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紧港资房企,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时事新闻2023-10-07 21:36:16无忧百科

盯紧港资房企,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曾经,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的一张站在“赌性坚强”牌匾前的照片被广泛流传,但似乎把这种赌性发扬广大的却是房企。

诸多房企都曾以“三高”模式赌中国房地产市场,想以最快的模式成就最大的规模——千亿规模如同一道分水岭,跨过去了,才能在地产的江湖上拥有一席之地,才能融到更多的钱,继续更大规模的开发……

这个怪圈,把无数的房企变成了磨盘上的那头驴,蒙眼狂奔。

当潮水退去,人们发现,此前那些被质疑掉队的港资房企,却仍旧迈着从容坚定的步伐,不疾不徐,在一片暴雷声中显得风轻云淡。

虽然这些港资房企各自有着泾渭分明的风格,但共性却是,这一阵营以醒目的身姿,经受住了地产周期的严峻考验。



根据克而瑞的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行业TOP100房企全年累计业绩规模同比降低41.6%,有近9成百强房企累计业绩同比下跌,业绩同比降幅大于50%的企业数量达到36家。

当内地的多数规模房企深陷负增长困局之际,港资房企却“一枝独秀”。虽然一些港资房企也有业绩下滑的现象,但幅度相较于内地房企则小很多,更有长实集团、恒基地产、太古地产和香港置地等居然实现了盈利。

长实集团盈利的217亿港元,加上恒基地产的92亿港元、太古地产的80亿港元和香港置地的61亿港元,这450亿港元的盈利,超过了A股29家房企盈利之和。

这不是港资房企第一次集体穿越周期,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韧性在时光的砥砺中经久弥新。

为什么港资房企能够做到这点?

第一,港资房企尊重市场规律,对市场有敬畏之心,能够熟练把控地产行业的流动性风险,踏准节奏,适时进退。



在这一点上,李嘉诚的撤离和回归尤为典型。

李嘉诚早在2013年就在撤出内地,记得在2015年,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资产腾挪,完成“世纪大重组”之后,李嘉诚把公司注册地全部外迁,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不仅网友议论纷纷,就连身为官媒的新华社瞭望智库也亲自下场,手撕李嘉诚。《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言辞激烈,对李嘉诚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指责其“作为曾经的获利者……不能轻易一走了之”。

对于官媒的指责,李嘉诚称“文章的文理扭曲,语调令人不寒而栗,深感遗憾”,并且他公开变态,自己并没有“撤退”,而是“倾注大量时间、心血,对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事业,过去、现在、未来,宗旨不渝”。

然而,新鸿基和恒基地产等港资房企在同一时间做出了和李嘉诚同样的选择。

所标榜的一颗红心,终究抵不住对风险的直觉,以及对行业周期所可能的冲击的恐惧。

2022年,在广州首轮集中供地上,多年未曾现身内地土拍市场的和记黄埔公司参与了白云新城空港大道地块的拍卖,虽然并没有拿下那块地,但信号意义强烈,人们纷纷惊呼:李超人回归了。

也是在差不多的时间节点,新鸿基、嘉里建设和香港置地回归内地,加大了在内地扩张的步伐。

他们来抄底了!

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毫不拖泥带水,港资地产的这种打法,恰恰印证了李嘉诚所说的那句话:风和日丽的时候,你要去想暴风骤雨来了,情况会是什么样子,而暴风骤雨的时候,你要想到风平浪静之后,风和日丽又会是什么样子。

第二,港资房企喜欢快钱和慢钱一起赚,住宅开发和商业运营并重。

今年8月份,嘉里建设花了200多个小目标在上海拿的地王开工了,建设目标是成为嘉里建设在内地投资规模最大的,集住宅、办公、商业和酒店于一体的综合体。

这是继静安嘉里中心、浦东嘉里城和嘉里不夜城三个商业零售项目之后,嘉里建设又一次在上海加码。

和嘉里建设一样,其他房企也热衷于对现金流稳定的商业综合体项目。

街拍事件使成都太古里一战成名,在时尚界有着无法撼动的地位,北京apm和东方新天地等也是国内外游客打卡的理想场所。

在他们身后,都站着港资房企的身影。

持有物业对于业绩的助力,乐居财经曾经对港资房企2022年的收入情况做过一次统计,大家可以自行看下港资房企的销售收入和租金收入的占比情况。



如嘉里建设那般加快了商业地产开发步伐的港资房企,一部分是出于香港甲级写字楼受各种外力影响,已经进入了下行周期的考量,一方面坚持“两条腿走路”,使得住宅和商业能够做到相互赋能,为港资房企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第三,聚焦于高能级的城市,坚持区域深耕。



过去数年,内地的房企为了满足规模快速增长的需要,纷纷走出大本营,在各级城市攻城略地,热衷于全国布局。

譬如,闽系房企所掀起的布局全国的风潮,至今仍使地产界记忆犹新。

港资房企则保持了战略的定力,始终锚定高能级城市,并且还是城市核心地段。

关于战略聚焦,对于像华为这样的企业而言,就是“力出一孔”。在这个战略精神的指导下,华为把战略聚焦做到了极致。

港资房企也从战略聚焦中获益匪浅。

比如太古里的开发商太古地产,只在北京、广州、上海和成都等高能级城市的核心地段布局。

我们前面提到的街拍圣地太古里,在2022年销售额超过80亿元,在成都主要商业体和购物中心中位居第二。

第四,奉行“低周转”,把负债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有一句名言,“当你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你”。

回顾这一轮出险的房企,无不是“三高”模式的忠实践行者,可谓“成也三高,败也三高”。

譬如,作为“三高模式”的典型样本的旭辉,早在2017年7月份发布的“新五年计划”时就宣称,未来5年保持复合增长率不低于40%,向3000亿元销售规模进军,最终进入行业TOP8。

反观港资房企,并没有眼红内地房企吃到了激进的红利,始终不急不躁。

港资房企要开百年老店的派头,使其在杠杆运作方面,保持了相当的自律。

譬如,在2022年,就净负债率来看,新世界发展净负债率为46.9%,算是港资房企里最高的。恒基兆业、新鸿基地产和太古地产的净负债率分别为24.1%、19.2%和6.4%,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除了以上几点,港资房企还具有融资成本低和有资本长期持有土地等优势。

对于内地房企,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他们能够克制对规模的渴望,慢一点,再慢一点,盯紧港资房企,效仿其发展模式,结局会不会就不一样了呢?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