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融资新规落地一个多月,上市银行未见再融资项目通过最终审核。
8月27日,证监会宣布多项优化再融资监管安排,包括管控大额再融资,限制存在破发、破净和亏损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再融资等。
当前,申万银行板块42家上市银行中仅有一家市净率高于1倍。作为A股市场主要破净板块之一,市场关注新规落地至今,银行股再融资进展如何。业内人士认为,再融资收紧趋势下,上市银行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变窄,对于资本补充需求较为迫切的银行,监管或应适当放行。
新规下银行股再融资放缓
8月27日,证监会宣布多项优化再融资监管安排,包括管控大额再融资,限制存在破发、破净和亏损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再融资等。新规落地一个月后,再融资市场节奏明显放缓。截至10月10日,据Wind数据,未见银行股新增再融资项目通过最终审核。
回顾今年以来上市银行的再融资进度,仅浙商银行(601916.SH)完成配股、无锡银行(600908.SH)及邮储银行(601658.SH)完成增发,而民生银行(600016.SH)终止了不超过500亿元可转债发行计划。目前,只有杭州银行(600926.SH)一家的定增方案仍在进行中,但方案获批时募资规模上限已从125亿元缩水至80亿元,还需向证监会和上交所申报并履行程序。此外,中信银行(601998.SH)募资400亿元的配股计划在4月回复上交所问询后暂无下文。
除了定增节奏放缓,可转债作为银行核心资本补充的另一大渠道,进展也较为缓慢。此前,厦门银行(601187.SH)、瑞丰银行(601528.SH)、长沙银行(601577.SH)计划发行可转债,新规落地后,瑞丰银行发行计划仍处于“已问询”状态,厦门银行、长沙银行发行计划仍处于“已受理”状态。
“银行再融资的募资金额都比较大,对市场会造成一定冲击。”某公募基金投资经理对第一财经记者称。根据各行再融资预案,中信银行计划通过配股募资400亿元,长沙银行计划通过可转债募资110亿元,厦门银行、瑞丰银行均计划募资50亿元。
上述投资经理表示,大额募资将影响市场的流动性,且银行板块作为破净股的高发地,与再融资新规限制对象重合度较高,新规落地一个多月,银行股出现“零受理”现象表明监管当前审慎的态度;另外,监管收紧的态度不只针对银行股,其他行业已有多家公司定增折戟。
大规模破净一直是我国上市银行的常态。Wind数据显示,申万银行板块42家上市银行中,仅宁波银行一家市净率高于1倍,破净率高达98%,“垫底”的4家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600015.SH)、浦发银行(600000.SH)、贵阳银行(601997.SH)破净率均低于0.4倍。此外,截至10月10日收盘,有13家上市银行处于破发状态,包括浙商银行、郑州银行(002936.SZ)、渝农商行(601077.SH)、青农商行(002958.SH)、沪农商行(601825.SH)等。
不过,记者注意到,相较于A股上市银行再融资节奏趋缓,中小城商行的“补血”进度似乎在加快。国庆长假后,泉州银行、齐商银行、莱商银行、禾城农商行资本补充计划依次获批。10月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披露,莱商银行变更注册资本申请获批,注册资本将由人民币30亿元变更为人民币33亿元,新增注册资本3亿元。8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山东监管局核准齐商银行资本补充工具计划发行额度20亿元。
阐明大额融资规模的合理性更为关键
一方面是再融资受限,另一方面,银行在经营承压下对于资本补充的需求旺盛。业内人士认为,再融资新规意在维护市场流动性,排除质量不佳的破净破发等上市公司再融资对A股市场造成“抽血”效应,银行机构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保证其资本储备有重要意义。
记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整体有所下降。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截至上半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4.66%,与年初相比下降0.51个百分点。此外,部分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已接近监管红线,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这说明,当前多数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对于资本补充的需求更为迫切。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资本的内部筹集是最经济、最便捷的方法,收益留存最为常见。据记者不完全统计,42家上市银行中,有32家银行进行了2022年度现金分红,其中8家银行分红金额在100亿元以上。其中不乏市净率垫底的银行,如民生银行(市净率0.308倍)2022年年报显示,该行现金分红93.69亿元,占净利润近3成。
此外,今年以来,银行业净息差持续下行。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商业银行净息差从2022年一季度开始持续收窄,到今年二季度,较2022年四季度大幅下滑17个基点至1.74%,已跌破1.8%的监管合意水平。据半年报数据,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上海银行、华夏银行、渝农商行等净息差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有限,商业银行寻求的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也将受限。有业内人士认为,这进一步加剧了对资本补充较为迫切的银行的经营压力。不过,再融资收紧之下,监管仍为“特事特办”的再融资申请留了口子。在最新的监管安排中,证监会提出,对于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或者其他行业大市值上市公司的大额再融资,实施预沟通机制,关注融资必要性和发行时机。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时点,上市银行再融资计划的申请,需要更为审慎合理,在监管对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允许“特事特办”的态度下,阐明大额融资的必要性以及融资规模的合理性更为关键。
此前,杭州银行在定增方案中说明大额融资的必要性时提到,“为了持续满足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水平的监管标准,促进公司业务平稳健康发展,公司需要合理利用外源性融资工具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水平和资本质量,夯实业务发展的资本基础,增强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为公司更好地推进战略规划实施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资本工具的发行有望提速。申万宏源分析师认为,三季度资本工具的发行利率有望逐步恢复至去年下半年较低水平,由于二永债往年通常在9月至11月的某个单月迎来发行高峰,银行资本补充刚性需求下,后续供给量有望迎来增长,关注二永债供给压力。
兴业研究公司高级研究员郭益忻也表示,从二季度披露的资本充足率数据来看,今年以来,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已连续两个季度下行,其中国有大行下行幅度更大。结合降息推动和资本补充的刚性需求,预计未来几个月的资本工具发行将明显加快,未来供给压力将逐步显现。
记者注意到,在核心一级资本补充渠道受限背景下,银行也在寻求其他突破口,如通过发行次级债券补充二级资本。近期,中国银行获批发行4500亿元资本工具,农业银行发行600亿元二级资本债。专项债也为部分中小银行持续“输血”,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中小银行专项债累计发行规模达1352亿元,远超此前3年353亿元、1594亿元、630亿元的发行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