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很长时间以来,在教育领域一直盛行内卷现象,对家长来说,似乎已经是司空见惯。
可对孩子们来说,他们面临的挑战与压力也可不小。他们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学习压力,实质上就是升学压力。
这种压力,或许会催促孩子们更快地成长,但也不可避免地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沉重的负担。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严重者甚至走上极端之路,和老师、父母一言不合就做出极端举动,这在现实中已不鲜见。
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为什么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多?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一味追求学习成绩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甚至走偏了教育方向。
当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又该如何去做,才能帮助孩子建立健康、阳光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01 学习成绩并非孩子的全部
客观来说,学习成绩非常重要,没有一定的分数,是考不上理想学校的。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但学习成绩又并非孩子的全部,换句话说,学习成绩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
但问题在于,有不少父母眼里只有孩子的分数,其他方面就一概看不到。
就像我的一位朋友的孩子,明明非常优秀上进,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第一梯队,但因为父母不满足,总是对她不断提出更高的成绩要求,导致孩子感到压力山大。
这不由得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否过于偏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其他方面的发展?
衡量孩子是否优秀,不能只看考试分数,而在于全面发展,也就是要从多元化去衡量孩子的价值。
我们要鼓励孩子在诸如艺术、体育、社交等方面去尝试和发展,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全面地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该是引导者,而不是施压者。家长要不断地鼓励孩子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潜能,淡化对考试分数的过度关注。
02 不以“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控制孩子
“我这还不都是为了你好”,这是许多父母为自己控制孩子的行为辩解的常用语。
然而,这种以爱的名义进行的控制其实是对孩子个体自由的剥夺。
在这种过度控制之下,孩子只会感到被束缚,而不是感到被关心和保护。
我们要打破家庭教育认知上的种种误区,尤其是要摒弃那种控制孩子的行为。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着种种选择的问题。在不超出孩子能力范围之外,孩子应该有一定的选择权。
父母的教育职责之一就是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去尝试,而不是替孩子做出所有的决定。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如何独立思考,学会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才能真正地在尝试和失败中成长,而不是在父母的控制下变得畏首畏尾、毫无主见。
03 保护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是否具备独立性,对其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的孩子,不仅能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也更能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相反,如果孩子欠缺独立性,他们可能会在学习和生活中过度依赖父母,缺乏自我决策的能力,甚至可能因此失去自我价值的认知,成为他人眼中的“巨婴”。
如何在爱护孩子的同时,尊重并保护他们的独立性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去保护孩子的独立性。
◐第一,作为父母应该明白,孩子并非自己的附属品,他们虽然年龄小,但在人格上完全是独立的,父母应该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因此,从尊重孩子的人格的角度来说,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并愿意倾听他们的声音。
◑第二,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自己解决问题,独立完成任务。
在这个环节当中,父母也需要通过鼓励和肯定,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独立面对生活。
◐第三,父母要避免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人格独立、生活独立的孩子。
结语
说千道万,孩子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总会有潮起潮落的时候。做父母的,应当以更加开放、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去陪伴孩子的成长。
孩子在未来终究是要独立面对这个世界的,因此,我们要有未雨绸缪的意识,信任朝夕相处的孩子,对孩子成长适度地放手,相信他们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让孩子在被爱和尊重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最终成长为有能力面对生活的挑战、具有阳光心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