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再撑着雨伞炒菜!上海今年首个“原拆原建”旧改项目最新进展→

时事新闻2023-10-13 14:27:43无忧百科

不用再撑着雨伞炒菜!上海今年首个“原拆原建”旧改项目最新进展→

昨日,申城今年首个“原拆原建”旧改项目——黄浦区保屯路211弄(部分)旧住房成套综合改造项目地下天然气管道完成搬迁,有望助力这一拆除重建项目再提速,也意味着351证居民距离搬回新家又迈进了一大步。



保屯路211弄“原拆原建”现场

01

撑着雨伞去炒菜

保屯路211弄部分房屋建于1957年,是由梁、板截面较小预制楼盖拼装的砖混结构房屋,起初是政府为住房困难居民建造的,在当年算是设施比较完善的住宅。

“在我十来岁时,爸爸单位分了这里的房子,带着全家人搬了进来。”在保屯路211弄23号居住了50多年的贝紫英老人回忆刚搬进保屯路的日子,言语间还是流露出欣喜自豪之情:“第一次走进保屯路211弄,我眼前一亮,一层楼有7户家庭,配有一个公共厨房间、卫生间,再也不用倒马桶、生煤炉了,让我们开心了好久!

时间飞逝,转眼间孩子们已经长大了,而保屯路211弄的房屋日益破败。“逼仄厨房让人转不开身。”居住在31号楼的吕雅萍说,大部分层面是7户人家共用厨房和卫生间,厨房只有7平方米大小,每一户人家把自家的灶头设置进去后,厨房就显得十分拥挤,最多够站两个人。“大家都把调味料放在灶具下方的柜子里,烧饭拿调料时,我一弯腰就会撞着站在背后的邻居。”久而久之,居民们养成了“错峰做饭”“轮流做饭”的习惯。逢年过节时,知道对门邻居家请客,吕雅萍一家人便去下馆子:“老邻居难得请客一次,我们把厨房、卫生间都让出来。”



共用地方狭小,居民尚且可以“凑合”, 但是房屋年久失修带来的一系列“麻烦事”让居民们头疼不已。“炒菜时,听到头顶上有窸窸窣窣的声响,我得立即盖上锅盖。”吕雅萍说,房屋年久失修,墙壁外层的石灰粉受潮脱落,有时像头皮屑一样沙沙落下来,有时会一整块脱落……好几户邻居在炒菜时,不幸中招,一块石灰块掉进油锅里,忙碌半天的“心血”白费。经年累月下来,他们都养成一个习惯——撑着雨伞去炒菜。

“周围的高楼大厦越建越多,我们楼里的日子却越过越苦。”唯一让贝紫英舍不得搬离、又倍感自豪的是,这里有四五十年的邻里情:谁家做点好吃的,都会盛一碗送给邻居;楼里有孤老或独居老人,他们都会轮流上门照看

02

49人排队洗澡

然而,随着房屋日益破败,不少老居民搬出,又有更多租客搬入昏暗逼仄的楼道,住客之间相互不熟悉,就逐渐产生了不和谐的声音。

厨房的水槽只有一个,无论是洗菜、洗碗抑或是洗衣服都要使用这唯一的水龙头,一旦有人洗衣服其他人就没办法开始做饭,长期以来围绕公共厨房产生了很多口角与冲突。



不仅是厨房,卫生间也同样处于“超负荷”的状态,经常出现“守着厕所、还要倒马桶”的情况。“我们这层楼有10户人家,有几间房屋出租后,均成为合租房。一个楼面,最多的时候居住了49人。”住在36号楼的张银梅老人告诉海岸君,49人共用一个厨房间、卫生间,一早排队上厕所,傍晚排队烧饭,晚上排队洗澡……遇到插队进卫生间的人,经常会吵架,甚至闹到大半夜打110请求警察调解。“最夸张一次,49个人排队洗澡,我排队等到半夜十一点多,卫生间也没空出来。”张银梅说,后来,她不得不调整了自己的作息时间,早睡晚起、傍晚洗澡。

“房屋建造之初,没有设计洗澡空间。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居民自行在卫生间改造出洗澡区域,导致房屋漏水问题日益严重。”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市民新村居民委员会主任俞金晶介绍,“小梁薄板”的房屋结构质量较差,一旦出现漏水问题,就导致“受害房间”断电,甚至出现“四楼漏水连带一楼遭殃”

下雨天,这里常常“户外下大雨,室内下小雨”,楼下则会“水漫金山”。南房物业工作人员介绍,在黄浦区,保屯路211弄的居民报修最多,大多是下水道堵塞、房屋漏水、线路短路等问题。工作人员也不由得苦笑:“这里的居民遇到问题,都会拨打962121物业服务热线。这些‘小梁薄板’房屋出现的一系列‘老问题’,没办法用‘应急维修’方式解决,往往突击修好了没过几天又会发生漏水,让我们感到头疼。”

保屯路211弄部分房屋是中心城区典型的“小梁薄板”房屋,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居民居住条件比较困难,改造意愿非常强烈。

03

最优化“一户一方案”

去年12月,旧改的“阳光”终于照进了保屯路211弄。盼来旧改的居民对改造计划都很支持,盼望着早日搬迁,但是三百多户人家在统筹协调的过程中依然产生了很多困难。

“351证、1232位居民,每家、每位的诉求都不尽一样。面对群众繁杂多元的需求,项目组着力做好征询、设计、签约、搬离、建设、回搬全周期服务保障工作。”该旧改项目现场负责人、南房物业工作人员马春华介绍,在前期签约过程中,由于方案确定后三百多户人家每一户位置基本定下来,选择余地很小,很多原来房间朝东朝西的居民可能被规划到朝北,采光会受影响而且本来房屋面积比较小,在原本基础上增加的厨房和卫生间的占地面积也极为有限,可能之前公共厨房能放置双灶位,现在自家厨房只放得开单灶位,厨房卫生间的门也可能会占用房间本体面积

由于是在现有范围内进行改建,占地面积有限,还要考虑到周围居民以及学校的采光需求,因此,建筑的外形“不能长高,不能长胖”。“为了给居民们增加厨房和卫生间的面积,最终只能进行‘抽户’。”马春华介绍,为了确保“抽”走的居民与留下的居民获得的利益差不多,项目组挨家挨户上门,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和调研,制定了合理公平的抽户方案,既满足了亟需改善住房条件的居民诉求,也释放出300多平方米空间为居民增设独用厨房间和卫生间。

同时,旧改项目组秉承“一户一方案”的原则,切实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他们开座谈会听取居民意见,安排群众与设计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结合相关单位的建议以及居民意见进行个性化、适老化的改造,例如,在卫生间提供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干湿分离式,但是门设置在房间内,会牺牲一定的房间本体使用效率另一种是通过走廊进入卫生间,腾出房间内部空间,但是没有干湿分离,使用可能不那么方便,两种方案供居民自主选择

“在具体情境中,项目组结合各方的力量齐心协力解决居民生活需求”也助力保屯路211弄项目取得旧改“加速度”。

例如,居住在12号楼的方国泰老人新房子位置从朝南的12号楼移动到朝北的33号楼,原来朝东的房间变成朝西,虽然阳台仍然是朝南,但是“两极对调”的房间让老人觉得很不方便,生活习惯会受较大影响,不接受调换结果。为此,物业通过安排协调其他居民与老人对换房间,最终将老人换回12号楼的原本位置。

无独有偶,原本住在36号楼的顾杏娣老人本来的房子是朝东的,有两扇窗子采光,后被调整至朝西,少了一扇窗户,虽然给了面积补贴,但是老人还是不同意,因为老人独居、且视力较弱,少一扇窗户采光会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要求更换到原来样式的房间。然而,分到新区域的居民也不想更换到采光不好的房间,调换难度很高,最终在物业公司、居委会等多方齐心协力下,以“A换给B,B换给C,C换给A”的兜圈子方法顺利解决了问题。

“从前期签约到后续回搬的整个闭环过程,我们努力打造最优化‘一户一方案’,会对旧改项目负责到底,绝对不会辜负居民们的信任。”南房集团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保屯路211弄房屋改造项目负责人杨喜林说,在旧改过程中,物业与居民进行沟通是有很大优势:物业与居民打交道比较多,和很多居民是“老朋友”“大熟脸”,对很多居民家庭的实际情况比较了解,更容易赢得居民们的信任,沟通起来更容易;通过物业而非征收单位来与居民沟通,也可以避免居民产生误解,杜绝不合理的预期,推动旧改工作“再提速”。

最终,保屯路211弄项目创造了“四个第一”:“两旧一村”成套改造居民参与度第一,居民知晓率、选票送达率、投票参与率、自主签约率均达100%;

大体量旧住房改造项目启动征询至签约生效推进速度第一,仅用120天;

自启动二轮签约开始100%居民签约完成速度第一,仅用12天;

签约生效后100%搬离速度第一,仅用36天。项目于9月28日正式开工后,再次刷新了全市旧住房改造项目签约生效至开工时间的最快速度,仅用166天。

04

螺蛳壳里做道场

事实上,在保屯路211弄改造的施工过程中,同样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该项目重建施工过程是在原本房屋的基础上,在居民区建筑群之中进行的,属于“螺蛳壳里做道场”,实际上的可使用面积相当有限。海岸君在项目现场看到,因为施工场地狭小,无法为工人们开辟休息居住场所,施工建筑材料无法堆积,留给工人们的空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给施工带来很大难度

其次,由于项目周边都是居民区、学校,施工不能影响周边居民、师生的日常生活,这对于优化施工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施工区域与大境中学仅仅隔了一条马路,平时早晚都有很多家长接送,施工不能影响家长们的正常通行,也不能在学校上课期间发出大的声响影响学生们学习施工区域距离地铁4号线较近,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监测,与地铁保持50米以上的距离等

而施工团队也根据周边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了反复的探讨和优化,像为了增强房屋抗地震的能力,需要在房屋的地基上设置桩基,原本的方案中预计是设计两排桩基,但是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如果设置两排桩基的话会影响周边的居民的正常通行和生活,在经过探讨和研究后,维护设计单位最终决定取消两排桩,增加桩基的密度,以达成同样的效果,施工区域与最近的居民楼之间也预留出了一定的空间,不会影响到居民的出行。

施工方案几经论证与完善,尽量减少噪声,在最大限度内降低施工对周边居民的影响,项目建设周期由三年压缩到两年半。”杨喜林说,原先的“小梁薄板”结构房屋和不成套房屋将新建为4幢5-7层住宅,通过抽户释放部分空间,为回搬的每户居民配备独立厨卫,实现成套。

相比之前空间逼仄、老年人上下不便的实际情形,成套改造后的保屯路211弄增加了厨卫、阳台以及居民盼望的电梯

同时,在设计上,遵循“一户一方案”全屋定制精细化的设计,增加一系列适老化设施、残疾人设施等个性化需求

此外,由于保屯路211弄区域部分房屋用于出租,项目组也对部分出租房进行个性化定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最终争取以“拎包入住”的标准将房屋交付到居民手中。

配套设施方面,项目将集约化地下空间利用,建设地下车库,增加区域停车位,打造“全龄化”的社区主题乐园,增加多功能微景观入口花园,并更新一系列生活配套设施,构建起10分钟社区生活圈。根据项目建设的最新技术规范要求,项目将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同时根据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在地下建设一个60立方米的蓄水池,收集到的雨水将用来浇灌绿化或其他合理用途;屋顶增设光伏板,使用清洁能源,供小区共用部位用电,让更新后的建筑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同时,区房管局也将按照修缮计划对周边房屋进行修缮,以“加梯+房修+环境提升”项目叠加的方式高标准推进小区综合改造,平衡居民获益度,提升小区整体居住环境。

05

盼着早日回搬新居

听到工地传来的“咚咚咚”作业声,保屯路211弄的老居民们喜笑颜开,纷纷畅谈起来对新建房屋的期盼和美好生活的期望。

“新房子独门独户,有厨房和卫生间,我们心满意足了。”贝紫英说,在征询重建方案时,她没提什么特别的要求。因为上了年纪、视力逐年退化,她希望新房的采光能好一些,特别是厨房、卫生间要亮堂一些

吕雅萍老人告诉海岸君,去年下半年自己膝关节开始疼痛,走路比较困难,走几步就钻心地疼,上下楼梯很不方便。在征询方案时,工作人员主动上门介绍旧改设计方案,并告知新房子会同步安装好电梯。“新房会加装电梯,解决了我上下楼的大难题。项目组的人真的太贴心了。” 吕雅萍说,在旧改项目启动后,工作人员走进小区,主动收集居民的生活需求,并想方设法为居民解决困难,打动了他们的心。

“小梁薄板的房子隔音效果太差了,让楼上楼下邻居隐私得不到保障,早出晚归的人还会影响邻居休息。”住在36号楼的余云娣说,新房盖好后,不仅独门独户,而且让居民们 的生活更体面了

这几位老人都在4月第一时间搬了出去,租住在附近,时不时就会回到现在房子旧址的工地看看施工的进度。“我们经常来这边看看,有时候也会去居委会询问进度,每次来看到还有一栋楼没有拆除完成心里也很着急,恨不得明天新房子就直接建好,”张银梅老人告诉海岸君,“希望新房子最好能在两年半之内建好,我们可以早点搬回来享福。”

“保屯路211弄的很多居民搬出后,大多选择租住在附近,一方面是为了接送孩子上学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周边环境比较熟悉,有医院,离地铁也比较近,交通便利。”俞金晶介绍,居委会也会向选择在附近居住的居民发放一些日用品等生活物资。

“金窝银窝都不如我的草窝。”居民严志宪说,居住在这里的居民超过一半都是老人年,有幸盼来旧改的“阳光”,都非常激动。现在,他们只盼着房屋早日建成,早点回搬到自己屋里养老

保屯路211弄于9月28日启动桩基施工,施工团队在确保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加快施工推进,预计将于2025年年底竣工。黄浦区房管局房屋更新科科长毛嘉毅介绍,保屯路211弄项目改造采取向居民全过程开放的方式。建设期间,旧改项目组将按月向居民推送项目进度,同时邀请热心居民担任改造“监督员”,对项目质量、进度、安全等进行全程监督;项目竣工之前,提前告知居民后续搬迁计划,便于居民合理安排生活;项目竣工后,开展居民分批“预看房”活动;回搬工作开始后,鼓励建成后的物业管理团队提前服务,形成回搬管家服务小组,根据居民需求帮助联系搬迁公司、中介公司等;回搬完成后,提供集中办理户籍变更手续等便民服务,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

据悉,参与旧改的相关单位和部门将持续关注重建后的各项环节,进一步研究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抓严抓实项目建成后的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确保更新改造后物业服务“不断档”。努力把保屯路211弄“小梁薄板”旧住房成套综合改造项目打造成城市更新的示范标杆。

金海岸工作室

作者| 杨玉红 李欣阳

图 片| 周 馨

编 辑|陆佳慧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