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南深
IPO苦等7年终于在2022年2月过会的东莞证券,却迟迟无法拿到证监会批文,全面注册制实施后,公司在今年3月重新申报,但获受理后同样迟迟无进展,始终等不来问询。而如今,其二股东锦龙股份方面的一则公告,再给上市之路添加变数。
9月17日晚,锦龙股份公告,因融资需要质押了东莞证券部分股票,至公告日累计质押3亿股,占东莞证券总股份数的20%,占其持股数的50%。投行人士指出,拟IPO企业申报前或在审期间存在高比例股权质押历来是大忌,可能影响股权清晰,特别是股东存在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情况时,将给本就不顺的上市路增添变数。
而值得注意的是,锦龙股份在三个多月前的6月10日刚抛出一份定增预案,拟向单一对象即实控人杨志茂发行股份融资27.56亿元,用于偿还借款和补充流动资金。这是锦龙股份三年内发的第四份定增方案,此前三次均无疾而终。
东莞证券3亿股被质押
9月17日晚间,锦龙股份公告,因融资需要于近日在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办理了所持部分东莞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莞证券”)股权质押给金融机构的出质登记手续。
公司称,截至本公告日共持有东莞证券6亿股股权,占东莞证券总股本的40%;处于质押状态的股权为3亿股,占东莞证券总股本的20%,公司质押所持东莞证券的股权比例未超过所持东莞证券股权比例的50%。
天眼查显示,东莞证券在8月30日发生过4笔股权质押,每笔4500万股,合计1.4亿股,出质人均是锦龙股份,质权人则为东莞信托,登记时间均是2023年8月30日。而另外的1.6亿股质押暂无法在公开渠道查询到。
IPO增添变数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东莞证券正处在IPO过程中,此时质押股份无疑给本就不顺的上市路增添变数。根据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2022修正)》,发行人需“股权清晰,不存在重大权属纠纷”,而股权质押往往是债务和权属纠纷的开端。
一位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拟IPO企业申报前或在审核期间存在股权质押,可能是影响股权清晰和企业持续稳定经营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当股东存在巨额到期不能偿还的债务,一旦股权质押,股东就有可能因为到期债务的履行转让该质押的股权,直接影响到控制权的稳定和实际控制人的变更”。
不过,好在锦龙股份并非东莞证券控股股东。根据东莞证券今年3月提交的招股书,东莞市国资委通过东莞控股、金控集团、金控资本间接控制东莞证券55.4%的股份,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而锦龙股份实控人杨志茂则通过锦龙股份和新世纪科教持有东莞证券剩余44.6%的股份,位居二股东。
有投资者则质疑,锦龙股份到底是有多缺钱,才会在此时质押一家拟IPO公司股份?
实际上,锦龙股份刚刚在6月10日抛出三年内的第四次定增方案,拟向实控人杨志茂单一定增不超过2.64亿股股票,发行股票价格为10.44元/股,募资约27.5亿元用于偿还公司借款和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不过,公司此前三次定增均告失败,此次能否成功也还是未知数。从杨志茂及其一致行动人高比例质押锦龙股份来看,其财务状况也难言乐观。锦龙股份8月18日的公告显示,杨志茂、朱凤廉夫妇及实控的新世纪公司所持公司股份均几乎100%质押,未来半年到期比例约六成,对应融资余额18.4亿元。
获受理半年迟迟无进展
说起东莞证券的上市路,可以用一把心酸一把泪来形容:长跑8年,甚至一度在审核制下过会了,却始终拿不到批文,不得不在注册制下重新发起申请。
2015年6月,东莞证券向证监会递交了申请首发上市材料并获得受理,于2016年12月完成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反馈意见回复,于2017年1月披露招股书预披露更新,但于2017年5月突然中止,按下了“暂停键”。
彼时,持有东莞证券40%股权的锦龙股份披露公告称收到《告知函》,公司原法定代表人、原董事长杨志茂为使公司在收购东莞证券股权事项中得到关照和帮助,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人民币6411万元。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南宁铁路运输分院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将杨志茂涉嫌单位行贿一案向南宁铁路运输中级法院提起公诉。
这一中止审查一直延续到2021年2月,证监会才依法对东莞证券提交的恢复审查的申请进行了审查,认为该申请符合恢复审查条件,东莞证券才又重续了上市之路。重启上市程序后又一年,东莞证券首发申请终于在2022年2月24日的发审委会议上获得通过。
然而过会后的东莞证券,又陷入了等待批文的过程。2022年以来,先后有东莞证券、信达证券和首创证券三家券商过会,而后来的信达证券和首创证券都“居上”了,分别于当年12月15日、11月10日拿到了证监会核准IPO批文,相距过会时间分别为半年和不到三个月,但最早过会的东莞证券却始终等不到那一纸批文。
全面注册制实施后,东莞证券选择重新申报,并在2023年3月2日获得受理。然而受理之后却再次悄无声息,迟迟等不来问询,至今已经半年多。
招股书来看,2019年至2021年,东莞证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0.86亿元、31.65亿元、37.0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37亿元、8.05亿元、10.17亿元,呈现不错的增长趋势。但2022年度公司经营业绩出现下滑,营业总收入为22.99亿元,将上年同期财务数据按可比口径进行调整后,下滑18.9%;净利润为7.89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28亿元,下降22.41%。
编辑:舰长
审核:陈思扬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