动创新科技发展及成果转化。
香港科学园,图源:视觉中国
香港科学园是香港最大的科技研发及企业孵化基地,也是香港建立世界级创科中心的核心载体,目前集聚了逾1100家创科企业、1.7万名创科人才,发展已具规模。香港科学园也是香港最大的初创企业培育地,累计成功培育980余家初创企业,大疆、货拉拉、商汤科技的初创地都在香港科技园。
“香港的独特性是深圳缺少的,深圳的独特性又是香港没有的,两种独特性相加的区域,在全世界都很难找到。”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
到今天为止,随着深港融为一体,深港的上述优势不断在放大,尤其在香港“转向北上”后,科技创新成为双城战略目标。
科创高地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与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建立了非常紧密的经济关系。“前店后厂” 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及经济发展,珠江东西两岸已经形成一个连绵不断的世界级城市群。
如今,香港与深圳互动尤为频繁,15分钟从福田高铁站到香港西九龙,皇岗口岸、福田口岸、福田保税区一号通道连接香港,福田成为众多港人进入内地的“第一站”,成为众多北上港人创业者的优选之地。据统计,在福田区居住的香港居民约有5万人,在香港居住的福田乡亲也有近4万人,数量均为深圳市各区第一。
货拉拉在深圳和香港的技术人员每周都会互相来往,面对面交流,特别是在一些深层次的业务沟通上面,“有些工程师甚至就住在口岸附近,离香港办公室和深圳办公室的距离都不远,方便双城办公。” 陈永庭说。
陈永庭认为,面对面的沟通让大家真正融合成一个团队,大家用同一套技术,同样的思考框架去决策,可以更快地推动公司前进。比如深圳团队研发出一个有效的技术模块,很快就能复用到香港或海外。货拉拉在“人车货路”数智化、大数据积累等方面的实践,已经可以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通用。
在中国内地,货拉拉也在探索更符合货运场景的创新技术,如为货运优化的专有数字地图可以根据GPS数据,自动生成POI输出信息,从而方便商户选择取货及卸货地点,将来也有望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使用。
自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河套合作区以“一年一个样”的速度,加快推进开发建设、开放创新,深港协同开发、科创合作。
在福田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3.02平方公里的“方寸之地”上,150余个高端科创项目正加速推动落地。目前,河套合作区集聚了AI+机器人试验的药物研发领导者晶泰科技、L4级自动驾驶元戎启行等深港独角兽企业总部及研发中心8家。深港澳芯片联合研究院、澳门大学集成电路微电子研究院、鲲云科技等科研院所、科创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成果斐然,“湾区芯谷”初具规模。
河套合作区,图源:视觉中国
除了河套合作区,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选择从深圳前海开启创业之路。目前,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系列空间面积约36万平方米,累计孵化创业团队超900家,其中香港创业团队460家。
根据香港科技发展蓝图的规划,到2032年,香港研发支出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从目前的0.99%提升至2%、初创企业数增至约7000家、科创产业从业人员从4.5万余人增至不少于10万人、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提升至5%。
种种举措向深港科创人员发出一个积极信号:深港科创发展已迎来“黄金期”。
创科香港基金此前发布的《香港独角兽榜单 Unicorn HK 2021》显示,来自互联网物流、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医疗健康、半导体和新能源等领域的 18 家企业榜上有名。其中,货拉拉作为估值超100亿美金的大湾区超级独角兽位于榜单前列。而在2017年之前,香港的独角兽企业数量为零。
上述榜单的独角兽企业,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立足香港,扎根大湾区,放眼全球”。随着大湾区的进一步融合,深港两地正在成为新的科创高地,许多创业公司在此起步、成长,有些已经成为优秀的上市企业,而这些企业外溢的资本资源、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又能够不断滋养出新的科创公司。
不难预见,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独角兽企业在大湾区涌现,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引领生活方式的“火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