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总聚焦在建筑本体上,我们竞争不过西方”

时事新闻2023-09-30 15:41:30无忧百科

“如果总聚焦在建筑本体上,我们竞争不过西方”

【文/观察者网 严珊珊】在世界建筑工业领域, “中国建造”已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处于领先地位,那“中国设计”呢?在产业链最具增值效应的设计环节,中国建筑走到了哪一步?

9月27日,2023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主题论坛——“设计无界·共创新生”国际建筑设计高峰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国家体育场“鸟巢”中方总设计师、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接受了观察者网专访。

从 “鸟巢”的器物之美到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人工与自然交互的契合和可持续之美,李兴钢见证了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变化。他坦言,2008年,我们需要“鸟巢”这样标志性的建筑来展现国家形象、呈现改革开放成果,如今,则是追求建筑形象的低调和消隐,强调人工和自然环境相融共生,这是文化自信的新表达。

“如果总是聚焦在建筑本体上,我们是竞争不过西方的。”在李兴钢看来,理念的变革是未来发展的灵魂,要让 “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并关注和强调理念的落地,以中国式现代建筑设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3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主题论坛,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李兴钢作题为《中国建筑的现代性》的主题演讲。

“这个时代,光强调建筑本体的器物之美不够了”

荷兰建筑师、央视大楼设计师雷姆·库哈斯曾对建筑学危机发表看法:“如果我们不转而思考更急迫,更当下的新问题,建筑学不会持续到2050年。”

对于中国建筑师当下该关切什么,李兴钢的回答是: “天人合一”哲学的现代表达。

在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李兴钢带领设计团队打造了冬奥场馆历史上的里程碑——盘踞海坨山体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以舒展之姿打开了“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建筑新章节。


2022年2月14日,北京延庆,航拍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全貌。(图源:视觉中国)

这与当初参与“鸟巢”项目期间与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德梅隆的合作不同,延庆赛区由李兴钢团队把控全局。同样是以国家之力展现中国面貌,建筑设计理念却发生了很大转变。

“在2008年那个时代,我们更多强调建筑的标志性、象征性,以展现国家形象,呈现改革开放成果,所以我老说‘鸟巢’代表的夏奥场馆是要向世界呈现宏大而彰显的建筑形象和面貌,希望通过实体建筑来表达我们的文化和文明。而到了今天这个时代,我觉得光是强调建筑本体的器物之美是不够的,或者说有一些片面了。”


2014年6月20日,国家体育场“鸟巢”。(图源:视觉中国)

李兴钢进一步阐述道:“我发现在我们文明里有一个更高级的思想,那就是人工和自然的关系之美,也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它在当代建筑领域可以被充分地表达出来。”

在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李兴钢团队做了这一尝试,“我们从理念上更注重可持续性,强调建筑在山林环境中的低调而消隐,这既与国际奥委会2020议程相呼应,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体现”。

“雪飞燕”是冬奥会滑降、回转、全能项目等雪上项目竞赛场馆,其中赛道长超过3公里,落差近900米,并需要大量配套基础设施,覆盖约4平方公里范围的山体,相当于把半座海坨山变成一个场馆。因此,设计难点是如何让场馆和山林环境更加融合,既满足赛事和运动功能,又不破坏、不过度介入自然环境。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

在李兴钢看来,追求人工和自然环境相融共生的场景,是对中国文化理念、文化自信的新表达,人与自然互动和互相成就的和谐之美也蕴含了东方人的生存哲学。


2021年10月6日,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图源:视觉中国)

要实现这一目标,数字化技术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李兴钢介绍道:“当年‘鸟巢’是第一次在中国建立这种三维数字化设计方法,以解决复杂的空间几何构型的设计和建造问题。我们在冬奥会延庆赛区,把这种原来用在建筑本体上的数字化技术扩展到自然环境中,也就是更为复杂的自然环境一定程度上被我们数字化了。这样一来,人工建造活动跟自然山体环境能够更好地实现拟合和匹配。”


复杂山地条件下雪上场馆综合设计方法和技术体系——雪车雪橇赛道的“地形气候保护系统”

李兴钢强调,面对环境带来的挑战,除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离不开建筑师传统的工作方法——要靠身体和脚步去亲身体验这个环境,去勘察和丈量它。

“一方面能够直接对自然环境产生敬畏,人的身体和大自然相比太渺小了,可以强化对如何实现人工建造和环境相契合的思考,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收集数字化技术无法感知的细节,人能够感受到、触摸到更多细节,更好地实现人工和自然的交互。”


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暨奥林匹克园区全景

据李兴钢介绍,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的场馆均由中国建筑师主导完成,他对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印象深刻,“这就是新建筑与工业遗产的互相成就,工业遗产凸显了大跳台,大跳台也提升了工业遗产这个特殊的环境”。

“如果总是聚焦在建筑本体上,我们是竞争不过西方的”

中国作为“基建狂魔”,近年来在工程建造领域的竞争力有目共睹,在李兴钢看来,中国技术的影响力已经提升,接下来比拼的就是设计理念。对于中国设计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李兴钢深有感触。

“据我自己的观察,中国的技术、工程能力在世界上是占有一席之地的,甚至是领先的,这彰显在很多领域。比如新能源汽车,比如我们建筑领域,同济大学袁烽教授的机器人智能建造、3D打印技术,还有我们在冬奥场馆所研发和运用的可持续性工程技术等。与此同时,将中国文化和生活哲学的思想理念融入建筑领域的成果,也愈发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为什么呢?这是世界发展的大背景所决定的。”


崇礼冬奥展馆“崇台”,李兴钢设计作品

李兴钢认为,当代西方文明所代表的是工业文明和一部分信息文明,这种文明发展到今天,既把人类发展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带来很多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出了问题,比如带来“大城市病”,带来环境、气候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恰恰可以用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互成的理念来调节和改善。“像过去以中国的技术能力呈现在世界面前一样,我们会努力更多地通过中国理念、思想、文化、哲学在建筑中的表达,向世界呈现新面貌。”


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李兴钢设计作品

2023年全国两会,李兴钢作为政协委员,提交了“以中国式现代建筑设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三份提案,希望能解决现存问题,并推动行业发展。

李兴钢认为,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和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成就举世瞩目,但一些问题不可忽视:一是建造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扰动和破坏;二是艺术追求与工程要素离散割裂;三是新建建筑阻断历史遗存传续。

“我自己思考和提出的‘胜景几何’设计理念,特别强调人工和自然的交互,强调建筑和环境的互成,我希望建筑行业、建筑学科能更加重视这种关系。因为如果我们总是聚焦在建筑本体上,我们是竞争不过西方的,而且也会产生很多问题。所以需要从理念上进行调整,进行转向,回归到我们的文化和文明中所特有的、更加适应未来发展的理念和方向上来。”


元上都遗址博物馆,李兴钢设计作品

当然,中国式现代建筑设计不能纸上谈兵,还需要具体的工作方法来支撑,李兴钢强调,工程建筑学方法很关键。

“要把体现这种理念的技术场景、工程原理跟建筑设计进行有效结合,建筑设计不再是一种艺术家式的‘任性创作’,这是无法适应未来建筑发展的。在各种的技术支撑下,在不同的工程需求下,未来的建筑将越来越复杂,如果我们总是用那种拍脑袋式的做法,恐怕会产生很多问题,所以我又思考和提出了‘工程建筑学’设计方法。”


安徽绩溪博物馆,李兴钢设计作品

从事建筑设计30多年来,李兴钢遇到过多次好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案在各方博弈下无法落地的情况,“发生太多次了”,“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说最重要是理念的共识,共识是最关键的。”

李兴钢认为,从政府、甲方、公众直到专业设计界,大家需要达成理念的共识,而这既需要相关政策和规范、标准的支持,也需要行业相关各界的充分沟通和讨论。

他举了一个例子——城市更新。“城市更新这个领域牵扯到非常复杂的工作环境,包括政府的力量、公众的力量、媒体的力量、业主和使用者的力量,还有专业设计和工程实施者的力量,种种力量在其中进行博弈,为了最终达成各方面都较为完善的共识,需要做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

“其中建筑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就像是一个把各种线头串联起来的关键角色。”


北京大院胡同28号改造,李兴钢设计作品

此次来上海参加2023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国际建筑设计高峰论坛,李兴钢觉得收获颇丰,大会平台在开放背景下提供了专业的交流,也把建筑行业和学科提升到面向未来的高度。

在9月27日上午举办的国际建筑设计高峰论坛上,“面向未来的建筑设计十大趋势”正式揭晓,分别为生态设计、智能建造、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韧性建筑设计、净零能耗设计、生物材料、适老化设计、沉浸式设计和零碳建筑。


2023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主会期为9月26-28日,展览和活动延续至10月2日。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