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本上曾经讲过,落后就要挨打。在弱势的情况下,乞求外来者的善待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祖国已经强大起来。
虽然经济上早已不依赖海外,甚至是全球重要的发展区域。可是在教育这块,很多人却感到难以理解。就比如大学里,总是听学生们喊:凭啥对外籍留学生那么好?
大学里的黑人与日俱增,为啥拿奖学金“雇”外籍生
教育逐渐走向国际化,是一种趋势。我们的学生要出国留学,同样,许多外国的年轻人也向往到中国学习和生活。
然而,二者的初衷却显得有些不一样。我们去海外学习,往往要经过语言能力的测试,并且花费不少成本。相反,许多外籍生在国内的高校,不但减免学费;连奖学金都更高。
他们住着空调、沙发一应俱全的豪华宿舍;而我们自己的学生要挤在破旧宿舍区,盛夏热得要靠全体同学“喊话”才能引起外界的注意。
大家有没有发现,大学里的黑人似乎“与日俱增”。很多高校迎来开学,我们不妨观察一下。以前也只是广东那边多些,现在其他很多省份的黑人留学生都变多了。
如果你所在的市区刚好有大学,那么出门不难碰到逛街的老外。关键是,最令学生和家庭痛心的,是他们的补助和奖学金超过想象。
补助方面往往没有什么门槛,只要前来就读,每月能领到几百到两三千的生活费。根本不需要像国内的特困生那样勤工俭学。
有些名校,给外籍生源提供的奖学金每人高达十万以上。类似现象早就引发不少争议。这算崇洋媚外吗?如果教育都这样差别化,如何让自己的学生热爱家乡呢?
教授:别怪学校,谁让高校排名这么吃香呢
一位教授说得很精准,这实际上是在拿奖学金“雇”外籍生。而非洲普遍经济水平不佳,所以对他们的学生最具吸引力。
养着这些外籍生,是高校太“傻”吗?用成年人的思维,当然不是。这里涉及到的是高校排名问题。正是根据相关的规则和评判标准,高校才愿意拿出资源给外国生源。
不但包括学生,还包含教师。这方面参加过高校招聘的毕业生应该有所体会。普通人的能力远高于外籍应聘者,但要了后者。
这些都是因为,高校里外籍人员数量多,可以提升“国际影响力”。这位教授透露,也不能完全怪学校,谁让现在高校排名那么吃香、那么受重视呢?
无论是学术合作,还是申请资金支持,以及高考、考研时学生们的志愿选择,都可能因为所谓的“排名”而产生差别。
相当于靠减免学费、提供奖学金,吸引这些非洲学生“充数”,以便获得更多其他层面的好处。难怪外籍留学生缺勤、考试成绩差,学校也不在意。
难怪他们身处异国他乡,没感觉多么自卑,反而幸福地跟老家的妈妈通话:我在这里啥都不愁,简直太好了。国内学生只能自嘲:哪还有这样的好事,“充数”就有钱花。
过度关注高校排名,可能丢西瓜捡芝麻
任何现象背后,都存在外行不清楚的缘由。听完解释,估计很多同学和家长就会理解为何现在大学里的外籍生源,尤其是非洲学生越来越多。
有出国经历的朋友应该知道,我们因为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等诸多原因,往往被视为“特殊的存在”。而高校排名中,不乏海外的机构。
把国际化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标准之一,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但无奈之处是,我们如果想进行合作,还必须在意这东西。
还有许多家长,对高等教育处在比较教条的层面,子女高考时总是愿意对比这些排名去单一地认定哪所学校“好或差”。
实际上对于我们普通人,只是想拿个好文凭找份工作的学生,高校排名真的不能最直接地反映是否值得报考。
里面除了外籍师生数量带来的影响力,还包括“知名校友”、富豪榜人数、参与校外活动频率等多种事宜。
可是许多问题跟我们普通学生几乎没有多少关系。学校是否重视国内的学生,是否人性化,教学和就业如何,才是我们更要注意的问题。希望高校不要一味追求排名,丢西瓜捡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