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了,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

时事新闻2023-10-14 20:12:02无忧百科

“第二批了,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

【文/观察者网 王恺雯】

10月13日上午,7根流失海外百年的圆明园西洋楼石柱回归故土,首次在圆明园遗址公园正觉寺的“最上楼”同公众见面。

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13日对观察者网表示,这些石柱是继马首铜像后,第二批从海外回流到圆明园的重要文物,回归意义重大,“与其艺术价值、文物价值相比,回归这件事本身的价值更高”。


2023年10月13日,“最美的重逢——圆明园石柱回归展暨2023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式活动”在北京圆明园举行 图源:视觉中国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在圆明园等皇家园囿大肆劫掠、焚毁,园林建筑被毁殆尽、无数珍宝不知去向,一代名园逐渐沦为荒园废园。

回归的7根圆明园石柱此前被挪威卑尔根科德博物馆收藏。那么,它们是如何流入挪威博物馆的?

刘阳长期追踪圆明园流散文物,据他介绍,这批石柱在被科德博物馆收藏之前,为挪威人蒙特(Johan Wilhelm Normann Munthe)所持有。


1913年,蒙特在北京 图源:科德博物馆官网

刘阳表示,蒙特于1887年前后来到中国,在中国海关任职,后又担任袁世凯的骑兵团团长、参谋长等多种职务。在华期间,蒙特收集了2500多件中国文物,多为散落在民间的圆明园遗物,包括石雕、玉器、青铜器、陶瓷、绘画、丝绣等,其中最不寻常的就是圆明园的石雕。

据科德博物馆官网介绍,该馆馆藏中国文物4000余件,其中有2250件是蒙特捐赠的。

观察者网注意到,1935年蒙特去世后,该博物馆在1961年至1964年间收到了蒙特收藏的276件藏品,其中包括20件“圆明园大理石底座”。不过,目前能找到公开资料和影像的只有此次回归的这7根石柱。

在2013年7月出版的《谁收藏了圆明园》一书中,刘阳介绍了这7根石柱。据他考证,这些石柱原来的位置分别位于圆明园养雀笼、谐奇趣、海晏堂和方外观四处地点。



科德博物馆官网展示的圆明园石柱

据了解,2013年8月,北京中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黄怒波在北欧参加活动时,与科德博物馆前馆长爱兰德(Erlend)结识,后应邀参观科德博物馆。参观过程中,他看到了圆明园石柱的展示,当即向爱兰德馆长表达了希望圆明园石柱能够回家的愿望。经过科德博物馆基金会与董事会的反复商议,科德博物馆内部就石柱重归故园一事,达成了一致意见。

2018年4月,挪威文化部审核批准了科德博物馆关于该批石柱文物的出境许可,同意将石柱归还中国。《北京晨报》2014年2月曾报道,这批圆明园石柱原计划回归后在北京大学对外展示。

2019年10月,为了便利该批石柱进境,实现石柱的最佳保护展示效果,国家文物局积极协调北京大学和中坤集团,推动将该批石柱存放在圆明园或其他具有文物进境免税资格的博物馆。

2023年3月至6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推动,海关总署密切配合,在北京海关、天津海关、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天津管理处、北京大学、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的多方共同努力下,7根石柱以“文物”名义顺利入境。

6月20日,7根总重超过2.6吨的石柱安全运抵北京,21日于圆明园完成文物点交入库。

此后,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专家开展实物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7件文物为汉白玉质地,工艺精湛,浮雕雕刻花卉、缠枝几何纹饰,具有中西合璧的文化因素。其质地、纹饰均可与现存圆明园西洋楼遗存的文物对照。该组文物保存较完整,略有风化痕迹,据工艺、纹饰和材质情况,可定为真品。该组文物原存于KODE博物馆,该博物馆旧藏中有大批民国时期文物。原持有者于民国时期曾长期在中国工作,该组文物应为其在此时期获得并流出中国。”

刘阳对观察者网表示,此次回归的7根石柱均为西洋楼建筑构件,虽然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但不属于稀有文物,“圆明园西洋楼遗址还有一模一样的石柱,国内别的单位也有类似的。”

“但这些石柱是继马首铜像后,第二批从海外回流到圆明园的重要文物,而且还能找到它在圆明园原来的位置。与其艺术价值、文物价值相比,回归这件事本身的价值更高。”

刘阳说,圆明园石柱的回归让他看到了更多圆明园文物回归的可能性,也为将来其他中国文物的回归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本文标签: 文物  石雕  石柱  可能  圆明园  西洋楼  大英博物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