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严珊珊】“愁至独登高处望”,曾让古人感时伤怀的登高望远,在用眼场景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今天,已成为现代人缓解视疲劳的最佳方式。
人类获取的全部信息中,通过人眼获取的比例超过80%,眼睛对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眼睛也许比你想的脆弱。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指导,湖南卫视、芒果TV、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视界联合出品,芒果伯璟制作的首部眼健康科学纪录片《眼睛的故事》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照相机对焦不实时,照片会拍“虚”,眼睛也拥有一个全自动变焦镜头——晶状体,一旦晶状体本身的透明度下降,或者弹性减弱,我们就会看不清。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以及电子产品在工作生活中的渗透,信息接收速度和广度提升的同时,我们的眼健康也面临着越来越高的风险。
千亿级市场尽在“眼”前
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眼科医疗服务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23-2030年)》显示,2022年,国内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达1868.1亿元,到2024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超2500亿元。
公立医院眼科门诊患者增多的同时,我国眼科专科医院数量也在快速增加,2021年增速达到24.18%。2022年,我国眼科医院数量共1203个,同比上涨13.38%,其中,公立医院有59所,非公立医院共计1144所。
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持续增长的诊疗需求和亟需关注的眼健康议题。
近年来,我国眼科疾病的患病率不断提升,并呈现低龄化的现象。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
很多人,除了对近视有亲身体验,在身边的长辈因患白内障、青光眼就医前,对相关疾病一无所知。而白内障是目前全球第一大致盲性疾病,纪录片《眼睛的故事》采访的患者表示,病变往往是慢慢出现的,并不会被立刻察觉。人们对于什么眼疾病可防治,什么眼疾病不可逆转要尽早干预,多数没有概念。
而事实上,我国是全球眼病患者最多的国家,这从来就不是一个离我们很远的问题。
根据统计,我国干眼症发病率约21%-30%,预估至少有3亿患者;我国6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为80%,老花眼一般在38岁左右出现,52岁以后老花眼的发病率接近100%,据估算,在我国有超过2亿的老年人正在遭受老花眼和白内障的双重侵袭;2020年全球原发性青光眼患病人数超过7600万,在中国这个数字是2100余万,其中致盲人数已达567万。
这些惊心的数字,催生了庞大的眼科医疗服务行业,在眼病发展到深深影响生活之前,我们本应该有更多时间去预防和干预。
当代职场人的自我矛盾:控制不住“伤眼”又花力气护眼
中国人的记忆里,从小学开始,每天上下午的大课间,眼保健操的音乐响起,从“为革命,保护视力”的口号简化到“眼保健操,开始,闭眼……”的广播词,每一节揉按的穴位,都刻进了DNA。
但从眼保健操1963年发明至今,中国人的用眼频率和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凿壁偷光的古人当然也会近视,因为缺乏良好的照明条件。但当明亮的灯光变得触手可及,电子设备的全面“入侵”和户外活动的缺乏,近距离用眼时间的提升,让现代人的近视比例大幅上升。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副组长、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宣讲团成员、纪录片《眼睛的故事》总策划杨智宽教授介绍道:“近视眼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为了适应人类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眼球自行拉长了眼轴。我们现在做近视防控,某种程度上是不准进化发生,难就难在这里。我总是说近视眼防控很容易,不读书就没有近视,把孩子送去放牛牧马,难在哪里?既要学习又要不近视,主要还是视觉负担多了,重了,电子产品增多了。”
今年8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截至6月,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短视频用户规模分别达10.47亿人、10.44亿人和10.26亿人,用户使用率分别为97.1%、96.8%和95.2%。
对于网民来说,每天面对电子设备的时间超8小时已成常态,上班对着电脑,下班对着手机、平板。用眼过度困扰的群体遍布各个年龄层,从儿童到老年人,“低头族”的存在没有代际差异。
根据36氪发布的《2022职场人用眼报告》显示,90后是用眼压力最大的群体,平均每天面对电子屏幕的时长超过10小时。近九成职场人都曾出现过眼部问题,用眼压力最大的前三名行业是传媒/广告、金融和互联网。
图片来源:36氪
报告还发现,收入与用眼压力呈正相关:收入越高,面对电子屏幕的日均时间越长,用眼压力越大。
图片来源:36氪
除了长时间看手机、电脑,开车等让人精神高度集中的活动也会显著减少眨眼次数。此外,长时间待在干燥的空调房里,频繁佩戴隐形眼镜,眼妆卸不干净,都给眼睛带来了巨大负担。情绪焦虑、抑郁等精神类问题还会诱发干眼症的发生。
很多职场人“逃不出”的窠臼是:上班面对屏幕坐了8小时,下班后还是放不下手里的电子产品,聊天、追剧、打游戏、浏览种草帖、刷视频、“吃瓜”……
明明有时眼睛已经发出了警告,干涩和不适感传至大脑,却选择“硬扛”也要看下去,接受了海量信息,也填满了一部分空虚,但消耗着珍贵的眼健康。
视疲劳频繁出现后,精致职场人替自己“找补”的方法十分齐全,可谓内服外用一招不落。
购物时首选有“护眼”功效的产品,给电子产品贴上各种“防蓝光”膜,买水果时必选蓝莓,大促时囤一堆护眼产品,睡觉前敷上眼贴或蒸汽眼罩,主打买个“心安理得”的用眼体验,日复一日重复着过度用眼又花力气护眼的流程。
这种现象无疑推动了护眼产品市场的崛起。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测算:2019年护眼市场目前达到1700亿的规模,且保持20%的年复合增长率,2021年已超过2000亿的市场规模。
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1月份至4月份,护眼产品线上成交额同比增长50%,消费主力集中于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低线市场的需求也在增长。
其中,叶黄素酯作为标杆性的护眼原料,在护眼食品市场声名鹊起。为了满足消费场景的多元化,产品剂型也向着便携化且具有社交属性的方向发展。软糖、饮品、果冻等剂型正在流行。
一些职场人的办公桌上,一块区域留给零食,一块区域留给保健品。忙到飞起时,含水吃两粒,给来不及远眺缓解视疲劳的自己一点安慰。
不再谈眼色变,从了解眼睛开始
“‘80后’都开始老花眼了”“近视还无法治愈”“高度近视的人不要剧烈运动”“青光眼只能暂缓不能痊愈”……频繁登上热搜的护眼词条带来了警示:对眼睛的认识没有跟上,让我们在眼健康面前一次次陷入被动,一次次错失更早防治的机会。
但还好,什么时候开始了解和重视都不算晚,保护眼睛是我们的终身课题。
“光明并不是理所当然。”眼健康科学纪录片《眼睛的故事》第一次尝试用深入浅出的方式,重点讲述了我们应该掌握的眼健康知识。科普内容背后,有18位教授专家顾问团队、21位博士及博士后团队提供支撑。
对于科普眼健康的重要性,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专家会员、湖南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段宣初教授深有感触。他坦言,在信息化时代,眼睛负荷越来越重,怎么保护眼睛显得尤为重要。本身中国人近视有易感基因,容易患近视,如果不加以控制,这一问题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我们国家要找上天和入海的人就找不到了”。
眼健康的确是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十三五期间,国家出台了“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16-2020年),鼓励城市三级医院眼科、眼科医院与县级综合医院眼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协作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纵向合作,提升眼科诊疗和眼健康服务整体水平;同时加强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眼病防治工作,探索建立基层眼病防治工作模式,并将初级眼保健服务纳入初级卫生保健体系。
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各地政府纷纷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今年7月,国家卫健委妇幼健康司主办的启明行动——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健康促进活动启动;今年8月30日,国家疾控局组织制定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技术指南》,从公共卫生维度提出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和综合干预措施,以科学指导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但视觉问题不分年龄,值得所有人的关注。老年人及其家属应该多了解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职场人士要多重视干眼症,儿童、青少年的家长则需要关注近视和弱视问题。此外,由于眼睛与全身器官之间都有密切关系,糖尿病患者等群体定期检查眼底也很重要。
欲穷千里目,需先护好眼;要实现积极有效的防治,就要赋予自己掌握眼健康知识的底气。眼睛让我们看见世界,通过《眼睛的故事》,这次,我们一起“看见”眼睛。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