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连上7天班引热议,专家:调整休假结构,可适当增加休假天数

时事新闻2023-10-08 23:03:49无忧百科

节后连上7天班引热议,专家:调整休假结构,可适当增加休假天数

休完8天“最火黄金周”,公众不得不连上7天班。“超长待机”的上班日让人们直呼“吃不消”。


中秋国庆长假的安排

实行多年的调休是否到了该调整的时候?还能再增加节假日天数吗?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建议,不必统一将节假日休假“前接后挪”,可将具体的休假安排交给公众。此外,春节可以增加1-2天法定节假日,元宵节也可以增加1天休假。

关注1:调休有怎样的规定?

节假日应该怎么放假?《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对新年、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的放假天数和时间均有明确规定,其中也提出,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

王琪延表示,调休的主要目的是让家庭成员有较长时间可以共同出游。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此前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年前,通过调整假日制度形成了“黄金周”和多个小假期,这在当时不仅拉动了消费,而且提振了信心,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这种集中式的休假近年来也引发公众讨论,主要原因有景区景点游客扎堆、道路交通常现拥堵,影响了公众的游览体验。更重要的是,调休后连上六七天班在近年来常被公众吐槽。

关注2:年节假日可如何调整?

王琪延表示,既然是集中调休带来的问题,那么可以考虑用分散的方式来解决。也就是说,国家规定年节假日的休假天数,不必统一将节假日“前接后挪”,将具体的休假安排交给企业和员工,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公众休假时间过度集中的问题。但王琪延提醒,政府应当对企业进行监管,让员工的休假权益落到实处。

魏小安也表示,随着公众需求的不断多元化,假日制度需要进行调整,“‘我的时间我做主’,可以由个人自由支配休假的时间。”


专家建议由个人自由支配休假的时间

关注3:还能再多放几天假吗?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法定年节假日等休假相关标准》指出,休假标准包括休息日标准、法定年节假日标准、年休假标准、探亲假标准等。其中,休息日标准是工作5天、休息2天。

法定年节假日休假天数经过了多次调整。最初,我国法定年节假日为7天,1999年法定年节假日增至10天。2007年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国务院令第513号)将清明、端午、中秋和除夕设为法定节假日。我国现行法定年节假日标准为11天。

王琪延表示,11天的法定节假日标准在国际上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是带薪年休假时长仍有提高空间,“这其中同样涉及假期结构相对单一的问题,更何况5-15天的带薪年休假在不少企业仍难以得到落实。”

在记者此前多次的采访中,不少专家都谈到了带薪年休假难落实的问题。王琪延表示,应对未能落实带薪年休假的企业进行更强有力的监管,同时,企业也要对未带薪年休假的员工进行补偿。

同时,王琪延建议,根据我国目前劳动效率情况,可以考虑增加几天假。从假期结构来讲,分为大休、中休、小休。大休指的是带薪休假,中休指的是法定节假日,小休指的是周休。在法定节假日方面,王琪延建议可以增加几天,比如春节可以增加1-2天,元宵节也可以增加1天休假。

关注4:2.5天假期可否推行?

王琪延认为,从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来看,当劳动效率达到一定程度后,也就是2030年,预计可以施行“上4休3”休假模式。他强调,“上4休3”的基础是现行的休假天数、每日的工作时长不做调整,包括保留5-15天的带薪年休假。

不过他坦言,现阶段实行“上4休3”存在很大难度,因此,几年前他和其他专家学者曾对此开展了多轮座谈会,认为现阶段可以用2.5天假期试水,考察这一新的休假方式是否能得到推行。



“上4休3”休假模式曾引发热议

记者注意到,早在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夏季放周末“2.5天假期”。随后,原国家旅游局对《意见》进行了解读,指出“2.5天假期”要建立在遵循国家法律规定每周40小时工作时间的前提下,将周五下午的工作时间提前安排到其他工作日中,而不是缩短每周法定工作时间、周五下午直接安排放假。

2020年,在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对试行周末2.5天弹性休假模式也提出相关建议。但时至今日,“2.5天假期”并未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推行,落实难在哪儿?

王琪延分析,一方面是企业劳动效率仍有待提高, “劳动效率低在其他国家的企业同样存在,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可以升级机械设备的生产能力,逐步减少人工作业。”另外一方面,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是推行2.5天或者“上4休3”休假模式的重要因素,王琪延说:“我们常说‘劳动最光荣’,我觉得应该再增加一句话,那就是‘休假也伟大’。公众可以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可以用于学习、提升自我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白爽 校对 卢茜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