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90分以上,初中却“断崖式”下降,通常存在以下原因

时事新闻2023-10-22 12:33:58无忧百科

小学数学90分以上,初中却“断崖式”下降,通常存在以下原因

许多家长因为英语不是母语,便反对它成为主科。但实际上,只要肯下功夫,英语还真不是那种特别难学的外语。不求当学霸,基本分数拿到还是没问题的。

更多同学认为,假如拿“折磨程度”和毕业后使用概率来说,或许数学是大家更希望降低分值的科目。不管文科生、理科生,从小数学能否打好基础,对考试发挥着决定性影响。

小学数学90分以上,真能代表学得好吗?不一定

培养学生是长线过程,与其说某个年级是“转折点”,笔者认为倒不如说哪个阶段都很重要。所谓转折,其实每个同学的节点都有差异。



这个过程也是考试在筛选真学霸和伪学霸的途径。有不少家长纳闷:不是说“七岁看老”嘛,优秀的习惯养成了,中学阶段本该不操心。

可是为何子女上小学时,在高年级也能保证数学90分以上;才初一咋就直线下降。这里就要先改变一种误解。小学是成绩优异,不能代表是“真学霸”。

因为这个时期许多考试内容,靠反复刷题就可以解决。再不灵光的娃,如果家长每天陪读时盯紧,或者补课,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也可能换来效果。

但这种效果在初中往往就暴露弊端,把真正擅长学习的同学,跟被家长“逼出来”的假学霸区别开。而数学科目,恰恰最为明显。我们分析几个原因。



老师总结,初中数学“断崖式”下降,通常存在以下原因

小学的数学成绩还不错,一上初中便“断崖式”下降,到底什么原因呢?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总结出以下原因。

首先,这类学生可能根本不是擅长数学,在小学阶段保证分数,大多是靠“背下来”典型题。这代年轻家长的文凭应该都在初中以上。

回想一下不难理解,小学的考试,出题“套路”比较明显。而且有些属于咬文嚼字类型,思维方式很奇怪。虽然第一次做觉得不可思议,但长期下来可以清楚套路。



初中阶段就不再是靠“背下来”能解决的。它显然要比小学的内容更加抽象,需要真正理解知识才能做对题。

其次,初中代数、几何的出题方式、解题思路,跟小学完全不一样。有些老师认为,中学开始,数学考试才进入“正常化”。

如果初一未能及时改变解题习惯,没有接纳新事物,遇到挫折就焦躁、认为自己要从“好学生”掉到“中等生”。那么可能进入不良的循环,最后导致放弃。



初中数学面临困难,可以用这些方式改善

小升初、中考和高考,都在不断地筛选出学生们的层次。普通家庭几乎唯一的出路是拼学历。初中阶段又涉及普职分流,不要轻易放弃。

如果遇到以上提及的现象,可以参考以下方式,改善数学的学习方法,争取重新回到好的状态。首先,一定不要急于求成、一味埋头做题。

数学断崖式下降的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只是没能从小学模式顺利切换到初中模式。这时建议要先从“基本功”开始。要重新梳理课本上的例题和知识结构。



如何判断基本功是否扎实,需要让学生在重新复习一遍之后,总结出核心的知识;最后达到把各个单元汇总并默写下来的程度。

笔者敢说,这一步能做到、做好,以后学生听数学课绝对跟之前感觉不一样。他们会发现有些内容内在联系很紧密,做题时更容易想到思路。

然后,针对考试里频繁出现的典型题,或者自己容易错的题,学会归纳和“出题”。这一步自然要耗费精力,也很烧脑。

但人的规律就是总喜欢在同一个地方犯错误。逐一搞定才能实现飞跃式提升。能做题其实并不代表吃透了;自己会出题,才说明很了解考试模式和思路。



【结语】偏科是学生们经常出现的现象。尤其在小学升入初中以后,原本的“学霸”可能出现成绩下滑,有被淘汰的危机感。

这时既要从容应对,不能只做无意义的焦虑;也需要对症下药,去思考哪里出现问题,不要只做表面功夫。否则糊弄的只有自己。

初中的学习一定要有总结与思考的习惯,不能再靠背诵来支撑。越早梳理好知识的内在联系,越容易进入良性循环。

话题:你还有哪些好的提升方法呢?

本文标签: 初中  中学  考试  习惯  数学课  小学阶段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