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19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3分钟
国庆期间校长智库推出好书特荐专辑,每天为您推送一本好书书摘。今天与您分享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名校+”共同体总校长罗坤著作《让教育从艺术走向科学》本书展示了罗坤校长的教育理念、课程建设阶段性研究成果和探究历程。本书讲述了罗坤校长在26年教育教学生涯中探索、总结出的课程理念以及目前独有的课程建设成果。具体行文中,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理论+实践”的展示方式,客观呈现其育人理念、具体实践以及发展变化过程。
我是2016年任陕师大实验小学校长的,在初入学校的两个月,稚嫩可爱的学生、年轻的教师团队、经常找我聊天的家长,每一天都在触动着我。一次,我走进学习支持中心,看到老师们给孩子们做个别化辅导,每一组孩子的教育课程都不一样,看着眼前的学生,我在想,教育的最大价值应该是帮助每一名学生找到生命的闪光点,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支点,可以给孩子们“未来”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所以,我们紧抓课程,期望通过课程之变,撬动育人方式的变革。
课程体系之“变”:系统优化,结构统整。“蒲公英”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是满足家长教育期待的课程,因此在课程开始前,我们率先就教师、家长和学生对课程的看法进行了调研,了解实小人对课程的期待与目标。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夯实基础,个性发展,整合拓展”的课程设计理念,以课程的减负增效为出发点,以国家课程校本化为途径,以学科优化统整为方法,着眼于整体性建构学校课程,搭建了涵盖三种课程类型、四大课程主体以及五大学习领域的“蒲公英”课程体系。通过对国家、地方与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的优化设计、有机整合,形成了既能体现国家意志,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差异性,同时兼顾地方和学校的差异性的学校课程体系。
学科联结方式之“变”:组建群落,突破壁垒。在具体的学科课程整合中,我们不是进行简单的加与减,而是渗透与链接。通过从单一学科建设到组建学科群落的方式,实现学科内优化、学科间统整和跨学科资源整合,进而突破学科壁垒,深化学科育人价值,促进学科走向深处。在这一过程中,焦点式课程群、多学科统整课程群和跨学科课程群形成。在焦点式课程群中,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基于学科内的、围绕单学科内容衍生出的课程群落,形成了美育、审辩式阅读等学科品牌;在多学科统整课程群中,我们注重打破学科内容之间的边界,重视整合,强调学科与生活、学科与社会和学生发展间的整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课程,如将社会热点和中华传统文化与学科课程、课程标准进行有机融合,确定了“小小中国心·大大世界眼”主题,将更多具有鲜活生活气息的内容和主题进行结合,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进行思考与实践。在跨学科统整群落中,我们注重学科之间的配合,强调打破学科壁垒,为学生建构一个开放的课程体系,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如信息与科学整合为“思创”板块,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结合形成“美术表达”课程。
课程空间之“变”:扩宽渠道,空间即课程。在陕师大实验小学的环境空间设计中,我们将课程植入空间,强调空间即课程,突破教室空间的局限,从墙面设计到个性班级文化,从美育展厅到绿野仙踪种植园,从书法博物馆到少年科学院,我们努力让校园内每个角落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都是可与学生互动的,是可让学生学习的。在变化学习空间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对教室、校园内的学习场所进行了重构与整合,把一些对促进学生成长有利的空间整合为课程学习空间,增加知识间的联系,拓展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场所。从“宅家学习”期间线上、线下学习与课堂教学的配合到复课后“透气课”的开设,孩子们的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室,在校园内处处可以学习,时时可以学习。
课程资源之“变”:多元主体,构建社区。学校积极整合各种可利用资源,通过社会资源整合、教师资源整合以及购买服务三种方式,形成可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多元化的学习社区。一是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形成社会大课堂,把实践性活动和主题活动作为课程形态,促进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社会和生活进行深度融合,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通过劳动体验、职业体验等专题活动,丰富学生感悟和实践体验。二是形成多元教师主体,施教者从教师拓展为学生、家长和专业人员(艺术家、科学家进校园等),让除教师外的其他主体进课堂:邀请各行各业家长走进校园开设“家长大讲堂”,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课程;邀请学生喜欢的科学家、艺术家、绘本画家走进校园,现场授课。三是专业人做专业事,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让优质教育机构走进校园,聘请专业人员担任社团辅导教师,围绕课程五大板块,开设了涵盖不同门类的80余门拓展课程,为学生搭建更好的平台。
扫码购买
《让教育从艺术走向科学》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来源丨罗 坤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