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中考680分,四校八大无缘,如果读普通高中,怕是无缘985、211,转轨体制外是不是更好的选择?但我听说体制外卷名校的竞争也很激烈!”
每年中考结束都是咨询转轨的高峰。体制内卷不动,体制外就躺得平吗?如果一定要比较,高考和爬藤,究竟哪条路更好走?
9月开学,又一轮升学季即将开启,今天我们就聊聊“体制内外的不同思路”,大家早思考、早做准备、早规划,提高进好学校的几率。
本文作者:米老鼠。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卷”是过程,而“卷”的目的,狭义来说就是上个好大学。
一所好大学,意味着起跑线,未来生活品质有更好的保障。对于中产家庭来说,是避免“阶级滑落”的保障。
到底是“卷”还是“躺”,其实是由大学升学出口决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体制外绝对是更躺。
高考,依然是千军万马过的独木桥
中高考有多残酷,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1分挤掉1操场人!”
这是2022年上海市的中考录取分布图:
各种民办高中都算上,勉强只有70%的孩子可以上高中;普高上线率40%-50%;23%学生能进市重点高中;人人向往的塔尖学校,只有2%的幸运儿才能进入。
很多体制内的孩子,为了搏升学,往往3年级就开始刷奥数,5年级剑指AMC8,再配小托福850+,到了初中数理化生一科一科地卷上去,拼命提前学。
但这冰冷的数字却分明告诉我们:到头来,还是陪跑居多。
疯狂卷完中考之后,接下来就是康庄大道了么?并没有。
不管K9是怎样的小孩,进入了高中,高中老师都会教孩子重新做人——学习的难度、深度、熟练度,都是呈指数级增长。
如果说在体制内,K9还可以靠早规划早起跑实现弯道超车,高中的知识密度可能就很难支撑这套玩法了,因为高考的筛选途径还是相对单一。
我们还是用数字说话。
近年来,每年高考的报名人数大约1000万,211大学每年全国的招生人数大约是47万,全国38所985高校在2016年一共招了187000人;换言之,211的毛录取率也就5%,985的录取率也就2%。
即使成为中考中那2%的顶级牛娃,还要成为牛娃聚集学校中前10%才有清北的机会,成绩中上游才能进985、211。
一层层筛选后脱颖而出,其难度可想而知。
留学,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我们塔尖对塔尖,看看海外升学的“天花板级”难度,8大藤校的录取率。
USNEWS排名
大学名称
录取率
1
普林斯顿大学
5.82%
3
哈佛大学
3.4%
3
耶鲁大学
4.35%
7
宾夕法尼亚大学
4.1%
12
达特茅斯学院
6%
13
布朗大学
5.1%
17
康奈尔大学
6.9%
18
哥伦比亚大学
3.9%
看起来录取率跟211持平,但计算逻辑是不一样的。
因为985、211的录取基本上就是按大家所在省份的排名来录的,所以真相是——
不是当届升学的人都会投8大藤校的,所以这个分母是要小很多的。即便把国际生的竞争都考虑进去,8大藤校的竞争应该能与C9持平的样子。
而且,体制外多元选择太多了!同一档次的学校,放眼全球,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荷兰、日本......一下子就会多出好多选择。
这是2024QS排名前100的大学:
新加坡国立排名第8、新加坡南洋理工排名第26。不跟清北比,跟国内普通211比,这两所学校是不是就好太多了?成绩好还可能还有奖学金。
说得更通俗点:高考超过一本线五六十分,成绩够得上普通211的学生,去这两所学校,原则上问题都是不大的。
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在排名上远远甩开清北,然而一个在高考能冲进985的孩子,冲牛剑还是非常有希望的。
近年美本申请大热,所以名校溢价比较高,Top30的竞争激烈。但是,复旦交大水准的学生,去到伯克利、UCLA、康奈尔,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总之,从体制内转轨到体制外,就大学申请结果上来说,提高一个档次几乎没有问题的。
如果是思维活跃、能坐得住板凳的孩子,一飞冲天的例子就更多了,从菜中到小藤,都是真人真事。
体制外卷的是父母的经济实力
茨威格说:“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相对多元的国际教育,需要经济基础作为支撑。
这是最新整理的上海国际化学校的学费统计。
图片来源:XHS 豌豆相伴
我们来算一笔账:如果打算走海外升学路线,建议不晚于10年级转轨到国际化学校。理想状态下,读三年国际化高中,然后在12年级的时候申请海外大学。以口碑爆棚、学费良心的平和为例,学费一年15.8万,三年需要47.4万。
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语言、学制衔接的问题,一部分孩子会被一些学校要求入读4年制的项目。
广东和北京的公立教育更为发达,虽然公立国际部的学费相对便宜,但是首先要能通过中考进入到这些顶尖公立,难度是相当大的。上海国际学校的费用还是比较亲民的,北京鼎石的高中学费约40万/年,深圳荟同高中部28.5万/年。
大学的费用,国别之间差异比较大。
美国的高等教育以私立体系为主,中产家庭趋之若鹜的也是这些私校。基本花销大概要在8万美金一年,基础开销要在60万人民币左右。
普林斯顿大学费用展示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公立一哥的国际生学费是2.5万美金,不含食宿,对国内普通家庭来说,也是笔不小的支出。
更多美国大学消费可以参考《》
申请海外大学,除成绩外,还有各种背景提升的花活儿。
夏校,科研指导项目Research Mentorship Program(RMP)是由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举办的一项极具竞争力的6周暑期项目。每年都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高中生来到这里,进行大学难度的跨学科研究。
这个项目录取率仅为4%,但近一半的学生本科申请进入了藤校。费用超1万美金。
有一些顶尖夏校是免费的,SSRP、SPARC、圣母领导力夏校等,就看孩子实力了。
还有一些科研项目,像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这样的比赛,从上海的初选打到美国的决赛,花费要在20万起。一般的学术论文辅导发表,2万起步。此外,为了托福和SAT的成绩,花费十几万的例子,也并不少见。
海外赛道,还有一笔不得不提的费用,就是申请顾问的费用。
大家往往对海外赛道的申请预期会非常高,美国方向基本都是Top30起,这种对名校的追逐,也让美本的申请顾问费用水涨船高。
顾问的费用一般10万起步,上不封顶。如果是哈耶普斯麻超强五校案例全的的顾问,从9年级开始签约,基本要40万起跳。
所以,从对经济的要求来说,体制外肯定是更“卷家长”。
费用对比,体制内高中2000/学期,大学本科7500元/年的属平均水平,这些支出跟留学比起来,四舍五入约等于无。补习费用其实两者相当,就不做一一比较。
被动卷还是自来卷
影响了学习的幸福指数
教育行业买单的是家长,但使用产品接受服务的主体却是孩子。因此,对于教育决策来说,孩子的体感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很多从公立学校出来的孩子,进入体制外后依然很卷,但是那是一种自由选择,如何卷,卷什么的快乐。
小L小学就读于浦东数一数二的公立学校。该校当年有10%的学生可以升入三公或者“一哥一姐”这样的学校,60-70%的学生可以进入到像新竹园、张江这样的浦东优秀民办初中。为了应对升学,学校当时会从三年级开始,为年级前10%的学生开小灶。
小L在小升初中也不负众望,一举考入了名校。
但说起来小初生活,小L却觉得非常不快乐:
能不能进入“小灶班”成了家庭的晴雨表;
一到暑假就跟着爸爸到上海书城挑选奥数书,每次交大理工学神爸爸鸡同鸭讲的奥数辅导过后,都以老爸满脸通红、吹胡子瞪眼睛的状态结束;
豪情万丈地想勇闯学霸营的小L,却遭遇了最沉重的打击——某次数学“周周爽”,小L夺得了常人难以想象到的“24分”。那一刻,没有同学的安慰,周围只有打量和嘲笑的目光.....
结束了小初毅然转轨的小L说:
“双语学校给了我很多自由,我在这里得以放松。住宿生活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晚自习无需待在教室里,只要跟老师报备一声。 如果实在太疲惫了,晚自习也可以到体育馆和朋友们来一场羽毛球比赛。总之,你可以选择任何你想要的方式来度过这个晚自习。”
在双语学校,这种充满人性化的学习氛围,更适合某些性格孩子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也并非单一学术,还有各种能力的提升。
在体制外,如果选择“卷”,他们可以剑指牛津剑桥、美国TOP30;如果选择“躺”,那在排行榜上任何一所前50的大学,都可以给他们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而在体制内,无论他愿意不愿意,就只有千军万马独木桥一条路。
结语:
在从升学出口、费用和孩子体感三个角度分析过后,我的结论是:相比体制内,体制外其实更可能躺平。
体制内更卷孩子,体制外更卷家长。这个天平的砝码要放在哪里,需要结合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