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后的首个交易日,疫苗龙头智飞生物(300122.SZ)20cm涨停,当日报收58.4元/股,涨幅19.99%。前一日盘后,智飞生物公告与葛兰素史克签署重组带状疱疹疫苗独家经销和联合推广协议的消息。
银柿财经注意到,这也是智飞生物三年来的首次收盘涨停。单日市值暴增230余亿元背后,带状疱疹疫苗市场究竟有多大?
再次拿下国际巨头独家合作
具体来看,10月8日,智飞生物与葛兰素史克生物、葛兰素史克香港(以下合称“GSK”)签署了《独家经销和联合推广协议》,GSK将向智飞生物独家供应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并许可智飞生物根据约定在合作区域内营销、推广、进口并经销有关产品。此外,协议还约定GSK将优先在合作区域内任何RSV老年人疫苗的联合开发和商业化方面成为智飞生物的独家合作伙伴。
公告还显示,此次签订的协议期限从2023年10月8日起至2026年12月31日止。双方约定的2024年到2026年的预计最低年度采购金额分别为34.4亿元、68.8亿元和103.2亿元。
双方约定的最低年度采购金额,来源:智飞生物公告
对这份协议的影响,智飞生物表示,协议确定了重组带状疱疹疫苗未来三年的最低年度采购金额,保障了协议产品的基础供应,若履约正常预计将对公司代理业务的经营收入与营业利润产生积极影响;另外,本次合作的达成是公司市场推广实力的体现,显示出公司专业高效的市场能力和垂直深入的营销网络得到了更多商业伙伴的认可。
智飞生物还提到,公司将贯彻“技术&市场”双轮驱动的发展策略,让市场推广与技术创新相互促进、双向赋能。公司代理业务取得的成果为持续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公司研发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这是继默沙东之后,智飞生物再次代理国际巨头的疫苗产品。此前与默沙东围绕HPV疫苗(宫颈癌疫苗)等产品的合作为智飞生物带来了丰厚业绩。
智飞生物在4月的一次调研中提到,智飞和默沙东已有超过11年的友好合作基础,近四年协议产品合计基础采购金额超过1000亿元。从2017年至今的6年多时间中,智飞生物有4年的营收同比实现翻倍式增长。据公司年报披露,2023年上半年,智飞生物实现营收244.45亿元,同比增加33.19%,其中代理产品营收贡献占比达到96.47%,按批签发量估算销售情况,HPV疫苗数量占代理产品的比重超过七成。
如智飞生物提到的,在与默沙东的合作之后,此次再与GSK的签约被视为公司的推广能力受到进一步认可,叠加正常履约预期下对公司业绩的积极影响,市场反响热烈,公司股票在10月9日实现久违涨停。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这是智飞生物近三年来唯一一次收盘涨停。
带状疱疹疫苗市场容量如何?
那么,带状疱疹疫苗产品的市场规模和前景到底如何,能否像此前代理HPV疫苗一样给智飞生物带来显著增长?据此次公告,智飞生物三年累计最低从GSK处采购带状疱疹疫苗约206.4亿元,平均每年最低采购69亿元。按照上述智飞生物提到的向默沙东四年采购1000亿元协议产品粗略估算,智飞生物向默沙东平均每年采购HPV疫苗产品约175亿元。
据头豹研究院研报,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病毒潜伏期长,老龄人群易受到免疫和代谢系统恶化的影响,是带状疱疹的高危人群。从海外销售来看,2022年GSK带状疱疹疫苗销售额达到29.6亿英镑,同比增长72%,GSK持续在全球市场的拓展促进了这一销售增长。
研报还显示,按测算,截至2022年GSK美国地区累计销量约为8500万支;对应累计渗透率约为35%,国内按照批签发口径计算GSK带状疱疹疫苗渗透率仅为0.3%左右,渗透率提升空间较大。国内自研上市产品方面,目前仅百克生物(688276.SH)的带状疱疹减活疫苗于2023年1月上市。
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的销售,对于百克生物业绩有一定提振作用。据百克生物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5.99%到72.88%,环比增长102.15%到156.98%,业绩变化原因即包括适逢流感疫苗接种季,冻干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上市销售,及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销量较第二季度增加。
除了就带状疱疹疫苗达成合作外,智飞生物还在公告中提到,公司与GSK还约定将致力于进一步讨论尽快开展一项关于将GSK的RSV老年人疫苗引入合作区域的战略合作。智飞生物同意授予GSK一项优先权,在合作区域内任何RSV老年人疫苗的联合开发和商业化方面成为智飞生物的独家合作伙伴。具体合作以公司与GSK后续商议并另行签署的协议为准。
对上述合作的具体模式,银柿财经向智飞生物方面发送了采访邮件,截至发稿尚未得到正式回复。
据了解,GSK的RSV疫苗于2023年5月获FDA批准,用于预防60岁及以上老年人由RSV感染所致的下呼吸道疾病,系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RSV疫苗;2023年6月,该产品正式在中国获得临床批准。智飞生物在这一领域也有布局,但仍处于研究阶段,半年报显示,公司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产品预计2023年到2024年仍将处于临床前研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