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蕾蕾
学习就像一场接力赛,开学第一个月就是“第一棒”。
“第一棒”跑好了,可以让孩子在之后的学习中信心满满,轻松应对。
如何帮助孩子跑好“第一棒”,这几个“坑”千万别踩。
没有规划,只抓眼前不看目标
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进行了一项跟踪调查。
在这群年轻人中,27%没有目标,60%目标模糊,10%有短暂的目标,只有3%的人目标清晰且长远。
25年后,为数不多的、一直朝着目标努力前进的人,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
10%有短暂目标的人,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那60%的人,成为了社会的腰部力量,生活安稳但没什么成就。
而没有目标的人,只能在社会的最底层苦苦挣扎。
开学第一个月,是孩子动力最足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有逆袭的机会,制定新学期计划很重要。
进入不了状态,上课走神
刚开学,很多孩子还沉浸在假期的自由散漫中,人坐在教室里,心早就飞到九霄云外了。
有的孩子焦虑、浮躁、胡思乱想,上课45分钟,不知道他的脑袋里放了几场“电影”了。
有的孩子,杵着个下巴呆呆地看着黑板,一节课下来啥也没听,啥也没想,光顾着发呆了。
课上走神1分钟,课后摸索半天功。
越早进入学习状态,抓住课堂45分钟高效学习,越能提升学习成绩。
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
课堂上,当老师提问时,总有几个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和老师积极互动。
老师讲到难点,也是那几个学生开动脑筋,和老师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请同学到黑板上解题,还是那几个学生积极举手,自信地走上讲台。
为什么总是那几个学生能跟着老师的节拍“起舞”呢?
查阅学霸们的经验分享时,预习和复习这两个词总是频繁出现。
几乎每个优秀的学生,都有预习和复习的习惯,不需要督促,已经成为他们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一书中写道:
一个新的习惯,需要经历反抗、不稳定和倦怠等3个时期,一个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1个月的时间。
开学第一个月,是帮助孩子养成预习和复习的最佳时机。
心思还在手机上
如果要给家长担忧的事情做个排名的话,手机一定能冲进前三名。
假期里,耐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很多家庭都是手机自由的。
玩游戏、刷视频、聊天,孩子醉心于手机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即使是开学了,很多孩子的心思还在手机上,迟迟进入不了学习状态,甚至还偷偷把手机带到学校。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选取了100名来自中下阶层家庭的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
他把孩子们分成了2组,50个孩子接触不到手机,50个孩子则痴迷于手机。
10年后,50个玩手机成瘾的孩子中,只有2人考上了大学。
另外50个从不玩手机的孩子,几乎全部考上了大学,其中有16人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新学期第一个月,家长一定要管住孩子的手机。
不重视课外阅读
美国社会学家玛利亚·埃文斯曾做过一项调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收集了全球7万多家庭的数据,结果显示:
家里有500本藏书的孩子,平均多受3.2年的教育;
有阅读习惯的孩子,完成大学学业的可能性也多出19%;
孩子自主阅读,即使父母受教育的水平相差很大,但孩子受教育的情况也相差无几。
不管教材编写得如何好,但篇幅有限,课本承载的知识是有限的。阅读课外书籍,可以帮孩子打破知识的局限性,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对课堂知识也是促进和补充。
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
开学季,孩子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是很多家长的心头大患。
咬着笔杆发呆、一块橡皮擦玩半个小时、一写作业就想上厕所、擦了写写了擦……
明明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非得磨蹭三四个小时,正确率还奇低。
坐到他身后亲自监工,他瞬间化身“杠精”。
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学习态度的培养。
新学期第一个月,花时间和精力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在日后的学习中,家长能省心很多。
没有天生优秀的孩子,优秀孩子的背后都是父母的默默付出和用力托举。
就像知名主持人王芳说的:
“培养孩子,父母永远都有方法,方法就是带领孩子去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